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早上6時48分,巴頓收到法軍已決定停止抵抗的消息。
這時從“突擊者”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正在卡薩布蘭卡上空盤旋。
巴頓隨即給艾森豪發電:“卡薩布蘭卡法軍投降。”
他想起來了:11月11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
登陸完畢後,艾森豪一麵派兵東進突尼西亞,一麵著手解決治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問題。
11日,他決定讓達爾朗出任北非高級專員,吉羅任北非法軍總司令。
作為交換,兩人同意說服突尼西亞法軍與盟軍合作。
13日,他與達爾朗簽署了合作協議書,確認目前達成的政治安排,達爾朗保證“使法軍和艦隊滿腔怒火轉向德軍”。
艾森豪知道達爾朗是個狂熱的仇英親納粹分子,在歐洲名聲很臭。
但考慮到盟軍下一步要在突尼西亞作戰,沒有精力治理西北非這塊遼闊而重要的大後方,因此必須藉助法國人的力量。
而法國又沒有別的可用之人,隻有達爾朗才能帶領法軍倒向盟軍。
他隻有這個選擇。
但美英報界卻不依不饒地對協議發起了強大的聲討攻勢,斥責艾森豪與法西斯分子合作,甚至直稱艾森豪自己就是“親法西斯分 子”,弄得艾森豪焦頭爛額。
幸虧羅斯福發表聲明解釋說,這隻是“權宜之計,惟一的理由是戰事緊迫”。
聲明中,“臨時”一詞反覆出現,這又引起達爾朗的不高興。
他怨憤不已地抗議:“美國人把我當成一隻檸檬,榨幹了一扔了事。”
艾森豪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謝天謝地,聖誕節那天,一位名叫德·拉·夏佩爾的法國青年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
12月25日,夏佩爾一槍打死了達爾朗。
吉羅接替了達爾朗的職位。
盟軍登陸北非,法軍與他們合作;同時還橫刀立馬,攔截落荒西逃的隆美爾。
希特勒此時正被史達林格勒大血戰弄得七竅生煙,聽到此訊,暴跳如雷,一氣之下令德軍占領法國南部維希政府的地盤,滅掉了這個傀儡 ,並派兵直奔土倫港,搶奪法國艦隊。
法國海軍料到這一手,早已在艦內裝滿炸藥。
見德軍殺來,便起爆炸藥,把整個艦隊自沉於土倫港。
希特勒同時還下令德軍從西西裏島火速搶占突尼西亞。
一時間,整個北非、法國都陷入紛亂的戰火中。
這正是“火炬”成功的標誌。
邱吉爾、羅斯福見“火炬”熊熊燃起,北非敵軍即將全部被殲,心花怒放,決定再次會晤,商討打敗德意日的大計。
---------------
7.大西洋海戰(1)
---------------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大敗隆美爾、艾森豪一路殺向突尼西亞時,邱吉爾躊躇滿誌,欲為盟軍製定今後的戰略方針,要求同美國總統羅斯福 會晤,共商大計。
羅斯福覺得應把史達林叫上,免得讓人有盟國不團結之感。
但此時蘇軍正把德國重兵圍於史達林格勒城下,史達林軍務在身,婉言謝絕了。
羅斯福、邱吉爾二人頗感失望,隨即商議會晤地點。
羅斯福說由於美國總統不能遠離美國,也不能去英國,但可以去有美軍駐紮的地區,如冰島和北非。
冰島此時正逢隆冬,冰天雪地,終日霧氣騰騰,飛行危險。
兩人自然選擇了四季如春的法屬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薩布蘭卡。
為了安全,這次會議嚴格保密。
1943年1月12日晚,邱吉爾登上一架美製c—46型運輸機,離開倫敦,穿過大西洋漆黑的夜空,飛向卡薩布蘭卡。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羅斯福於1月9日離開華盛頓。
總統專列先到了巴爾的摩,然後南下到了佛羅裏達的邁阿密。
從那裏乘上飛往非洲的飛機。
羅斯福在1932年以後就再沒坐過飛機,對這次旅行非常滿意。
14日下午,到達卡薩布蘭卡。
此時邱吉爾已在卡薩布蘭卡住了兩天。
這次會議主要是討論兩國的戰略方針問題。
討論盟國在北非肅清德意軍後的行動。
這是英美兩國高級將領、政府要員多次討論、懸而未決的問題。
之所以懸而未決,是因為兩國在戰爭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英國是歐洲的島國,世界海上霸主。
幾百年來,英國依靠自己的製海權,在敵國兵力難以迅速集結的地區登陸,與當地同盟軍一起以持久戰削弱敵人,最後迫使對方接受對英 國有利的和平條件。
這就是英國傳統的“間接戰略”。
英國在第—次世界大戰中派出幾百萬遠征軍,在法國和比利時,實施“直接戰略”與德軍血戰了4年,卻戰績平平。
這一教訓更讓英國人相信,必須實施“間接戰略”。
首先掃清德國的外圍,通過轟炸、海軍封鎖、顛覆和破壞,削弱德國,爾後在時機成熟時,再令大軍在法國北部登陸,橫掃西歐,直搗德 國心髒。
基於這種思想,英國首相邱吉爾、英帝國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英方首席迪爾元帥,都主張盟軍消滅北非的 德意軍隊後,在西西裏島或撒丁島、巴爾幹半島這些歐洲大陸邊緣地帶登陸,牽製、削弱德軍,將義大利逐出戰爭,把土耳其拉入反法西斯陣 營,在南歐開闢對德作戰的戰場。
這時從“突擊者”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正在卡薩布蘭卡上空盤旋。
巴頓隨即給艾森豪發電:“卡薩布蘭卡法軍投降。”
他想起來了:11月11日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
登陸完畢後,艾森豪一麵派兵東進突尼西亞,一麵著手解決治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問題。
11日,他決定讓達爾朗出任北非高級專員,吉羅任北非法軍總司令。
作為交換,兩人同意說服突尼西亞法軍與盟軍合作。
13日,他與達爾朗簽署了合作協議書,確認目前達成的政治安排,達爾朗保證“使法軍和艦隊滿腔怒火轉向德軍”。
艾森豪知道達爾朗是個狂熱的仇英親納粹分子,在歐洲名聲很臭。
但考慮到盟軍下一步要在突尼西亞作戰,沒有精力治理西北非這塊遼闊而重要的大後方,因此必須藉助法國人的力量。
而法國又沒有別的可用之人,隻有達爾朗才能帶領法軍倒向盟軍。
他隻有這個選擇。
但美英報界卻不依不饒地對協議發起了強大的聲討攻勢,斥責艾森豪與法西斯分子合作,甚至直稱艾森豪自己就是“親法西斯分 子”,弄得艾森豪焦頭爛額。
幸虧羅斯福發表聲明解釋說,這隻是“權宜之計,惟一的理由是戰事緊迫”。
聲明中,“臨時”一詞反覆出現,這又引起達爾朗的不高興。
他怨憤不已地抗議:“美國人把我當成一隻檸檬,榨幹了一扔了事。”
艾森豪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謝天謝地,聖誕節那天,一位名叫德·拉·夏佩爾的法國青年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
12月25日,夏佩爾一槍打死了達爾朗。
吉羅接替了達爾朗的職位。
盟軍登陸北非,法軍與他們合作;同時還橫刀立馬,攔截落荒西逃的隆美爾。
希特勒此時正被史達林格勒大血戰弄得七竅生煙,聽到此訊,暴跳如雷,一氣之下令德軍占領法國南部維希政府的地盤,滅掉了這個傀儡 ,並派兵直奔土倫港,搶奪法國艦隊。
法國海軍料到這一手,早已在艦內裝滿炸藥。
見德軍殺來,便起爆炸藥,把整個艦隊自沉於土倫港。
希特勒同時還下令德軍從西西裏島火速搶占突尼西亞。
一時間,整個北非、法國都陷入紛亂的戰火中。
這正是“火炬”成功的標誌。
邱吉爾、羅斯福見“火炬”熊熊燃起,北非敵軍即將全部被殲,心花怒放,決定再次會晤,商討打敗德意日的大計。
---------------
7.大西洋海戰(1)
---------------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大敗隆美爾、艾森豪一路殺向突尼西亞時,邱吉爾躊躇滿誌,欲為盟軍製定今後的戰略方針,要求同美國總統羅斯福 會晤,共商大計。
羅斯福覺得應把史達林叫上,免得讓人有盟國不團結之感。
但此時蘇軍正把德國重兵圍於史達林格勒城下,史達林軍務在身,婉言謝絕了。
羅斯福、邱吉爾二人頗感失望,隨即商議會晤地點。
羅斯福說由於美國總統不能遠離美國,也不能去英國,但可以去有美軍駐紮的地區,如冰島和北非。
冰島此時正逢隆冬,冰天雪地,終日霧氣騰騰,飛行危險。
兩人自然選擇了四季如春的法屬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卡薩布蘭卡。
為了安全,這次會議嚴格保密。
1943年1月12日晚,邱吉爾登上一架美製c—46型運輸機,離開倫敦,穿過大西洋漆黑的夜空,飛向卡薩布蘭卡。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羅斯福於1月9日離開華盛頓。
總統專列先到了巴爾的摩,然後南下到了佛羅裏達的邁阿密。
從那裏乘上飛往非洲的飛機。
羅斯福在1932年以後就再沒坐過飛機,對這次旅行非常滿意。
14日下午,到達卡薩布蘭卡。
此時邱吉爾已在卡薩布蘭卡住了兩天。
這次會議主要是討論兩國的戰略方針問題。
討論盟國在北非肅清德意軍後的行動。
這是英美兩國高級將領、政府要員多次討論、懸而未決的問題。
之所以懸而未決,是因為兩國在戰爭指導思想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英國是歐洲的島國,世界海上霸主。
幾百年來,英國依靠自己的製海權,在敵國兵力難以迅速集結的地區登陸,與當地同盟軍一起以持久戰削弱敵人,最後迫使對方接受對英 國有利的和平條件。
這就是英國傳統的“間接戰略”。
英國在第—次世界大戰中派出幾百萬遠征軍,在法國和比利時,實施“直接戰略”與德軍血戰了4年,卻戰績平平。
這一教訓更讓英國人相信,必須實施“間接戰略”。
首先掃清德國的外圍,通過轟炸、海軍封鎖、顛覆和破壞,削弱德國,爾後在時機成熟時,再令大軍在法國北部登陸,橫掃西歐,直搗德 國心髒。
基於這種思想,英國首相邱吉爾、英帝國總參謀長艾倫·布魯克元帥、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英方首席迪爾元帥,都主張盟軍消滅北非的 德意軍隊後,在西西裏島或撒丁島、巴爾幹半島這些歐洲大陸邊緣地帶登陸,牽製、削弱德軍,將義大利逐出戰爭,把土耳其拉入反法西斯陣 營,在南歐開闢對德作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