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天譴行動:以色列針對「慕尼黑慘案」的復仇 作者:[加]喬治·喬納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確實覺得他參加反恐的動機不是希望得到經濟上的回報,也不是因為可以對其他人動武而得到任何病態的滿足。他樂意參加反恐鬥爭是因為另外一些需求。他與生俱來的喜歡冒險的個性需要一個充滿危險的環境,這樣才能保持基本的平衡(這種性格的人通常見於盡量延緩張傘的跳傘運動員和摩托車賽手等等)。他也有一種高度的競爭性,而這種競爭性通過其他的愛好和能力找不到發泄途徑。
這種性格特點不會因為訓練而消失。一個希望出類拔萃的人,一個尋求刺激或危險隻是為了保持穩定的人,即使環境改變了,判斷能力提高了,原來的條件不具備了,他們的這些需求也不會消失,甚至失去了必要的勇氣和意誌時也不會消失。比如,如果這類問題過早出現,如職業運動員,情況就會更糟。就阿弗納而言,我覺得他講述這些經歷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通過講述,他能夠再一次體驗這些經歷。
阿弗納現在對那次任務的看法是,雖然欠考慮,但也不感到遺憾。雖然他聲稱從個人情感來說對自己幹掉或協助幹掉的那些人沒有敵意,但卻一直把消滅他們的肉體看作是必要的、光榮的。他完全支持讓他和他的夥伴們去執行這項任務的決定,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疑慮。
雖然他一如既往地相信這次任務是正確的,但他不再對其有效性發表任何意見了。他承認這種辦法絕對不能消除世界上的恐怖活動,減少仇恨與緊張。但總體上他是這樣認為的,即:如果20世紀70年代他的突擊隊和其他突擊隊沒有幹掉幾個高層恐怖分子的話,以色列和西歐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成為恐怖活動的受害者。他認為在瑞士和西班牙殺死那幾個年輕的敢死隊走卒是令人遺憾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不可避免的。他在荷蘭殺了那個女殺手,但並不後悔。如果說有什麽的話,那就是如果她那個時候沒死,即使到了今天他一個人也會對她窮追不捨的,直到把她抓住為止。
雖然阿弗納對同伴們的犧牲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他在講述當時的情形時感動得流淚了——但他認為他們的犧牲自己沒有責任。惟一例外的是“卡爾”。在這個事件中,雖然他認為避免跟自己尊敬、年紀比自己大的人發生衝突的想法蒙蔽了他作為一個領導應有的判斷,但他立即指出,無論是他的同伴還是他的頂頭上司都沒有責備或責難他。作為一些高級特工名義上的領導,他不希望去管他們的私事。他雖然排在第一,但他們是平等的。鑑於這次任務的性質,指揮這次行動的並不隻是他一個人。任何人都不能拿著他一個人的命令就去冒險,部隊裏也許可以,但在這裏要冒險的話隻有通過大家的集體決定才行。
雖然他覺得委屈,對以色列“加裏西亞”權力精英們的誠信完全發生了動搖——他們要求別人絕對忠誠,不要任何回報,把信賴他人和充滿激情的年輕人當作爪牙而無視他們的情感和幸福——但他作為一個以色列人的愛國心仍然沒有減少。當他想起每次衝突時,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他都毫不含糊地站在以色列一邊。在以色列和她的敵人之間,他也是堅定地跟自己的祖國站在一起的。他甚至承認,那些權力精英們同樣具有愛國衝動,也有愛國精神作指導,但他認為以色列的真正的利益再也不能按他們那種種族排外的、不留情麵的、隻顧自己的方式來實現。他承認,也許一切從事情報活動的政府部門的本質就是這樣,憤世嫉俗,不留情麵——對自己的雇員是這樣,對外人也是這樣——他還指望別的很可能就是愚蠢的。
他做噩夢的時候——這樣的時候非常少——夢見的主要是在集體農場度過的孩提時代。他幾乎沒有做過關於部隊或“六日戰爭”的很緊張的夢,關於那次任務的夢完全沒有。
盡管很多人都習慣了有關現代情報機構如克格勃、中情局,特別是“穆薩德”而建立起來的神話,但他們還是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即:為什麽會派這樣一位普通的年輕人去領導這樣一次特殊的行動?除此之外,對超級特工杜撰式的描述又加強了這種感覺——比如:詹姆士·邦德和斯密勒——他們有非常高的造詣,性格豐富多彩,已成為我們文化期待的一部分。在一個層麵上,我們知道這個虛構的特工隻是想像的產物,把馬基雅弗利的俗氣和亞瑟王的騎士精神結合在一起。在另一個層麵上,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人聲稱自己是詹姆士·邦德,卻明顯達不到他那樣的成就,我們就覺得受了欺騙。
除非他是個變態。這是另外一種類型,我們也能接受。我們習慣那種高深莫測的冷麵殺手,也就是黑手黨式的職業殺手、暴徒。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野蠻的暴徒和非常老練動機高尚的高級特工也許都存在,但畢竟很少(尤其是後者)。盡管都是虛構的,都是神話,我還是相當係統地閱讀了當時的記錄。我認為,情報機構的大多數雇員——包括“穆薩德”,盡管是傳奇——都是非常普通的人。這一點常常被事實所證明,隻要秘密行動一曝光,就可看出來了——無論是利勒哈默爾還是1950年那次著名的“蘇珊娜行動”都是普通人。在“蘇珊娜行動”中,以色列特工企圖破壞西方國家在埃及設立永久性軍事基地的企圖,並希望歸咎於埃及民族主義者。
這種性格特點不會因為訓練而消失。一個希望出類拔萃的人,一個尋求刺激或危險隻是為了保持穩定的人,即使環境改變了,判斷能力提高了,原來的條件不具備了,他們的這些需求也不會消失,甚至失去了必要的勇氣和意誌時也不會消失。比如,如果這類問題過早出現,如職業運動員,情況就會更糟。就阿弗納而言,我覺得他講述這些經歷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通過講述,他能夠再一次體驗這些經歷。
阿弗納現在對那次任務的看法是,雖然欠考慮,但也不感到遺憾。雖然他聲稱從個人情感來說對自己幹掉或協助幹掉的那些人沒有敵意,但卻一直把消滅他們的肉體看作是必要的、光榮的。他完全支持讓他和他的夥伴們去執行這項任務的決定,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沒有任何疑慮。
雖然他一如既往地相信這次任務是正確的,但他不再對其有效性發表任何意見了。他承認這種辦法絕對不能消除世界上的恐怖活動,減少仇恨與緊張。但總體上他是這樣認為的,即:如果20世紀70年代他的突擊隊和其他突擊隊沒有幹掉幾個高層恐怖分子的話,以色列和西歐會有更多無辜的人成為恐怖活動的受害者。他認為在瑞士和西班牙殺死那幾個年輕的敢死隊走卒是令人遺憾的,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也是不可避免的。他在荷蘭殺了那個女殺手,但並不後悔。如果說有什麽的話,那就是如果她那個時候沒死,即使到了今天他一個人也會對她窮追不捨的,直到把她抓住為止。
雖然阿弗納對同伴們的犧牲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他在講述當時的情形時感動得流淚了——但他認為他們的犧牲自己沒有責任。惟一例外的是“卡爾”。在這個事件中,雖然他認為避免跟自己尊敬、年紀比自己大的人發生衝突的想法蒙蔽了他作為一個領導應有的判斷,但他立即指出,無論是他的同伴還是他的頂頭上司都沒有責備或責難他。作為一些高級特工名義上的領導,他不希望去管他們的私事。他雖然排在第一,但他們是平等的。鑑於這次任務的性質,指揮這次行動的並不隻是他一個人。任何人都不能拿著他一個人的命令就去冒險,部隊裏也許可以,但在這裏要冒險的話隻有通過大家的集體決定才行。
雖然他覺得委屈,對以色列“加裏西亞”權力精英們的誠信完全發生了動搖——他們要求別人絕對忠誠,不要任何回報,把信賴他人和充滿激情的年輕人當作爪牙而無視他們的情感和幸福——但他作為一個以色列人的愛國心仍然沒有減少。當他想起每次衝突時,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他都毫不含糊地站在以色列一邊。在以色列和她的敵人之間,他也是堅定地跟自己的祖國站在一起的。他甚至承認,那些權力精英們同樣具有愛國衝動,也有愛國精神作指導,但他認為以色列的真正的利益再也不能按他們那種種族排外的、不留情麵的、隻顧自己的方式來實現。他承認,也許一切從事情報活動的政府部門的本質就是這樣,憤世嫉俗,不留情麵——對自己的雇員是這樣,對外人也是這樣——他還指望別的很可能就是愚蠢的。
他做噩夢的時候——這樣的時候非常少——夢見的主要是在集體農場度過的孩提時代。他幾乎沒有做過關於部隊或“六日戰爭”的很緊張的夢,關於那次任務的夢完全沒有。
盡管很多人都習慣了有關現代情報機構如克格勃、中情局,特別是“穆薩德”而建立起來的神話,但他們還是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即:為什麽會派這樣一位普通的年輕人去領導這樣一次特殊的行動?除此之外,對超級特工杜撰式的描述又加強了這種感覺——比如:詹姆士·邦德和斯密勒——他們有非常高的造詣,性格豐富多彩,已成為我們文化期待的一部分。在一個層麵上,我們知道這個虛構的特工隻是想像的產物,把馬基雅弗利的俗氣和亞瑟王的騎士精神結合在一起。在另一個層麵上,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人聲稱自己是詹姆士·邦德,卻明顯達不到他那樣的成就,我們就覺得受了欺騙。
除非他是個變態。這是另外一種類型,我們也能接受。我們習慣那種高深莫測的冷麵殺手,也就是黑手黨式的職業殺手、暴徒。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野蠻的暴徒和非常老練動機高尚的高級特工也許都存在,但畢竟很少(尤其是後者)。盡管都是虛構的,都是神話,我還是相當係統地閱讀了當時的記錄。我認為,情報機構的大多數雇員——包括“穆薩德”,盡管是傳奇——都是非常普通的人。這一點常常被事實所證明,隻要秘密行動一曝光,就可看出來了——無論是利勒哈默爾還是1950年那次著名的“蘇珊娜行動”都是普通人。在“蘇珊娜行動”中,以色列特工企圖破壞西方國家在埃及設立永久性軍事基地的企圖,並希望歸咎於埃及民族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