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方麵長期認為,赫斯飛英後曾經有過某種深入的淡判或策劃,由德國和英國聯合起來進攻蘇聯,但該項計劃最終流產了。蘇聯方麵最 近公布的克格勃絕密文件表明,赫斯飛英是英國方麵誘騙的結果。英國情報部門假意答應談判一項和平解決方案,以把赫斯騙到英國。而在希 特勒於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前夕,赫斯相信能夠說服英國與德國簽訂和平條約。這些絕密文件包括充當蘇聯間諜的英國人金·菲爾比的兩份 絕密報告。菲爾比通過他的朋友、英國外交官湯姆·杜普雷獲得情報後,於1941年5月22日向在倫敦的蘇聯情報人員報告:赫斯在飛來英國之前 給漢密爾頓公爵寫過信,但這封信被英國情報部門截獲。赫斯認為英國國內存在強大的反邱吉爾派,他們想利用他飛來英國同德國人媾和。因 此,英國情報部門在赫斯於1941年5月11日在蘇格蘭降落以前,早已知道赫斯要來英國。


    ---------------


    8.赫斯瘋了?(8)


    ---------------


    1941年5月10日深夜,希特勒將赫斯副官送達的信件閱讀完畢,不露聲色地問道:“現在赫斯在哪裏?”並暗中通知戈林和裏賓特洛甫(請注 意未通知戈培爾和希姆萊),因為赫斯約定如果使命進展順利,就向蘇黎世的姑媽拍發電報。5月11日,希特勒終日沒有收到赫斯的隻言片語, 對赫斯使命能否成功的懷疑有所增加。當天下午,在戈林和裏賓特洛甫來到上薩爾茨堡的伯格霍夫別墅之後,赫斯的副官方遭逮捕。5月12日, 希特勒對赫斯或許可能成功的希望化為泡影,遂安排新聞處長迪特裏希發布公報,命令納粹黨辦公廳主任馬丁·博爾曼行使赫斯的職權,向小 豪斯霍弗爾詢問赫斯飛英的細節。5月12日夜晚,德國廣播電台播發公報,內稱赫斯業已違背命令駕機起飛,至今仍未回返;赫斯“留下的信件 以其混亂狀態而不幸地表現出精神錯亂的跡象,這使人感到黨員赫斯恐怕是妄想症的犧牲品”,因此赫斯的座機或許已在某地墜毀。公報並未 透露赫斯業已飛往英國媾和。5月13日,在英國政府宣稱赫斯在蘇格蘭降落並受有輕傷之後,希特勒向集中在上薩爾茨堡的納粹黨高級官員指出 :“在指揮官們隨時可能奉命開始最為困難的軍事行動(指入侵蘇聯)的時刻,赫斯離開了我。當我的高級政治領導人根據他自己的計劃離開戰 場的時候,我怎麽能指望我的將軍們服從這項命令?”因此黨應當將赫斯的名字從其記憶中勾銷。鑑於德國人民對赫斯事件的解釋存在“可怕” 的情緒,希特勒和戈培爾決定於5月13日晚發布第二份公報。公報聲稱“赫斯似乎處於幻覺之中,這種幻覺使之感到通過在過去認識的英國人之 中採取個人行動,能夠促成英國和德國之間的諒解”,“國家社會主義黨對這個理想主義者淪為這種災難性幻覺的犧牲品深表遺憾。然而,這 絲毫也不會影響強加給德國的這場戰爭的繼續。”沃爾夫·赫斯認為希特勒和戈培爾似乎不想將後門堵死,故而實際上承認赫斯“對於元首的 大量和平方案的了解比任何人都多”。既然赫斯已經“叛逃”,那麽赫斯家族也就在劫難逃了。其實不然。1941年10月2日,赫斯的父親去世, 希特勒給赫斯的母親發去私人唁電。博爾曼據此得出希特勒並未與赫斯家族斷絕關係的結論,亦隨後發出唁電。


    綜上所述,完全可以認為赫斯飛英並非自作主張,而是奉令行事;“精神錯亂”、“發瘋”、“幻覺”都是納粹為擺脫赫斯使命的失敗所 帶來的困窘而尋找的託辭。不過,赫斯的使命隻有希特勒、戈林、裏賓特洛甫等極少數納粹要員知情。至於具體的飛英日期,則是赫斯自行決 定的。


    沃爾夫·赫斯通過對大量事實的分析研究,認定赫斯飛英是英國情報機構設定的圈套。其中最重要的事實是,赫斯飛抵蘇格蘭之時,漢密 爾頓公爵正在蘇格蘭西海岸的特恩豪斯空軍基地值班,通過雷達掌握有關情況。而在此之前,漢密爾頓公爵曾親自駕機升空觀察。


    ---------------


    9.兩巨頭的手握到了一起(1)


    ---------------


    羅斯福總統對希特勒、墨索裏尼的狼子野心可謂洞若觀火。羅斯福試圖有所作為,卻受到兩條繩索的束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盛行的 孤立主義和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的中立法。


    孤立主義的知名人物查爾斯·林德伯格上校,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鬥英雄和王牌飛行員。他的廣播聽眾很多,據稱僅次於羅斯福總統 。林德伯格極力維護美國的“和平”與“孤立”,告誡人們:“有人說,我們的國境線就在歐洲。這是外國的宣傳,千萬不要上當。我們東有 大西洋,西有太平洋,這還不夠嗎?大洋是個大屏障,連飛機也難以飛越。”


    孤立主義勢力的頭麵人物有參議員威廉·博拉、海勒姆·詹森和傑拉爾德·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修正派歷史學家認為,德國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悲劇”責任最少的國家之一。如果德國不應對這場戰爭負 主要責任,那麽,凡爾賽條約就是可怕的欺騙與不公,而美國人民正是被騙去為一種沒有價值的事業進行戰鬥的。這些所謂的“新觀點”在 1932年以後,由於一些聳人聽聞的揭露而燃燒起來,並且迅速在公眾之中傳播。1933年,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就有關武器貿易及其在世 界政治中的“有害影響”進行調查。1934年4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由參議員傑拉爾德·奈提出的準備對軍火工業進行特別調查的決議案,奈出任 調查委員會主席。奈委員會的調查報告聲稱,戰爭主要是經濟原因引起的。調查報告肆意誇大銀行家和企業家對於參戰決策的影響,從而歪曲 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美國公眾讀到調查報告之後,普遍感到了一種遭受愚弄的屈辱,因此下定決心“這種悲劇性錯誤不應重犯” ,“不參與歐洲戰爭,加強國內民主,美國人就可以作出最大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全景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沈永興/朱貴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沈永興/朱貴生並收藏二戰全景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