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運強迫我們同西方攤牌的話,能在東方擁有大片地區就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要知道,在戰時比平時更難依靠豐收來取得糧食供應。
我們可以從東方非日耳曼國家得到勞動力以生產糧食。”
希特勒突然提高了嗓門,憤怒地說:“根本不存在放過波蘭的問題!我們一有合適的機會就進攻波蘭!我們不能期望捷克事件重演。
這次要打仗了!我們的任務是孤立波蘭。
能否把它孤立起來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在談到如何“孤立波蘭”時,希特勒的思想顯得有點混亂。
他自相矛盾地說:“我們決不能同時同西方——法國和英國——攤牌。
如果不能肯定德波衝突不致導向同西方作戰的話,那麽戰鬥應當主要針對英國和法國。
因此,根本問題是:同波蘭的軍事衝突隻有在西方國家置身事外的條件下才能取勝。
要是辦不到這一點,最好一方麵同西方幹起來,一方麵把波蘭幹掉。”
軍事首腦們聽到希特勒這種自相矛盾的講話,愕然不解,弄不清他到底是否準備與英、法作戰。
希特勒把話題又轉到了蘇聯。
他說:“蘇聯也許不想過問消滅波蘭的事情。
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但如果蘇聯和英國、法國結盟的話,那我就將給英國和法國來幾下破壞性打擊!我們必須對荷蘭和比利時的空軍基地實行軍事占領。
中立宣言可以置之不顧。
如果英國想幹涉波蘭戰爭的話,我們必須對荷蘭進行閃電式進攻。
我們的目標是必須在荷蘭境內建立一條新的防線,一直推到須得海。
對英、法的戰爭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爭。
認為我們可以僥倖取勝的想法是危險的;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的。
我們必須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一提到對英、法作戰,希特勒便把波蘭拋到腦後去了。
他激動地說:“我們必須做到一開始就猛擊敵人或者給其以決定性打擊。
關於誰是誰非、條約義務等,根本不要去管它。
必須既為長期戰爭也為突然襲擊做好準備。
英國在大陸上可能進行的任何幹涉都必須予以擊潰。
陸軍必須占領對海軍和空軍有重要意義的基地。
如果我們能占領並且保住荷蘭和比利時同時打敗法國的話,就創造了能夠戰勝英國的基礎。”
希特勒最後說:“保密是成功的決定性前提。
我們的目標必須對義大利和日本也保密。”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下定了破釜沉舟發動大戰的決心。
這一次,德國軍事首腦們沒有提出任何疑問便盲目服從。
隨後,他們根據希特勒的決心,加緊製定侵略計劃和戰爭準備。
---------------
24.大戰前夜(1)
---------------
蘇聯早已察覺到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一直致力於建立歐洲集體安全以製止納粹德國的擴張,但未得到英國和法國的響應。
1938年9月29日德、英、法、意四國慕尼黑會議英、法出賣捷克的行徑,引起了蘇聯的警覺。
蘇聯認識到,英、法對蘇聯懷有深深的敵意。
1939年3月10日,史達林在蘇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批評西方民主國家“禍水東引”的政策。
他說:“西方民主國家的弱點清楚地表現在他們已經放棄集體安全的原則而轉向不幹涉政策和中立政策這一事實上。
這個政策骨子裏是希望使侵略國轉而以其他國家為目標。
他們在繼續推動德國人東進,容許其得到可能輕易獲得的勝利品。
他們勸告德國人:‘你們隻要對布爾什維克開戰就行了,以後一切都會遂願的。
’看來他們是在挑撥我們去同德國發生沒有根據的衝突。”
史達林還警告說:“我們決不上那些慣於使他人為自己火中取栗的戰爭販子把我國拖入到衝突中去。”
史達林雖然批評了西方國家(英國和法國),但沒有放棄建立集體安全的打算。
在納粹德國於3月15日全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的第三天,蘇聯外長李維諾夫根據史達林的指示提出,召開由蘇、英、法、波和羅馬尼亞 、土耳其等六國參加的歐洲會議,討論採取共同行動以製止納粹德國擴張的問題。
張伯倫、達拉第以及波蘭的領導人對蘇聯極不信任,擔心上史達林的“圈套”,因而以“時機不成熟”為由予以拒絕了。
4月16日,李維諾夫在莫斯科接見英國大使,正式建議英國、法國同蘇聯締結互助條約。
李維諾夫說:“鑑於歐洲的局勢越來越緊張,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蘇、英、法三國很有必要締結互助條約。
締約國還應簽訂一項軍事協定以使互助條約具有實效;締約國對中歐和東歐所有認為自己受到納粹德國威脅的國家應做出擔保。
希望英國和法國積極考慮這些建議。”
英國對李維諾夫的建議遲遲不作答覆。
李維諾夫認識到自己推行的集體安全的外交政策已遭到失敗,遂提出辭職。
要知道,在戰時比平時更難依靠豐收來取得糧食供應。
我們可以從東方非日耳曼國家得到勞動力以生產糧食。”
希特勒突然提高了嗓門,憤怒地說:“根本不存在放過波蘭的問題!我們一有合適的機會就進攻波蘭!我們不能期望捷克事件重演。
這次要打仗了!我們的任務是孤立波蘭。
能否把它孤立起來是有決定性意義的。”
在談到如何“孤立波蘭”時,希特勒的思想顯得有點混亂。
他自相矛盾地說:“我們決不能同時同西方——法國和英國——攤牌。
如果不能肯定德波衝突不致導向同西方作戰的話,那麽戰鬥應當主要針對英國和法國。
因此,根本問題是:同波蘭的軍事衝突隻有在西方國家置身事外的條件下才能取勝。
要是辦不到這一點,最好一方麵同西方幹起來,一方麵把波蘭幹掉。”
軍事首腦們聽到希特勒這種自相矛盾的講話,愕然不解,弄不清他到底是否準備與英、法作戰。
希特勒把話題又轉到了蘇聯。
他說:“蘇聯也許不想過問消滅波蘭的事情。
這種可能性不能排除。
但如果蘇聯和英國、法國結盟的話,那我就將給英國和法國來幾下破壞性打擊!我們必須對荷蘭和比利時的空軍基地實行軍事占領。
中立宣言可以置之不顧。
如果英國想幹涉波蘭戰爭的話,我們必須對荷蘭進行閃電式進攻。
我們的目標是必須在荷蘭境內建立一條新的防線,一直推到須得海。
對英、法的戰爭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爭。
認為我們可以僥倖取勝的想法是危險的;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的。
我們必須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一提到對英、法作戰,希特勒便把波蘭拋到腦後去了。
他激動地說:“我們必須做到一開始就猛擊敵人或者給其以決定性打擊。
關於誰是誰非、條約義務等,根本不要去管它。
必須既為長期戰爭也為突然襲擊做好準備。
英國在大陸上可能進行的任何幹涉都必須予以擊潰。
陸軍必須占領對海軍和空軍有重要意義的基地。
如果我們能占領並且保住荷蘭和比利時同時打敗法國的話,就創造了能夠戰勝英國的基礎。”
希特勒最後說:“保密是成功的決定性前提。
我們的目標必須對義大利和日本也保密。”
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下定了破釜沉舟發動大戰的決心。
這一次,德國軍事首腦們沒有提出任何疑問便盲目服從。
隨後,他們根據希特勒的決心,加緊製定侵略計劃和戰爭準備。
---------------
24.大戰前夜(1)
---------------
蘇聯早已察覺到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一直致力於建立歐洲集體安全以製止納粹德國的擴張,但未得到英國和法國的響應。
1938年9月29日德、英、法、意四國慕尼黑會議英、法出賣捷克的行徑,引起了蘇聯的警覺。
蘇聯認識到,英、法對蘇聯懷有深深的敵意。
1939年3月10日,史達林在蘇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批評西方民主國家“禍水東引”的政策。
他說:“西方民主國家的弱點清楚地表現在他們已經放棄集體安全的原則而轉向不幹涉政策和中立政策這一事實上。
這個政策骨子裏是希望使侵略國轉而以其他國家為目標。
他們在繼續推動德國人東進,容許其得到可能輕易獲得的勝利品。
他們勸告德國人:‘你們隻要對布爾什維克開戰就行了,以後一切都會遂願的。
’看來他們是在挑撥我們去同德國發生沒有根據的衝突。”
史達林還警告說:“我們決不上那些慣於使他人為自己火中取栗的戰爭販子把我國拖入到衝突中去。”
史達林雖然批評了西方國家(英國和法國),但沒有放棄建立集體安全的打算。
在納粹德國於3月15日全部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的第三天,蘇聯外長李維諾夫根據史達林的指示提出,召開由蘇、英、法、波和羅馬尼亞 、土耳其等六國參加的歐洲會議,討論採取共同行動以製止納粹德國擴張的問題。
張伯倫、達拉第以及波蘭的領導人對蘇聯極不信任,擔心上史達林的“圈套”,因而以“時機不成熟”為由予以拒絕了。
4月16日,李維諾夫在莫斯科接見英國大使,正式建議英國、法國同蘇聯締結互助條約。
李維諾夫說:“鑑於歐洲的局勢越來越緊張,納粹德國的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蘇、英、法三國很有必要締結互助條約。
締約國還應簽訂一項軍事協定以使互助條約具有實效;締約國對中歐和東歐所有認為自己受到納粹德國威脅的國家應做出擔保。
希望英國和法國積極考慮這些建議。”
英國對李維諾夫的建議遲遲不作答覆。
李維諾夫認識到自己推行的集體安全的外交政策已遭到失敗,遂提出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