我看息縣的資料上有這麽一句話,她答應嫁給文王,其中一個條件是:後世不得更改對息縣的稱呼,可見息夫人對息縣的感情,息縣對息夫人的懷念。但同時我也有所疑惑,因為後麵還有近兩千年的封建強權,要更改縣名也是極為容易的,而息縣至今仍名為息縣,歸根結底是善良的人性戰勝了浮躁的名利。偉大的人自然有順應民意的地方,也應該得到一個永恆的歸屬,因此息夫人作為息縣的標誌是當之無愧的,息縣人民沒有辜負她這份純潔真摯的感情。
民間有人稱呼息夫人為桃花夫人,在息縣建桃花夫人廟宇可以理解,為什麽湖北也有桃花夫人廟?據我考證,湖北人立桃花廟,是把她當作桃花神,但是關於她是桃花神的緣故,又沒有出處,隻是說她長得麵如桃花,長得好看就是神嗎?被作為神的,隻有兩個由頭,一是有人以文章杜撰,傳之久遠,比如《洛神賦》裏的洛神;二是有民間傳說,對百姓做了貢獻,於是就成了神。
中國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推崇對“神”的信仰。同時,中國所有的神又都是“天”的標誌,天道即人心,這涵蓋了中國人一切的文明規範,是世界上最高的道德價值。她死後,楚成王見到息縣民眾自主祭奠他母親,這是最有說服力的,為她建廟立碑也是自然的了。可是在湖北建廟呢?要知道,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廟,她兒子立廟不可能傳到那麽深遠,隻有宗廟可以,宗廟是為列祖先王立的。我想,息夫人對農事的改革改變了庶民的現狀,農事的興旺是最直觀的。她不為社稷做出點什麽,庶民為何要祭拜她?庶民最重視的就是生活。首先是文王死,成王立,她宣布大赦天下,減賦三年,這是對生命的饒恕。第二點,國庫空虛,息夫人典賣嫁妝和內宮所有值錢物件,用以賑災,然後粗布素食和臣民一樣生活。這樣一個文韜武略的女人死後,楚成王不把她立在楚國宗廟裏是不可能的。
對息夫人了解越多,我就越喜歡她,及至後來根本就不想鬆手。我隻要一閉上眼睛,就仿佛能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用嚴肅而又淒婉的眼神看著我,欲訴還休,仿佛對我有所期待,又仿佛對一切評論淡然從容,我無比深刻的感覺到她不是後世文人筆下描寫的那樣單薄和片麵……
一個女人要在男權社會下生存,原本就非常難,如果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要比別人更堅強更有毅力,惟其如此才能推翻世人不懷好意的誹謗!息夫人離我們有2700多年了,在那個既浪漫又殘酷的年代,她是如何在所有的挫折中涅盤?她的一生經歷了那麽多風風雨雨,我不相信結果就隻剩一場桃色緋聞,我要在歷史的縫隙裏尋找她存在過的蹤跡,我不願意息夫人的人生是割裂的、殘缺的!是的,我要從一個女人的視角來還原一個真正的息夫人,這既是在完成一部作品,也是在給她一個交代,因為我們都是女人,我要讓她的人生不再任人打扮。
想容易,做起來難。我抱來了顧頡剛、童書業、張正明、熊得山等等學者的歷史著作,在漫長的抽絲剝繭後,我才慢慢理出一點頭緒。在設置這個作品時,我一度陷入了情節構造的困境,很痛苦。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資料殘缺,搜集的難度非常大,再加上息夫人雖然名氣很大,但由於記載她的史料大多被後世諸多文人、尤其是封建男權主義迂腐文人穿鑿附會,所以難有公正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如果不能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去關注她的真實靈魂,恐怕作品最後出來亦不是當下息縣民眾所想要的。因此,我不得不日夜埋首,尋找史料線索,去追尋各種巧合真正可能出現的原因。當然,即使我如此“考古”,也難免力有不逮,我隻有靠想像並根據歷史上隻言片語進行反推了。
息夫人如此美貌與智慧,是需要一個特別的父母基因遺傳,於是我從歷史上那場著名的“儒葛之戰”開寫,引出息夫人的娘家陳國,引出她的父母,引出王室婚姻與息侯,就這樣一步步將息夫人的一生展現了出來。
起初寫完,我也疑惑自己,息夫人遭遇的三個男人之中,到底誰是“男一號”誰是“男二號”?息候之至善至美,蔡候之知恥後勇,文王之韜略經緯,每一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優點。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一位諸侯的身上又似乎有致命的缺點,比如蔡候的見色忘義,一時貪念成了息蔡之戰的導火索,使無辜百姓罹難,如此不顧家國安危,親戚情分與顏麵,怎麽不叫人痛恨?同時,息候的後知後覺又何嚐不叫人嘆息?作為一國之主天子嫡親,強國富民是諸侯之職責,如果不居安思危勵精圖治,輝煌沒落終究是不可避免,可嘆息國之宗親與歷任諸侯卻沒有這樣的心,息候雖然有強國之誌,奈何時不待我,最後沒能有機會正義戰勝邪惡,怎麽不叫人扼腕?文王雖然霸氣英武,但為了奪取他國的土地,不惜以一個女人的犧牲為代價,而且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的隨意掠奪,甚至用生命威脅一個無辜的息夫人,他獲得了成功,但是卻讓息夫人背了黑鍋,這樣的居心怎不讓人可憎。
息夫人遭遇了三個男人,在那個年代,她無從選擇,而每一個男人又不可忽視地改變了她的命運。如果她沒有堅定的信念和超常的智慧,恐怕就沒有她波折又豐富的一生。當生命、尊嚴、愛情、信義、國家安危放在一起,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能做出比她更勇敢、更大氣的選擇。
民間有人稱呼息夫人為桃花夫人,在息縣建桃花夫人廟宇可以理解,為什麽湖北也有桃花夫人廟?據我考證,湖北人立桃花廟,是把她當作桃花神,但是關於她是桃花神的緣故,又沒有出處,隻是說她長得麵如桃花,長得好看就是神嗎?被作為神的,隻有兩個由頭,一是有人以文章杜撰,傳之久遠,比如《洛神賦》裏的洛神;二是有民間傳說,對百姓做了貢獻,於是就成了神。
中國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推崇對“神”的信仰。同時,中國所有的神又都是“天”的標誌,天道即人心,這涵蓋了中國人一切的文明規範,是世界上最高的道德價值。她死後,楚成王見到息縣民眾自主祭奠他母親,這是最有說服力的,為她建廟立碑也是自然的了。可是在湖北建廟呢?要知道,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廟,她兒子立廟不可能傳到那麽深遠,隻有宗廟可以,宗廟是為列祖先王立的。我想,息夫人對農事的改革改變了庶民的現狀,農事的興旺是最直觀的。她不為社稷做出點什麽,庶民為何要祭拜她?庶民最重視的就是生活。首先是文王死,成王立,她宣布大赦天下,減賦三年,這是對生命的饒恕。第二點,國庫空虛,息夫人典賣嫁妝和內宮所有值錢物件,用以賑災,然後粗布素食和臣民一樣生活。這樣一個文韜武略的女人死後,楚成王不把她立在楚國宗廟裏是不可能的。
對息夫人了解越多,我就越喜歡她,及至後來根本就不想鬆手。我隻要一閉上眼睛,就仿佛能看到一個美麗的女人用嚴肅而又淒婉的眼神看著我,欲訴還休,仿佛對我有所期待,又仿佛對一切評論淡然從容,我無比深刻的感覺到她不是後世文人筆下描寫的那樣單薄和片麵……
一個女人要在男權社會下生存,原本就非常難,如果要施展自己的才能,就要比別人更堅強更有毅力,惟其如此才能推翻世人不懷好意的誹謗!息夫人離我們有2700多年了,在那個既浪漫又殘酷的年代,她是如何在所有的挫折中涅盤?她的一生經歷了那麽多風風雨雨,我不相信結果就隻剩一場桃色緋聞,我要在歷史的縫隙裏尋找她存在過的蹤跡,我不願意息夫人的人生是割裂的、殘缺的!是的,我要從一個女人的視角來還原一個真正的息夫人,這既是在完成一部作品,也是在給她一個交代,因為我們都是女人,我要讓她的人生不再任人打扮。
想容易,做起來難。我抱來了顧頡剛、童書業、張正明、熊得山等等學者的歷史著作,在漫長的抽絲剝繭後,我才慢慢理出一點頭緒。在設置這個作品時,我一度陷入了情節構造的困境,很痛苦。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資料殘缺,搜集的難度非常大,再加上息夫人雖然名氣很大,但由於記載她的史料大多被後世諸多文人、尤其是封建男權主義迂腐文人穿鑿附會,所以難有公正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如果不能抽絲剝繭、去偽存真去關注她的真實靈魂,恐怕作品最後出來亦不是當下息縣民眾所想要的。因此,我不得不日夜埋首,尋找史料線索,去追尋各種巧合真正可能出現的原因。當然,即使我如此“考古”,也難免力有不逮,我隻有靠想像並根據歷史上隻言片語進行反推了。
息夫人如此美貌與智慧,是需要一個特別的父母基因遺傳,於是我從歷史上那場著名的“儒葛之戰”開寫,引出息夫人的娘家陳國,引出她的父母,引出王室婚姻與息侯,就這樣一步步將息夫人的一生展現了出來。
起初寫完,我也疑惑自己,息夫人遭遇的三個男人之中,到底誰是“男一號”誰是“男二號”?息候之至善至美,蔡候之知恥後勇,文王之韜略經緯,每一個人都有無可取代的優點。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一位諸侯的身上又似乎有致命的缺點,比如蔡候的見色忘義,一時貪念成了息蔡之戰的導火索,使無辜百姓罹難,如此不顧家國安危,親戚情分與顏麵,怎麽不叫人痛恨?同時,息候的後知後覺又何嚐不叫人嘆息?作為一國之主天子嫡親,強國富民是諸侯之職責,如果不居安思危勵精圖治,輝煌沒落終究是不可避免,可嘆息國之宗親與歷任諸侯卻沒有這樣的心,息候雖然有強國之誌,奈何時不待我,最後沒能有機會正義戰勝邪惡,怎麽不叫人扼腕?文王雖然霸氣英武,但為了奪取他國的土地,不惜以一個女人的犧牲為代價,而且完全不顧及他人感受的隨意掠奪,甚至用生命威脅一個無辜的息夫人,他獲得了成功,但是卻讓息夫人背了黑鍋,這樣的居心怎不讓人可憎。
息夫人遭遇了三個男人,在那個年代,她無從選擇,而每一個男人又不可忽視地改變了她的命運。如果她沒有堅定的信念和超常的智慧,恐怕就沒有她波折又豐富的一生。當生命、尊嚴、愛情、信義、國家安危放在一起,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能做出比她更勇敢、更大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