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民國二十八年九月三十日訊】 日前,侵華日軍二十萬餘眾向我東條山地區大舉進攻,國軍第某某軍、第某某軍和第七十九軍並肩作戰,禦敵於東條山沁河以東,國軍蔣文肇、武培梅兩將軍身負重傷。國之不幸,武將軍培梅公壯烈殉國,英年四十七歲…… 當尚且散髮油墨味的報紙鋪天蓋地地撒向城市和戰場的時候,委實有人當真認為它能覆蓋歷史真實的一頁。可是劉漢英不相信事情會那麽簡單,他的上司們也不相信會那麽簡單。
東條山事變過去不到半個月,劉漢英就接到上峰的命令:七十九軍殘部一百六十二人由武培梅部團長石雲彪、副團長莫幹山率領,在東條山西南三十裏舖地區整休待命,著劉漢英派出小分隊迎回歸建,編入二四六團序列,暫降為營級建製,番號為七十九大隊。同時,上峰還著意交待,對石雲彪、莫幹山等人要倍加撫恤,懷柔感化,絕不能擅自加害。上峰並且摳出牙縫,給那一百六十二人每人發了五十塊洋錢。 接到命令,劉漢英當時就驚出一身冷汗。這麽說,七十九軍還是沒有被鏟草除根。這一百六十二人是絕對不能輕看的,他們無疑就是一百六十二條禍根,他們當中倘若有一個人站出來,東條山事變的真相就有公開於世的危險。
劉漢英氣憤地想,上峰簡直是糊塗。眼下在國軍縱深腹地,一百六十二人不過是苟延殘喘,消滅他們就像掐死一隻老弱病殘的狗,索性一鍋端掉算了,免得後患無窮。
可是不久之後劉漢英就知道了,上峰並沒有吃錯藥,上峰的命令來自上峰的上峰。
事實上,東條山事變的真相早已經不再是秘密,它居然被那位在軍事委員會裏擔任要職的、原七十九軍的老長官陳上將獲悉,在向最高統帥交涉的十幾項條件中,保存這一百六十二人的性命,為原七十九軍建立一支象徵紀念性的隊伍,也是這位陳上將的重要條件之一。
否則,假如有誰膽敢對這一百六十二人下手,東條山事變的真相立即就會昭之於全球。盟軍最高司令部的作戰指揮部裏將會出現一份詳細的書麵文件。
劉漢英完全可以想見,陳上將在最高統帥的麵前是怎樣的暴跳如雷——巨大的憤怒已經足以使他不顧一切了。
做了虧心事,又被人揪住了尾巴,再加上全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巨大壓力,上峰的上峰的上峰們就不得不後退一步了。先把老東西穩住再說,反正是來日方長,一百六十二人也不過就是菜板上的一疙瘩瘦肉,過了五月端午,還有八月十五呢。問題是,從那個時候起,劉漢英的日子就難過了。石雲彪、莫幹山等人成了他的部屬,成了一個非驢非馬的第七十九大隊跟隨他輾轉東西。
進入凹凸山之後,其他部隊都在擴充,劉漢英為了照顧平衡,也隻好給七十九大隊補充了一百多號兵員。而在他的內心深處,這個越漲越大的大隊就是安在他身邊的炸彈。他不止一次地想過把這個炸彈排除掉,可是上峰乃至最高長官都不答應。如果僅僅是拆除這顆炸彈,當然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問題是那樣可能會引爆一枚更大的炸彈。劉漢英驚悸地意識到,他隨時都可能會被這顆炸彈炸得灰飛煙滅。可是,上峰為了更為重要的顧慮,是不會以他的意誌為意誌的。 好自為之吧。 劉漢英同石雲彪、莫幹山的糾葛真可以說有說不清楚的辛酸。那兩個人絕對不是吃草的驢,請客不來,便宜不占,開會不說,重賞不喜,臉上永遠都是冷冰冰的,難得笑一笑,也是皮笑肉不笑。倘若劉漢英本人能夠作主,他早就把他們槍斃一百次了。可是,不僅不能槍斃,眼下上峰又來了一道命令,想必是軍委會的那位頑冥不化的陳上將又向最高長官念緊箍咒了,上峰居然命令將七十九大隊擴編為團,石雲彪、莫幹山恢復正、副團長職務。 麵對這樣一份電報,劉漢英隻好打脫門牙和血吞了。養虎為患,而且還要為虎添翼,這回真是要把他姓劉的放在火塘裏烤了。
現在,劉漢英和左文錄等人就這麽懷著一腔極其複雜的心情,麵無表情地觀看著第七十九大隊的操練。這是一種奇特的操練方式。三百多個官兵端槍拚刺,已經練過兩個多時辰了,全都是一個單純的動作,那就是勢不可當地往前猛刺,出如脫兔,收若歸龍,一遍又一遍,一動比一動兇猛。三百多人在兩個多時辰的操練中,居然沒有吼出一聲,沒有像其他隊伍那樣會爆發出沖呀殺呀的叫喊。 按照通常經驗,操練刺殺這種動作是要伴之以吼聲的,那是一種遏製不住的發自肺腑的膛音。可是七十九大隊沒有,他們的膛音呢,他們的那一股澎湃
的殺氣到哪兒去了呢?注視良久,劉漢英似乎明白了——他們的吼聲全都像驚雷一樣滾動在心底。
從他們那些繃緊了的紫銅色的臉膛上,從他們那恨不得戳破山巒的衝刺中,從他們那噴著火焰的目光中,劉漢英驚悸地看見了一種他並不陌生的東西——仇恨。 仇——恨? 是的,是仇恨。如果不是仇恨,一支部隊不會如此沉默;如果不是仇恨,一支部隊不會如此兇猛;如果不是仇恨,一支部隊不會如此堅固如凝。作為軍人,劉漢英比別人更清楚地知道,軍隊的確是太需要仇恨了,沒有仇恨的軍隊是不能打勝仗的。仇恨,往往是一支戰鬥部隊的靈魂,是帶領他們踏入死亡地帶穿越槍林彈雨的旗幟。仇恨就是軍隊的宗教。 而七十九大隊的仇恨,尤其是石雲彪、莫幹山心中的仇恨,是巨大的。 劉漢英明白無誤地看見了,在這三百多人的隊伍裏,就有同樣端著長槍殺氣騰騰的石雲彪和莫幹山,甚至還有前不久才從軍的馬尚善、陳墨涵和王西村之流的新成員,那些年輕的臉上居然也被鑄進了仇恨的顏色。 在劉漢英的印象中,石雲彪、莫幹山以及七十九大隊的中隊長和班排長們,似乎每時每刻都存在於他們的士兵之中。就是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向七十九大隊的士兵們灌輸著那種可貴而又可怖的東西——仇和恨。 白駒過隙,鬥轉星移,老兵們成了中堅,新兵們成了老兵,而把他們凝固在一起的那種仇恨的精神卻絲縷相傳,永恆不死。於是,七十九大隊成了一支真正具有仇恨的部隊。真正具有仇恨的部隊是蔑視一切的,可殺而不可辱。 況且,七十九大隊還有一套獨特的自成體係的治軍方略呢。 劉漢英曾經對石雲彪、莫幹山等人的根底作過研究。原七十九軍幾乎沒有黃埔係軍官,就連保定軍官學校出身的也鳳毛麟角。但是這支軍隊有一個奇怪的特點,那就是連以上軍官都要讀戚繼光的《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營以上軍官要能背誦某些篇章,團至軍的軍官要熟讀孔明的《將苑》。在非戰鬥情形下,每個月要集中上一次大課。 兩個月前,劉漢英去七十九大隊巡視,遠遠望去明晃晃的一片,那是颳了光頭的莫幹山帶著同樣颳了光頭的排以上軍官們正在搖頭晃腦地背誦——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 劉漢英當時頗不以為然,鄙夷地認為這是生搬硬套古人的治軍原則,既呆板拘泥又充滿了酸腐氣。但是不久之後劉漢英就發現自己錯了。 七十九軍的這些人,不相信黨國領袖而偏偏敬重於傳統將道。原軍長武培梅經常對部屬講述“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深入人心的。無論是武培梅還是師長旅長們,直到石雲彪莫幹山之輩,莫不與士兵同餐共飲。反覆的灌輸加上軍官自身行為的影響,使部隊形成了獨屬於他們自己的宗教。曾經蒙奇天大冤至今仍然滿腔悲憤,又使得七十九軍的殘部心淨如水勵精圖治。
東條山事變過去不到半個月,劉漢英就接到上峰的命令:七十九軍殘部一百六十二人由武培梅部團長石雲彪、副團長莫幹山率領,在東條山西南三十裏舖地區整休待命,著劉漢英派出小分隊迎回歸建,編入二四六團序列,暫降為營級建製,番號為七十九大隊。同時,上峰還著意交待,對石雲彪、莫幹山等人要倍加撫恤,懷柔感化,絕不能擅自加害。上峰並且摳出牙縫,給那一百六十二人每人發了五十塊洋錢。 接到命令,劉漢英當時就驚出一身冷汗。這麽說,七十九軍還是沒有被鏟草除根。這一百六十二人是絕對不能輕看的,他們無疑就是一百六十二條禍根,他們當中倘若有一個人站出來,東條山事變的真相就有公開於世的危險。
劉漢英氣憤地想,上峰簡直是糊塗。眼下在國軍縱深腹地,一百六十二人不過是苟延殘喘,消滅他們就像掐死一隻老弱病殘的狗,索性一鍋端掉算了,免得後患無窮。
可是不久之後劉漢英就知道了,上峰並沒有吃錯藥,上峰的命令來自上峰的上峰。
事實上,東條山事變的真相早已經不再是秘密,它居然被那位在軍事委員會裏擔任要職的、原七十九軍的老長官陳上將獲悉,在向最高統帥交涉的十幾項條件中,保存這一百六十二人的性命,為原七十九軍建立一支象徵紀念性的隊伍,也是這位陳上將的重要條件之一。
否則,假如有誰膽敢對這一百六十二人下手,東條山事變的真相立即就會昭之於全球。盟軍最高司令部的作戰指揮部裏將會出現一份詳細的書麵文件。
劉漢英完全可以想見,陳上將在最高統帥的麵前是怎樣的暴跳如雷——巨大的憤怒已經足以使他不顧一切了。
做了虧心事,又被人揪住了尾巴,再加上全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巨大壓力,上峰的上峰的上峰們就不得不後退一步了。先把老東西穩住再說,反正是來日方長,一百六十二人也不過就是菜板上的一疙瘩瘦肉,過了五月端午,還有八月十五呢。問題是,從那個時候起,劉漢英的日子就難過了。石雲彪、莫幹山等人成了他的部屬,成了一個非驢非馬的第七十九大隊跟隨他輾轉東西。
進入凹凸山之後,其他部隊都在擴充,劉漢英為了照顧平衡,也隻好給七十九大隊補充了一百多號兵員。而在他的內心深處,這個越漲越大的大隊就是安在他身邊的炸彈。他不止一次地想過把這個炸彈排除掉,可是上峰乃至最高長官都不答應。如果僅僅是拆除這顆炸彈,當然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問題是那樣可能會引爆一枚更大的炸彈。劉漢英驚悸地意識到,他隨時都可能會被這顆炸彈炸得灰飛煙滅。可是,上峰為了更為重要的顧慮,是不會以他的意誌為意誌的。 好自為之吧。 劉漢英同石雲彪、莫幹山的糾葛真可以說有說不清楚的辛酸。那兩個人絕對不是吃草的驢,請客不來,便宜不占,開會不說,重賞不喜,臉上永遠都是冷冰冰的,難得笑一笑,也是皮笑肉不笑。倘若劉漢英本人能夠作主,他早就把他們槍斃一百次了。可是,不僅不能槍斃,眼下上峰又來了一道命令,想必是軍委會的那位頑冥不化的陳上將又向最高長官念緊箍咒了,上峰居然命令將七十九大隊擴編為團,石雲彪、莫幹山恢復正、副團長職務。 麵對這樣一份電報,劉漢英隻好打脫門牙和血吞了。養虎為患,而且還要為虎添翼,這回真是要把他姓劉的放在火塘裏烤了。
現在,劉漢英和左文錄等人就這麽懷著一腔極其複雜的心情,麵無表情地觀看著第七十九大隊的操練。這是一種奇特的操練方式。三百多個官兵端槍拚刺,已經練過兩個多時辰了,全都是一個單純的動作,那就是勢不可當地往前猛刺,出如脫兔,收若歸龍,一遍又一遍,一動比一動兇猛。三百多人在兩個多時辰的操練中,居然沒有吼出一聲,沒有像其他隊伍那樣會爆發出沖呀殺呀的叫喊。 按照通常經驗,操練刺殺這種動作是要伴之以吼聲的,那是一種遏製不住的發自肺腑的膛音。可是七十九大隊沒有,他們的膛音呢,他們的那一股澎湃
的殺氣到哪兒去了呢?注視良久,劉漢英似乎明白了——他們的吼聲全都像驚雷一樣滾動在心底。
從他們那些繃緊了的紫銅色的臉膛上,從他們那恨不得戳破山巒的衝刺中,從他們那噴著火焰的目光中,劉漢英驚悸地看見了一種他並不陌生的東西——仇恨。 仇——恨? 是的,是仇恨。如果不是仇恨,一支部隊不會如此沉默;如果不是仇恨,一支部隊不會如此兇猛;如果不是仇恨,一支部隊不會如此堅固如凝。作為軍人,劉漢英比別人更清楚地知道,軍隊的確是太需要仇恨了,沒有仇恨的軍隊是不能打勝仗的。仇恨,往往是一支戰鬥部隊的靈魂,是帶領他們踏入死亡地帶穿越槍林彈雨的旗幟。仇恨就是軍隊的宗教。 而七十九大隊的仇恨,尤其是石雲彪、莫幹山心中的仇恨,是巨大的。 劉漢英明白無誤地看見了,在這三百多人的隊伍裏,就有同樣端著長槍殺氣騰騰的石雲彪和莫幹山,甚至還有前不久才從軍的馬尚善、陳墨涵和王西村之流的新成員,那些年輕的臉上居然也被鑄進了仇恨的顏色。 在劉漢英的印象中,石雲彪、莫幹山以及七十九大隊的中隊長和班排長們,似乎每時每刻都存在於他們的士兵之中。就是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向七十九大隊的士兵們灌輸著那種可貴而又可怖的東西——仇和恨。 白駒過隙,鬥轉星移,老兵們成了中堅,新兵們成了老兵,而把他們凝固在一起的那種仇恨的精神卻絲縷相傳,永恆不死。於是,七十九大隊成了一支真正具有仇恨的部隊。真正具有仇恨的部隊是蔑視一切的,可殺而不可辱。 況且,七十九大隊還有一套獨特的自成體係的治軍方略呢。 劉漢英曾經對石雲彪、莫幹山等人的根底作過研究。原七十九軍幾乎沒有黃埔係軍官,就連保定軍官學校出身的也鳳毛麟角。但是這支軍隊有一個奇怪的特點,那就是連以上軍官都要讀戚繼光的《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營以上軍官要能背誦某些篇章,團至軍的軍官要熟讀孔明的《將苑》。在非戰鬥情形下,每個月要集中上一次大課。 兩個月前,劉漢英去七十九大隊巡視,遠遠望去明晃晃的一片,那是颳了光頭的莫幹山帶著同樣颳了光頭的排以上軍官們正在搖頭晃腦地背誦——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 劉漢英當時頗不以為然,鄙夷地認為這是生搬硬套古人的治軍原則,既呆板拘泥又充滿了酸腐氣。但是不久之後劉漢英就發現自己錯了。 七十九軍的這些人,不相信黨國領袖而偏偏敬重於傳統將道。原軍長武培梅經常對部屬講述“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的故事。這些故事是深入人心的。無論是武培梅還是師長旅長們,直到石雲彪莫幹山之輩,莫不與士兵同餐共飲。反覆的灌輸加上軍官自身行為的影響,使部隊形成了獨屬於他們自己的宗教。曾經蒙奇天大冤至今仍然滿腔悲憤,又使得七十九軍的殘部心淨如水勵精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