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有一些是過去在緬甸工作過的人員。大多數人都有軍銜。
緬甸處境悲慘。這個國家所遭受的損失要比東南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慘重,因為在1942年從南方打到北方,在1944—1945年又從北方打到南方。在首都仰光,經濟生活停滯不前,電車和公共汽車都不行駛了,供水和排水係統都壞了;路上的彈坑沒有填平;供電設備也壞了;盟軍的炸彈炸毀了市內整排整排的房屋。總之,這個城市是一片荒涼。許多省的城鎮遭受的損失更嚴重,因為那裏的建築物沒有首都的堅固,更難抵擋炮火的轟擊。由於轟炸和陸地戰,主要城市的居民都被趕出家門。在緬甸,幾乎沒有一個城鎮過著正常的生活。橋樑和鐵路線遭到破壞,鐵路車輛遭受嚴重損失,所以鐵路交通已經癱瘓。由於在日本人占領期間公路失修,橋樑被毀,主要公路實際上也不能通車了。伊洛瓦底江船隊公司的船隻曾經組成世界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對這個使用水上交通比陸上交通更為廣泛的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但是,該公司的船隊被破壞得幾乎一艘船也沒有了。石油和金屬的生產都停止了,這是因為1942年採取了“堅壁清野政策”,當時把生產這些東西的設備搗毀了,以防被敵人利用。儲存的木材(緬甸的主要產品之一)被濫用完了,森林由於缺乏保護而遭受損失。大米的出口完全停頓了,因為緬甸同它在印度的主要市場的聯繫被切斷了,而日本又缺少運米的船隻。反正日本能夠更容易地從暹羅和印度支那弄到大米,不受影響。由於種地人隻從事於滿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的農業生產,於是大片農田荒蕪,很快變成了叢林。紡織品、藥物等消費品已經三年沒有進口了,除了非常富有的人以外,一般人幾乎無法得到。雖然就整個緬甸來說,主要食物是自給有餘的,但是還需要運輸糧食供應城鎮人口,還需要進行國內貿易,用緬甸南部的大米換取緬甸中部的蔬菜和食油,這對廣大群眾的生活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交通
遭到破壞,就使有些地區的人民處在飢餓的邊緣。
使一片混亂恢復秩序的任務,首先落到民政處肩上。該處不僅要臨時建立起一個行政管理係統,而且還要組織運輸、衛生及正常生活中的其他各項工作。這些工作得靠大部分沒有經驗的下級職員來做。因為,戰前在緬甸低級公職中發揮很大作用的是印度人,其中許多人已在1942年撤回印度,沒有回來。一些仍舊留在緬甸的下級職員(無論是印度人還是緬甸人),有許多人遭到疾病摧殘,還有一些人則去從事更能賺錢的生計,隻要能找到這種生計的活。但是在軍事組織的幫助下,作了很大的努力,使生活這部機器重新
開動起來了。
1見上文,原著第167—168頁。
隻要民政處仍舊行使職權,並在東南亞統帥部的絕對控製下工作,那就是一個純粹的政府官僚係統在主持工作。事實上,緬甸是在軍事管製下;但這倒並不是為了防止政治騷動。那些在1942年幫助過日本人的緬甸獨立軍的成員,後來預見到日本人無法避免最終的失敗,於是在1945年改變了立場,支持盟軍;他們在緬甸已有很大的影響。獨立軍是1885年英國廢黜了蒂包國王以來第一支純粹由緬甸人組成並由緬甸人指揮的軍隊。事實上,這支軍隊對盟軍的勝利並沒有作出多少貢獻,但由於戰爭結束時它是在勝利者一邊,它的影響就大起來了。東南亞統帥部庇護這支軍隊。另一個事實是,1942年,仰光無線電廣播曾經譴責過這支軍隊的一些領導人所犯的罪行,但是盟軍來後並沒有處置他們。凡此種種,使緬甸人有了一個印象:緬甸獨立軍的強大超過他們的實際情況。獨立軍大力宣傳,努力使輕信的人相信,緬甸愛國軍(現在他們自稱為“緬甸愛國軍”)贏得了戰爭,盟軍的援助是很少的。再說,在日本占領期間,戰前的政黨幾乎都不存在了。日本人組織的政府的首腦巴莫博士已逃出緬甸。這樣,緬甸愛國軍領導人就沒有競爭的對手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司令官吳昂山公開地做了“反法西斯組織”的領導。“反法西斯組織”後來稱作“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它是在1944年作為一種抗日運動秘密建立起來的。從理論上講,這是由十個政治團體組成的協會,其中共產黨人占大多數。這個同盟的目標是爭取緬甸的獨立。
1945年5月發表的白皮書1中規定了英國政府的政策,聲明英國政府的目的是使緬甸在大英國協中取得完全自治。自皮書同時也指出,戰爭的影響和日本人占領的影響必定在緬甸的立憲進程中引起一些挫折。例如,由於人們的流離失所及生活中的大動亂,有必要全麵修改選舉名單,或許還有必要規定新的選舉權;恢復交通也是舉行選舉的一個先決條件。要到實施民主政治製度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恢復時,才能實行議會製。所以,雖然一俟軍事行動上不再需要軍事管製時,軍事管製就可結束,但是一切權力仍須掌握在總督手裏。不過,總督將由行政會議(其成員中有一人為緬甸人)來協助;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總督也將由一個小規模的立法會議來協助。有人建議,這樣的非代議製政體暫時以三年為期,在這段時期內,緬甸人民的代表將製定一個新憲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裏,邊境地區的非緬甸土著從來沒有參與緬甸議會製,而一直是受英國總督的間接統治;白皮書據此建議說,這種行政管理上的區別應該保持下去,總督應繼續負責管理這些地區,直到那裏的居民表示願意把他們的領土同緬甸本土合併時為
緬甸處境悲慘。這個國家所遭受的損失要比東南亞其他任何地方都慘重,因為在1942年從南方打到北方,在1944—1945年又從北方打到南方。在首都仰光,經濟生活停滯不前,電車和公共汽車都不行駛了,供水和排水係統都壞了;路上的彈坑沒有填平;供電設備也壞了;盟軍的炸彈炸毀了市內整排整排的房屋。總之,這個城市是一片荒涼。許多省的城鎮遭受的損失更嚴重,因為那裏的建築物沒有首都的堅固,更難抵擋炮火的轟擊。由於轟炸和陸地戰,主要城市的居民都被趕出家門。在緬甸,幾乎沒有一個城鎮過著正常的生活。橋樑和鐵路線遭到破壞,鐵路車輛遭受嚴重損失,所以鐵路交通已經癱瘓。由於在日本人占領期間公路失修,橋樑被毀,主要公路實際上也不能通車了。伊洛瓦底江船隊公司的船隻曾經組成世界上最大的內河運輸網,對這個使用水上交通比陸上交通更為廣泛的國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但是,該公司的船隊被破壞得幾乎一艘船也沒有了。石油和金屬的生產都停止了,這是因為1942年採取了“堅壁清野政策”,當時把生產這些東西的設備搗毀了,以防被敵人利用。儲存的木材(緬甸的主要產品之一)被濫用完了,森林由於缺乏保護而遭受損失。大米的出口完全停頓了,因為緬甸同它在印度的主要市場的聯繫被切斷了,而日本又缺少運米的船隻。反正日本能夠更容易地從暹羅和印度支那弄到大米,不受影響。由於種地人隻從事於滿足自己的最低生活需要的農業生產,於是大片農田荒蕪,很快變成了叢林。紡織品、藥物等消費品已經三年沒有進口了,除了非常富有的人以外,一般人幾乎無法得到。雖然就整個緬甸來說,主要食物是自給有餘的,但是還需要運輸糧食供應城鎮人口,還需要進行國內貿易,用緬甸南部的大米換取緬甸中部的蔬菜和食油,這對廣大群眾的生活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交通
遭到破壞,就使有些地區的人民處在飢餓的邊緣。
使一片混亂恢復秩序的任務,首先落到民政處肩上。該處不僅要臨時建立起一個行政管理係統,而且還要組織運輸、衛生及正常生活中的其他各項工作。這些工作得靠大部分沒有經驗的下級職員來做。因為,戰前在緬甸低級公職中發揮很大作用的是印度人,其中許多人已在1942年撤回印度,沒有回來。一些仍舊留在緬甸的下級職員(無論是印度人還是緬甸人),有許多人遭到疾病摧殘,還有一些人則去從事更能賺錢的生計,隻要能找到這種生計的活。但是在軍事組織的幫助下,作了很大的努力,使生活這部機器重新
開動起來了。
1見上文,原著第167—168頁。
隻要民政處仍舊行使職權,並在東南亞統帥部的絕對控製下工作,那就是一個純粹的政府官僚係統在主持工作。事實上,緬甸是在軍事管製下;但這倒並不是為了防止政治騷動。那些在1942年幫助過日本人的緬甸獨立軍的成員,後來預見到日本人無法避免最終的失敗,於是在1945年改變了立場,支持盟軍;他們在緬甸已有很大的影響。獨立軍是1885年英國廢黜了蒂包國王以來第一支純粹由緬甸人組成並由緬甸人指揮的軍隊。事實上,這支軍隊對盟軍的勝利並沒有作出多少貢獻,但由於戰爭結束時它是在勝利者一邊,它的影響就大起來了。東南亞統帥部庇護這支軍隊。另一個事實是,1942年,仰光無線電廣播曾經譴責過這支軍隊的一些領導人所犯的罪行,但是盟軍來後並沒有處置他們。凡此種種,使緬甸人有了一個印象:緬甸獨立軍的強大超過他們的實際情況。獨立軍大力宣傳,努力使輕信的人相信,緬甸愛國軍(現在他們自稱為“緬甸愛國軍”)贏得了戰爭,盟軍的援助是很少的。再說,在日本占領期間,戰前的政黨幾乎都不存在了。日本人組織的政府的首腦巴莫博士已逃出緬甸。這樣,緬甸愛國軍領導人就沒有競爭的對手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司令官吳昂山公開地做了“反法西斯組織”的領導。“反法西斯組織”後來稱作“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它是在1944年作為一種抗日運動秘密建立起來的。從理論上講,這是由十個政治團體組成的協會,其中共產黨人占大多數。這個同盟的目標是爭取緬甸的獨立。
1945年5月發表的白皮書1中規定了英國政府的政策,聲明英國政府的目的是使緬甸在大英國協中取得完全自治。自皮書同時也指出,戰爭的影響和日本人占領的影響必定在緬甸的立憲進程中引起一些挫折。例如,由於人們的流離失所及生活中的大動亂,有必要全麵修改選舉名單,或許還有必要規定新的選舉權;恢復交通也是舉行選舉的一個先決條件。要到實施民主政治製度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恢復時,才能實行議會製。所以,雖然一俟軍事行動上不再需要軍事管製時,軍事管製就可結束,但是一切權力仍須掌握在總督手裏。不過,總督將由行政會議(其成員中有一人為緬甸人)來協助;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總督也將由一個小規模的立法會議來協助。有人建議,這樣的非代議製政體暫時以三年為期,在這段時期內,緬甸人民的代表將製定一個新憲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裏,邊境地區的非緬甸土著從來沒有參與緬甸議會製,而一直是受英國總督的間接統治;白皮書據此建議說,這種行政管理上的區別應該保持下去,總督應繼續負責管理這些地區,直到那裏的居民表示願意把他們的領土同緬甸本土合併時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