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
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違反停火協議的行為。
馬歇爾發現雙方的思想是如此對立,因而他暫時不再進行正式調解,雖然他仍然繼續為和平作出努力。他提議共軍應撤出長春;在該市設立一個軍事調處執行部210的分部;政府軍隊在滿洲事件獲得一項全麵解決辦法之前留駐原地不動。但是正當這些建議還在研究的時候,5月19日,國民黨軍隊在四平街打敗了共產黨軍隊,並在5月23日奪回了長春。3然後他們繼續北進,於6月5日進入了哈爾濱。國民黨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那一天,正好是4
蔣介石視察瀋陽的日子,這一勝利使得馬歇爾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然而,在5
委員長回到南京後(當時他的政府已重新設在南京),他於6月3日同意命令其在滿洲的軍隊停火併且停止前進。中共當局答應發出相應的命令。6月6日,雙方都宣布已發出命令,在滿洲停火十五天。後來,停火期限延遲到6月底。這一停火協定使三人小組的會談得以重新恢復,並有可能作出新的努1
力來達成一項全麵解決辦法。6月24日達成了一項臨時協議,協議授予軍事調處執行部中的美方人員及其戰地小組以更多的權力。兩天後,又達成了結束在滿洲的軍事衝突的協議。但是在討論第三個問題,即關於稍加修正後貫徹2月25日的軍事整編協定時,主要是在關於共產黨軍隊撤出後的地區的行政管理問題上,談判破裂了。由於蔣介石堅持必須以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作為條件,才能分別使各項專題的協議生效,因此,在一個問題上談判破裂,也就導致整個談判失敗。雖然雙方在7月初都宣布說,他們已發出命令禁止其部隊主動發起攻擊,但是,戰鬥還是很快就在滿洲和中國的其他地方重新爆發了。這樣,馬歇爾試圖獲致和平的第二次調處又告失敗,他本人的處境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共產黨反對美國在財政、經濟和軍事上
援助中國政府,他們在這方麵的宣傳也變得越來越猛烈了。2
1《美中關係》,第145頁,第149頁。
2同上書,第630—631頁。
3同上書,第152—156頁。
4皇家國際事務學會:《編年史》,第2編,第11章,第314頁。
5《美中關係》,第154—157頁。
1《美中關係》,第158—161頁。
2同上書,第158—171頁。
第八節奏國對中國政府的援助問題
中國國內國共兩黨衝突的繼續,馬歇爾將軍和平調211解的失敗,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意見分歧變得更加尖銳了。美國政府一方麵試圖使中國的敵對雙方達成和解,一方麵卻又在不斷加劇的內戰中以各種形式為其中的一方提供巨大的援助。這並不是出於共產黨所宣稱的那種有意識的兩麵派做法,而是由於對日作戰勝利時的局勢所自然造成的一種特殊情況。當世界範圍的軍事衝突結束時,美國正在中國履行它在戰爭期間已經著手進行的軍事訓練和裝備計劃。該計劃規定要組織一支擁有三十九個師的中國陸軍以及一支“規模為八又三分之一大隊的空軍”,這些部隊將接受美國式的軍事訓練,配備美國的機械、武器和彈藥,並根據租借法為該計劃提供資金。這一計劃1
是在史迪威將軍在任時開始實施的,並由他在軍事方麵的後任魏德邁將軍繼續進行。當初製定這個計劃,是為了培訓一支現代化的中國軍隊,讓它在打敗侵華日軍的戰鬥中發揮有力作用。計劃的第一批成果已被人們看到:組成了幾個中國師,這些師在雷多盆地和薩爾溫江的戰鬥中打得十分出色。日本的崩潰和海路的暢通使得這個計劃中答應提供但尚未交貨的軍需品大量地運
到了中國。
1945年9月14日,杜魯門總統對中國行政院長宋子文說,美國打算幫助中國“建設一支適當規模的武裝力量,以維護其國內的和平與安全,並對包括滿洲和福摩薩在內的中國收復區採取充分的控製”。2他說,他打算把建立三十九個陸軍師和相應規模的空軍部隊的計劃進行到底,並給中國海軍配備一些小型艦隻。其他援助,包括設立一個美國軍事顧問團,可在中國政府、魏德邁將軍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三方磋商後決定。總統還宣稱:“考慮到委員長曾屢次聲明,中國國內的政治糾紛將用政治方法解決,所以應該明確理解: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不得轉用於內戰,也不能用來支持不民主的統
治。”1
如前所述,馬歇爾出使中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謀求達成一項關於把中國軍隊改組成一支中等規模的武裝部隊的協定,這支部隊將首先由現有的國民黨和共產212黨部隊按五對一的比例組成。在預期建立一個聯合政府的情況下,這樣一支混編的部隊被看成是國家的而不是某一政黨的工具;美國對它提供軍事裝備也理所當然地不應被解釋成是對中國國內政治的外來幹涉。但是,如果說這個計劃曾經有過實現的希望,那麽這一希望很快就消失了。此時此地,美國幫助中國政府裝備陸軍和空軍,並把大量政府軍隊運到華北和滿洲,這些做法又必然產生不利於中共的後果。中共對美國的這些做法深表不滿,認為這是美國對他們的幹涉;中共以及他們的同情者指出,隻要國民黨中的頑固分子能夠指望美國的支持,他們就不可能聽從要求克製的
馬歇爾發現雙方的思想是如此對立,因而他暫時不再進行正式調解,雖然他仍然繼續為和平作出努力。他提議共軍應撤出長春;在該市設立一個軍事調處執行部210的分部;政府軍隊在滿洲事件獲得一項全麵解決辦法之前留駐原地不動。但是正當這些建議還在研究的時候,5月19日,國民黨軍隊在四平街打敗了共產黨軍隊,並在5月23日奪回了長春。3然後他們繼續北進,於6月5日進入了哈爾濱。國民黨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那一天,正好是4
蔣介石視察瀋陽的日子,這一勝利使得馬歇爾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然而,在5
委員長回到南京後(當時他的政府已重新設在南京),他於6月3日同意命令其在滿洲的軍隊停火併且停止前進。中共當局答應發出相應的命令。6月6日,雙方都宣布已發出命令,在滿洲停火十五天。後來,停火期限延遲到6月底。這一停火協定使三人小組的會談得以重新恢復,並有可能作出新的努1
力來達成一項全麵解決辦法。6月24日達成了一項臨時協議,協議授予軍事調處執行部中的美方人員及其戰地小組以更多的權力。兩天後,又達成了結束在滿洲的軍事衝突的協議。但是在討論第三個問題,即關於稍加修正後貫徹2月25日的軍事整編協定時,主要是在關於共產黨軍隊撤出後的地區的行政管理問題上,談判破裂了。由於蔣介石堅持必須以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作為條件,才能分別使各項專題的協議生效,因此,在一個問題上談判破裂,也就導致整個談判失敗。雖然雙方在7月初都宣布說,他們已發出命令禁止其部隊主動發起攻擊,但是,戰鬥還是很快就在滿洲和中國的其他地方重新爆發了。這樣,馬歇爾試圖獲致和平的第二次調處又告失敗,他本人的處境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共產黨反對美國在財政、經濟和軍事上
援助中國政府,他們在這方麵的宣傳也變得越來越猛烈了。2
1《美中關係》,第145頁,第149頁。
2同上書,第630—631頁。
3同上書,第152—156頁。
4皇家國際事務學會:《編年史》,第2編,第11章,第314頁。
5《美中關係》,第154—157頁。
1《美中關係》,第158—161頁。
2同上書,第158—171頁。
第八節奏國對中國政府的援助問題
中國國內國共兩黨衝突的繼續,馬歇爾將軍和平調211解的失敗,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意見分歧變得更加尖銳了。美國政府一方麵試圖使中國的敵對雙方達成和解,一方麵卻又在不斷加劇的內戰中以各種形式為其中的一方提供巨大的援助。這並不是出於共產黨所宣稱的那種有意識的兩麵派做法,而是由於對日作戰勝利時的局勢所自然造成的一種特殊情況。當世界範圍的軍事衝突結束時,美國正在中國履行它在戰爭期間已經著手進行的軍事訓練和裝備計劃。該計劃規定要組織一支擁有三十九個師的中國陸軍以及一支“規模為八又三分之一大隊的空軍”,這些部隊將接受美國式的軍事訓練,配備美國的機械、武器和彈藥,並根據租借法為該計劃提供資金。這一計劃1
是在史迪威將軍在任時開始實施的,並由他在軍事方麵的後任魏德邁將軍繼續進行。當初製定這個計劃,是為了培訓一支現代化的中國軍隊,讓它在打敗侵華日軍的戰鬥中發揮有力作用。計劃的第一批成果已被人們看到:組成了幾個中國師,這些師在雷多盆地和薩爾溫江的戰鬥中打得十分出色。日本的崩潰和海路的暢通使得這個計劃中答應提供但尚未交貨的軍需品大量地運
到了中國。
1945年9月14日,杜魯門總統對中國行政院長宋子文說,美國打算幫助中國“建設一支適當規模的武裝力量,以維護其國內的和平與安全,並對包括滿洲和福摩薩在內的中國收復區採取充分的控製”。2他說,他打算把建立三十九個陸軍師和相應規模的空軍部隊的計劃進行到底,並給中國海軍配備一些小型艦隻。其他援助,包括設立一個美國軍事顧問團,可在中國政府、魏德邁將軍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三方磋商後決定。總統還宣稱:“考慮到委員長曾屢次聲明,中國國內的政治糾紛將用政治方法解決,所以應該明確理解:美國提供的軍事援助不得轉用於內戰,也不能用來支持不民主的統
治。”1
如前所述,馬歇爾出使中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謀求達成一項關於把中國軍隊改組成一支中等規模的武裝部隊的協定,這支部隊將首先由現有的國民黨和共產212黨部隊按五對一的比例組成。在預期建立一個聯合政府的情況下,這樣一支混編的部隊被看成是國家的而不是某一政黨的工具;美國對它提供軍事裝備也理所當然地不應被解釋成是對中國國內政治的外來幹涉。但是,如果說這個計劃曾經有過實現的希望,那麽這一希望很快就消失了。此時此地,美國幫助中國政府裝備陸軍和空軍,並把大量政府軍隊運到華北和滿洲,這些做法又必然產生不利於中共的後果。中共對美國的這些做法深表不滿,認為這是美國對他們的幹涉;中共以及他們的同情者指出,隻要國民黨中的頑固分子能夠指望美國的支持,他們就不可能聽從要求克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