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政府為迫使愛沙尼亞政府就範,不斷派出飛機在愛沙尼亞領空示威。9月26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下達了準備對愛沙尼亞作 戰的命令:“立即開始在愛、拉邊境集結兵力,並於9月29日完成這一行動。”要求列寧格勒軍區“對愛沙尼亞實施強大而堅決的突擊”。
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下,9月27日,愛沙尼亞政府決定接受蘇聯的建議。謝利捷爾奉命再次飛赴莫斯科。談判過程中,蘇聯又以“保衛蘇聯在 愛沙尼亞港口的海軍基地和保證愛沙尼亞安定”為由,向愛沙尼亞政府提出了駐軍35萬人的新要求,並責成愛沙尼亞方麵立即作出答覆。愛 沙尼亞政府經受不住蘇聯的步步緊逼,接受蘇聯提出的所有要求,雙方於9月28日也就是《蘇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簽訂那一天訂立了《蘇愛互助 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條約規定:雙方互相提供一切援助,包括在兩國的陸海邊防受到任何歐洲大國從波羅的海或通過拉脫維亞領土的侵犯 或受到侵犯的威脅時提供軍事援助;蘇聯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愛方授予蘇聯在薩列馬島、希烏馬島以及帕爾迪斯 基市租建海軍基地和機場的權利。為了保衛上述設施,蘇聯可向該地派駐嚴格限製數量的陸空軍兵力;雙方保證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 聯盟或集團;條約的實施不得損害雙方的主權,包括兩國的經濟製度和政體。秘密議定書對蘇聯駐愛軍隊人數、時機作了明確規定:入駐需在 歐洲戰爭期間,人數不得超過25萬。
蘇愛互助條約簽署後,蘇聯政府馬上把目光轉向了拉脫維亞。10月1日,蘇聯政府建議拉脫維亞政府就兩國關係進行“磋商”。拉脫維亞總 統兼總理k·烏尼馬尼斯考慮到蘇德、蘇愛條約的簽訂對東歐局勢產生的重大影響,原則上同意與蘇簽約。第二天,拉脫維亞外交部長m·蒙捷 爾斯趕到莫斯科。談判是在蘇愛模式的基礎上展開的。莫洛托夫說:“如果你們同意這個意見,那麽我們就能夠確定原則了。我們需要在不凍 海岸建立基地。”史達林指出:“我們想談談機場和軍事防禦問題。我們不會觸動你們的憲法、機構、部委或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製度。 我們的要求是由於德國與英法作戰產生的。”拉脫維亞代表團指出:總的來說這是走向友好的一步,但是,它有可能導致蘇聯對拉脫維亞的控 製,而且在蘇聯的駐軍人數上,蘇方提出5萬人,要求過高,拉方需要慎重考慮。
11月3日,談判繼續進行。拉脫維亞代表團表示很難將蘇聯提供的條約草案推薦給政府,而且無法向人民作出解釋。蒙捷爾斯認為,“條約 將被理解為建立某種保護關係。對於愛好自由的人民來說,那是不可接受的,更何況拉脫維亞目前完全足以保障本國的安全和間接地保障蘇聯 的安全”。代表團同時還反對蘇在兩個不凍港及皮特拉格斯建立軍事基地,並堅持要求把蘇聯駐軍限製在2萬人以下,以不超過平時拉軍的人數 。進駐的時間也隻適用於“目前歐戰期間”,一俟歐戰結束,駐軍應立即撤回。莫洛托夫斷然拒絕了拉脫維亞代表團的建議,聲稱:“你們的 建議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請考慮一下局勢吧!”史達林補充說:“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 們以為我們想侵犯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在就直接這麽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他勸慰代表團,蘇聯駐軍隻是一支預防性的兵力。經過持 續、緊張、激烈的爭論,10月5日雙方簽訂互助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條約類似,蘇聯在拉的海軍基地和機場為利耶帕亞、文茨皮爾斯,駐軍不 超過25萬人。
蘇愛、蘇拉條約簽訂後,就剩下立陶宛了。按照蘇德秘密協定,立陶宛本屬德國的勢力範圍。9月28日,蘇德友好和邊界條約又將它劃入了 蘇聯勢力範圍。30日,莫洛托夫召見立陶宛駐莫斯科公使納特基亞維丘斯,要求就兩國關係進行談判。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到 達莫斯科。史達林提出,把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宛,同時以蘇愛、蘇拉條約為藍本,簽訂一個互助條約,條約有效期20 年,戰時蘇聯駐軍5萬人。烏爾布希斯指出,蘇聯方麵提出的條約草案,實際上是對立陶宛的占領。史達林指出:“蘇聯無意威脅立陶宛的獨立 ,相反,駐軍是對立陶宛的真正保障。”莫洛托夫威脅說:“愛沙尼亞已簽署了類似的條約,拉脫維亞也表示同意,如果立陶宛拒絕,將破壞 即將建成的防禦體係。”在蘇聯的壓力下,烏爾布希斯作出讓步,但要蘇聯駐軍人數縮減到2萬人,並隻駐紮在維爾諾地區內。史達林當即拒絕 了這一要求,提出蘇聯駐軍人數不能少於35萬人。
---------------
3.東方戰線(2)
---------------
10月4日晨,立陶宛代表團返回考納斯,10月7日重返莫斯科。立陶宛就蘇軍進駐時機等問題提出了新建議,但蘇方對此不感興趣,並利用 維爾諾問題對立陶宛人施加壓力。莫洛托夫威脅說:“蘇聯政府不可能使維爾諾人民長期保持安定而不關注他們的要求。立陶宛人如不接受互 助條約,就不能得到維爾諾。”《真理報》也不斷發出信息,聲稱要把這個城市劃歸西白俄羅斯。白俄羅斯高級領導人則頻頻飛往維爾諾,以 圖“接受”產業和建立蘇維埃製度。10月10日,立陶宛代表團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訂案,簽訂了《關於維爾諾市和維爾諾省移交給立陶宛及關 於蘇聯和立陶宛互助的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蘇拉條約相同,蘇聯駐軍可達2萬人。
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下,9月27日,愛沙尼亞政府決定接受蘇聯的建議。謝利捷爾奉命再次飛赴莫斯科。談判過程中,蘇聯又以“保衛蘇聯在 愛沙尼亞港口的海軍基地和保證愛沙尼亞安定”為由,向愛沙尼亞政府提出了駐軍35萬人的新要求,並責成愛沙尼亞方麵立即作出答覆。愛 沙尼亞政府經受不住蘇聯的步步緊逼,接受蘇聯提出的所有要求,雙方於9月28日也就是《蘇德邊界和友好條約》簽訂那一天訂立了《蘇愛互助 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條約規定:雙方互相提供一切援助,包括在兩國的陸海邊防受到任何歐洲大國從波羅的海或通過拉脫維亞領土的侵犯 或受到侵犯的威脅時提供軍事援助;蘇聯以優惠條件向愛沙尼亞軍隊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愛方授予蘇聯在薩列馬島、希烏馬島以及帕爾迪斯 基市租建海軍基地和機場的權利。為了保衛上述設施,蘇聯可向該地派駐嚴格限製數量的陸空軍兵力;雙方保證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 聯盟或集團;條約的實施不得損害雙方的主權,包括兩國的經濟製度和政體。秘密議定書對蘇聯駐愛軍隊人數、時機作了明確規定:入駐需在 歐洲戰爭期間,人數不得超過25萬。
蘇愛互助條約簽署後,蘇聯政府馬上把目光轉向了拉脫維亞。10月1日,蘇聯政府建議拉脫維亞政府就兩國關係進行“磋商”。拉脫維亞總 統兼總理k·烏尼馬尼斯考慮到蘇德、蘇愛條約的簽訂對東歐局勢產生的重大影響,原則上同意與蘇簽約。第二天,拉脫維亞外交部長m·蒙捷 爾斯趕到莫斯科。談判是在蘇愛模式的基礎上展開的。莫洛托夫說:“如果你們同意這個意見,那麽我們就能夠確定原則了。我們需要在不凍 海岸建立基地。”史達林指出:“我們想談談機場和軍事防禦問題。我們不會觸動你們的憲法、機構、部委或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製度。 我們的要求是由於德國與英法作戰產生的。”拉脫維亞代表團指出:總的來說這是走向友好的一步,但是,它有可能導致蘇聯對拉脫維亞的控 製,而且在蘇聯的駐軍人數上,蘇方提出5萬人,要求過高,拉方需要慎重考慮。
11月3日,談判繼續進行。拉脫維亞代表團表示很難將蘇聯提供的條約草案推薦給政府,而且無法向人民作出解釋。蒙捷爾斯認為,“條約 將被理解為建立某種保護關係。對於愛好自由的人民來說,那是不可接受的,更何況拉脫維亞目前完全足以保障本國的安全和間接地保障蘇聯 的安全”。代表團同時還反對蘇在兩個不凍港及皮特拉格斯建立軍事基地,並堅持要求把蘇聯駐軍限製在2萬人以下,以不超過平時拉軍的人數 。進駐的時間也隻適用於“目前歐戰期間”,一俟歐戰結束,駐軍應立即撤回。莫洛托夫斷然拒絕了拉脫維亞代表團的建議,聲稱:“你們的 建議是絕對不能接受的……請考慮一下局勢吧!”史達林補充說:“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 們以為我們想侵犯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在就直接這麽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他勸慰代表團,蘇聯駐軍隻是一支預防性的兵力。經過持 續、緊張、激烈的爭論,10月5日雙方簽訂互助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條約類似,蘇聯在拉的海軍基地和機場為利耶帕亞、文茨皮爾斯,駐軍不 超過25萬人。
蘇愛、蘇拉條約簽訂後,就剩下立陶宛了。按照蘇德秘密協定,立陶宛本屬德國的勢力範圍。9月28日,蘇德友好和邊界條約又將它劃入了 蘇聯勢力範圍。30日,莫洛托夫召見立陶宛駐莫斯科公使納特基亞維丘斯,要求就兩國關係進行談判。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希斯到 達莫斯科。史達林提出,把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宛,同時以蘇愛、蘇拉條約為藍本,簽訂一個互助條約,條約有效期20 年,戰時蘇聯駐軍5萬人。烏爾布希斯指出,蘇聯方麵提出的條約草案,實際上是對立陶宛的占領。史達林指出:“蘇聯無意威脅立陶宛的獨立 ,相反,駐軍是對立陶宛的真正保障。”莫洛托夫威脅說:“愛沙尼亞已簽署了類似的條約,拉脫維亞也表示同意,如果立陶宛拒絕,將破壞 即將建成的防禦體係。”在蘇聯的壓力下,烏爾布希斯作出讓步,但要蘇聯駐軍人數縮減到2萬人,並隻駐紮在維爾諾地區內。史達林當即拒絕 了這一要求,提出蘇聯駐軍人數不能少於35萬人。
---------------
3.東方戰線(2)
---------------
10月4日晨,立陶宛代表團返回考納斯,10月7日重返莫斯科。立陶宛就蘇軍進駐時機等問題提出了新建議,但蘇方對此不感興趣,並利用 維爾諾問題對立陶宛人施加壓力。莫洛托夫威脅說:“蘇聯政府不可能使維爾諾人民長期保持安定而不關注他們的要求。立陶宛人如不接受互 助條約,就不能得到維爾諾。”《真理報》也不斷發出信息,聲稱要把這個城市劃歸西白俄羅斯。白俄羅斯高級領導人則頻頻飛往維爾諾,以 圖“接受”產業和建立蘇維埃製度。10月10日,立陶宛代表團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訂案,簽訂了《關於維爾諾市和維爾諾省移交給立陶宛及關 於蘇聯和立陶宛互助的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蘇拉條約相同,蘇聯駐軍可達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