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宣布與否,戰爭都會蔓延。戰爭可以席捲遠離戰場的國家和人民。我們決心置身於戰爭之外,然而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不受戰爭災 難的影響和避免捲入戰爭的危險。我們正在採取措施盡可能縮小捲入的風險,但是世界處於騷亂之中,信任和安全已經崩潰,我們並無安全保 障。”
最後,羅斯福又回到講稿上來。“最為重要的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和平意誌必須申張到底,以促使可能被誘而破壞協議和侵犯他國權利 的國家終止此種行動。必須作出保衛和平的積極努力……
“美國痛恨戰爭,美國希望和平。因此美國積極從事於尋求和平。”
“隔離演說”指出了戰爭危險的存在,表示要“隔離”遲早都會蔓延的戰爭,最後卻又歸於“美國積極從事於尋求和平”的結論,可見羅 斯福的用心何其良苦!然而,羅斯福從稀稀落落的掌聲中已隱約感到不妙。
果不其然,次日的美國各大報紙紛紛發表文章,猛烈抨擊“隔離演說”。幾天後的一個深夜,心有餘悸的羅斯福對兒子埃利奧特說:“你 想領個頭,但回頭一看,身後一個人也沒有,這種情況多麽可怕啊!”但是,“隔離演說”畢竟正式向美國公眾指出了戰爭恐怖的存在。
1938年1月6日,羅斯福針對有人建議隻有通過公民投票才能決定宣戰,致信眾議院議長威廉·班克赫德先生:
“我應該坦率地說明,我認為這項修正案是不符合我們的代議製政體的,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
“對憲法提出這樣一項修正案會使總統在處理對外關係上寸步難行,並會鼓勵他國相信它們可以侵犯美國權利而不受懲罰。”
1月28日,羅斯福在致國會的特別谘文中敦促立即增加20%的海軍建設費。國會經過激烈辯論而於5月通過文森擴充海軍法,準許以10億美 元發展海軍。這一事實表明,大多數認真思考問題的美國人,已經看到戰爭的威脅並因而同意加強防務。
在羅斯福的倡議下,泛美會議通過《利馬宣言》。
在德軍於3月進駐布拉格之後,美國副國務卿奉羅斯福之命代表總統譴責德國“肆無忌憚的不法行為”和“橫行霸道”。
1939年1月,羅斯福把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請到白宮,向他們透露某些令人震驚的事實。羅斯福不厭其煩地解釋:“德國入侵法國之日, 便是民主的疆界遭到破壞之時。”然而,這話傳到公眾耳中,就成了“羅斯福說我們的邊境在萊茵河上”,因而又導致孤立主義者的大喊大叫 。
義大利在1939年耶穌受難日兼併阿爾巴尼亞,義大利國王又多了一頂國王桂冠。與此同時,德國撇開慕尼黑條約,悍然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的其餘部分。
1939年4月,羅斯福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寫信給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建議召開和平會議,以緩和緊張的國際形勢。
羅斯福得到的不是對方的直接答覆,而是希特勒在公開演講中的嘲諷和謾罵。
“這些國家難道值得一提嗎?德國國防軍跺一腳,它們就得抖三抖!”
“羅斯福這隻軟螃蟹,我得到的檔案文件表明,他是個有猶太血統的混血種!自己連站立都困難,還有什麽力量來侈談世界和平?!”
眼看希特勒就要對波蘭下毒手了,羅斯福決定豁出老命廢除中立法的武器禁運條款。7月1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特別谘文,敦促對此採取 行動。但國會不買總統的帳。等到7月的最後一周,羅斯福邀請國會領袖們到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磋商。
“先生們,我隻想用事實說話,這些事實表明軸心國的計劃是要統治整個世界……”羅斯福苦口婆心地講了一個多小時,要求修改中立法 ,“我連最後一顆子彈都打出去了。現在得裝一顆到子彈夾裏去。”
---------------
9.兩巨頭的手握到了一起(3)
---------------
其實,總統是在求助於頗有影響的博拉參議員。隻要博拉同意,整個參議院就會一致贊成。
然而,傑拉爾德·奈搶先發言了:“總統先生,夠了!您說了這麽多,我感到您隻對戰爭感興趣,上了‘死亡商人’的當!”
博拉接著振振有詞地說:“今年不會有戰爭。眼前這種恐慌心理是人為的,有意製造出來的。”
赫爾國務卿覺得希望渺茫,隻好說:“我請博拉參議員到我的辦公室看電報,好不好?”語氣近乎哀求。
博拉蠻橫地說:“我在歐洲有情報來源,這比國務院的更可靠。”
赫爾由絕望轉為憤怒:“參議員的意思是,你個人的情報來源比國務院還要可靠?”
“是的!”博拉毫不客氣地說,“是這麽個意思!”
赫爾氣得幾乎流淚。傑克·加納副總統清點人數,看在座的議員有多少人贊成修訂中立法。結果他無可奈何地說:“總統,我們還是承認 事實吧。你的票數不夠,就是這麽一回事。”
1939年8月下旬的某日,天氣極冷。紐芬蘭洋麵,頭戴白帽、身穿毛衣的羅斯福坐在“塔斯卡盧薩”號軍艦艦尾的安樂椅上釣魚。
突然,一名年輕軍官奔向總統,遞上一份剛譯出的長電,是赫爾國務卿發來的。羅斯福仔細閱看電報,臉色逐漸轉為蒼白。羅斯福命令: “叫麥克達菲來把我推到我的辦公艙去,請麥金太爾海軍少將也到那裏去!”
最後,羅斯福又回到講稿上來。“最為重要的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的和平意誌必須申張到底,以促使可能被誘而破壞協議和侵犯他國權利 的國家終止此種行動。必須作出保衛和平的積極努力……
“美國痛恨戰爭,美國希望和平。因此美國積極從事於尋求和平。”
“隔離演說”指出了戰爭危險的存在,表示要“隔離”遲早都會蔓延的戰爭,最後卻又歸於“美國積極從事於尋求和平”的結論,可見羅 斯福的用心何其良苦!然而,羅斯福從稀稀落落的掌聲中已隱約感到不妙。
果不其然,次日的美國各大報紙紛紛發表文章,猛烈抨擊“隔離演說”。幾天後的一個深夜,心有餘悸的羅斯福對兒子埃利奧特說:“你 想領個頭,但回頭一看,身後一個人也沒有,這種情況多麽可怕啊!”但是,“隔離演說”畢竟正式向美國公眾指出了戰爭恐怖的存在。
1938年1月6日,羅斯福針對有人建議隻有通過公民投票才能決定宣戰,致信眾議院議長威廉·班克赫德先生:
“我應該坦率地說明,我認為這項修正案是不符合我們的代議製政體的,在實踐上也是行不通的。
“對憲法提出這樣一項修正案會使總統在處理對外關係上寸步難行,並會鼓勵他國相信它們可以侵犯美國權利而不受懲罰。”
1月28日,羅斯福在致國會的特別谘文中敦促立即增加20%的海軍建設費。國會經過激烈辯論而於5月通過文森擴充海軍法,準許以10億美 元發展海軍。這一事實表明,大多數認真思考問題的美國人,已經看到戰爭的威脅並因而同意加強防務。
在羅斯福的倡議下,泛美會議通過《利馬宣言》。
在德軍於3月進駐布拉格之後,美國副國務卿奉羅斯福之命代表總統譴責德國“肆無忌憚的不法行為”和“橫行霸道”。
1939年1月,羅斯福把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請到白宮,向他們透露某些令人震驚的事實。羅斯福不厭其煩地解釋:“德國入侵法國之日, 便是民主的疆界遭到破壞之時。”然而,這話傳到公眾耳中,就成了“羅斯福說我們的邊境在萊茵河上”,因而又導致孤立主義者的大喊大叫 。
義大利在1939年耶穌受難日兼併阿爾巴尼亞,義大利國王又多了一頂國王桂冠。與此同時,德國撇開慕尼黑條約,悍然占領捷克斯洛伐克 的其餘部分。
1939年4月,羅斯福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寫信給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建議召開和平會議,以緩和緊張的國際形勢。
羅斯福得到的不是對方的直接答覆,而是希特勒在公開演講中的嘲諷和謾罵。
“這些國家難道值得一提嗎?德國國防軍跺一腳,它們就得抖三抖!”
“羅斯福這隻軟螃蟹,我得到的檔案文件表明,他是個有猶太血統的混血種!自己連站立都困難,還有什麽力量來侈談世界和平?!”
眼看希特勒就要對波蘭下毒手了,羅斯福決定豁出老命廢除中立法的武器禁運條款。7月1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特別谘文,敦促對此採取 行動。但國會不買總統的帳。等到7月的最後一周,羅斯福邀請國會領袖們到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磋商。
“先生們,我隻想用事實說話,這些事實表明軸心國的計劃是要統治整個世界……”羅斯福苦口婆心地講了一個多小時,要求修改中立法 ,“我連最後一顆子彈都打出去了。現在得裝一顆到子彈夾裏去。”
---------------
9.兩巨頭的手握到了一起(3)
---------------
其實,總統是在求助於頗有影響的博拉參議員。隻要博拉同意,整個參議院就會一致贊成。
然而,傑拉爾德·奈搶先發言了:“總統先生,夠了!您說了這麽多,我感到您隻對戰爭感興趣,上了‘死亡商人’的當!”
博拉接著振振有詞地說:“今年不會有戰爭。眼前這種恐慌心理是人為的,有意製造出來的。”
赫爾國務卿覺得希望渺茫,隻好說:“我請博拉參議員到我的辦公室看電報,好不好?”語氣近乎哀求。
博拉蠻橫地說:“我在歐洲有情報來源,這比國務院的更可靠。”
赫爾由絕望轉為憤怒:“參議員的意思是,你個人的情報來源比國務院還要可靠?”
“是的!”博拉毫不客氣地說,“是這麽個意思!”
赫爾氣得幾乎流淚。傑克·加納副總統清點人數,看在座的議員有多少人贊成修訂中立法。結果他無可奈何地說:“總統,我們還是承認 事實吧。你的票數不夠,就是這麽一回事。”
1939年8月下旬的某日,天氣極冷。紐芬蘭洋麵,頭戴白帽、身穿毛衣的羅斯福坐在“塔斯卡盧薩”號軍艦艦尾的安樂椅上釣魚。
突然,一名年輕軍官奔向總統,遞上一份剛譯出的長電,是赫爾國務卿發來的。羅斯福仔細閱看電報,臉色逐漸轉為蒼白。羅斯福命令: “叫麥克達菲來把我推到我的辦公艙去,請麥金太爾海軍少將也到那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