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不會進攻昆明或重慶了,所以任命一位美國將軍指揮所有中國軍隊的要1羅斯福於1942年3月指示,在分配軍火方麵,給予蘇聯優先權,甚至可超過美國軍隊。凡是有人對俄國所提出的物資要求產生疑問時,俄國人的態度很蠻橫。關於這些情況,見迪安:《奇異的同盟》,第6章。2陳納德:《一個戰士之路》,第319—320頁。
3菲斯:《中國的紛亂》,第188—189頁。
1《史迪威文件》,第333頁。史迪威想得到全權,以便能組織部隊和調動部隊,並能懲罰違抗命令或失職的人;他不要蔣介石幹涉他(菲斯,前引書,第190頁)。
2陳納德:《一個戰士之路》,第320—321頁。《史迪威文件》第336—338頁。9月15日,史迪威打電報給馬歇爾,說蔣介石的部署意味著慘敗,並說蔣想撤回薩爾溫江的部隊。馬歇爾在魁北克會議上寫了這一電文,羅斯福簽了字,史迪威在9月19日轉交給蔣(菲斯:《中國的紛亂》,第187—188頁)。3《史迪威文件》,第339頁。
4“何應欽〔得到〕〔下述內容〕的中英文文本:(1)提出使用共產黨部隊的建議,是因為在這一危機關頭,使用所有的一切軍事力量似乎是明智的做法。我並不堅持把使用共產黨部隊作為達成協定的條件。(2)使用共產黨部隊這件事可以作罷,我們可以方便地進行我們的其他計劃。”(同上書,第337頁)。5同上書,第345頁。史迪威改任美國陸軍地麵部隊司令,後來改任美國第十軍司令。
求,也就按下不提了。魏德邁致力於訓練中國士兵,並和蔣介石相處得很好。1
他維護委員長,反對馬歇爾的非難,因為馬歇爾仍然受史迪威的影響。在戰2爭的最後幾個月中,中國南部的日本軍隊由於他們的運輸線遭到在華美國空
軍的反覆轟炸而癱瘓了,於是全麵退卻。3
1《美中關係》,第69頁。
2陳納德:《一個戰士之路》,第345—346頁。史迪威被召回後提出了一個計劃,要美國的一支軍隊在江蘇海州登陸,同共產黨部隊取得聯繫,向他們提供武器,並在他們的幫助下攻取上海(同上書,第318頁)。攻下沖繩島以後,這一計劃曾被提交魏德邁作“緊急”考慮。魏德邁向蔣透露了這一計劃,蔣表示堅決反對。後來日本投降,此事也就不提了。
3同上書,第338—345頁。
第四節美國對華政策和雅爾達會議有關東亞的議程
羅斯福召回史迪威,是同他的對華總政策一致的——美國的對華政策差不多是羅斯福總統一手製定的。使赫爾非常惱火的是,總統往往用派遣總統特使的辦法去處理問題,而繞過了國務院。杜魯門政府繼承並173繼續執行4
這一政策。雖然羅斯福對蔣介石多所批評,對他的態度也頗為專橫,但是他還是認為蔣介石是唯一能保持中國統一的人。1不過正如他在1943年9月對薩姆納?韋爾斯所說的,他擔心在打敗日本以後,國共之間可能重新發生全麵衝突,蘇聯可能站在共產黨一邊進行幹預,而西方列強可能因此被迫站在另一邊進行幹預。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羅斯福想促進國共達成協定,還想促使中蘇訂立協定,以排除蘇聯幹涉中國內政的可能性。羅斯福總統抱著2
這些目的,於1944年夏派當時的副總統亨利?華萊士到中國去。在6月21日至22日的會談中,蔣介石告誡華萊士:中國共產黨人是共產主義者,而不僅僅是民主的土地改革者,並力勸美國勿與他們接近。蔣介石重申他願意同共產黨人和平解決,也不排除接受美國為此目的進行斡旋的建議的可能性,但同時,他也不隱瞞自己對和平解決是缺乏信心的。在另一方麵,蔣介石對3
蘇聯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宣稱他願意同蘇聯進行討論,並希望美國政府能協助實現這種討論。他還說,為了避免中蘇衝突,隻要不損害中國的主權,
他什麽都可以同意。4
沒有理由懷疑蔣介石的誠意。他希望同蘇聯達成由美國提出的某種協定,據此,莫斯科政府將同意不給中國共產黨人以任何支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蔣介石準備付出代價。如果同俄國人達成了這種協議,那麽蔣介石就可以自由地迫使中國共產黨人就範,因為到那時共產黨人會發現他們已喪失了任何外國支持。蔣介石對共產黨人的意圖是不抱任何幻想的。這時,蘇聯1
政府表示同意美國的對華政策。赫爾利將軍已經動身經由莫斯科前往重慶。8月21日,他拜會了174莫洛托夫。這位蘇聯外長宣稱,蘇聯政府同中國共產黨人沒有任何聯繫,他並暗示說,嚴格說來這些人並不能真正被認為是共產主義者。他表示,蘇聯贊成美國在盡力促進中國的統一和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是他又說:“蘇聯政府不打算關心中國政府的事務,除非蔣介石試圖改變政策來改善中蘇關係。”2這些交易就是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的背景。關於遠東,羅斯福有兩個目標:第一,一定要使蘇聯參加對日戰爭,他的參謀人員認為這一點是重要的;第二,要蘇聯對他的促進中國國內和平與統一的政策予以合作。為了達到這兩個迫切需要達到的目標,羅斯福是準備付出代4赫爾:《回憶錄》,第2卷,第1585—1587頁。
3菲斯:《中國的紛亂》,第188—189頁。
1《史迪威文件》,第333頁。史迪威想得到全權,以便能組織部隊和調動部隊,並能懲罰違抗命令或失職的人;他不要蔣介石幹涉他(菲斯,前引書,第190頁)。
2陳納德:《一個戰士之路》,第320—321頁。《史迪威文件》第336—338頁。9月15日,史迪威打電報給馬歇爾,說蔣介石的部署意味著慘敗,並說蔣想撤回薩爾溫江的部隊。馬歇爾在魁北克會議上寫了這一電文,羅斯福簽了字,史迪威在9月19日轉交給蔣(菲斯:《中國的紛亂》,第187—188頁)。3《史迪威文件》,第339頁。
4“何應欽〔得到〕〔下述內容〕的中英文文本:(1)提出使用共產黨部隊的建議,是因為在這一危機關頭,使用所有的一切軍事力量似乎是明智的做法。我並不堅持把使用共產黨部隊作為達成協定的條件。(2)使用共產黨部隊這件事可以作罷,我們可以方便地進行我們的其他計劃。”(同上書,第337頁)。5同上書,第345頁。史迪威改任美國陸軍地麵部隊司令,後來改任美國第十軍司令。
求,也就按下不提了。魏德邁致力於訓練中國士兵,並和蔣介石相處得很好。1
他維護委員長,反對馬歇爾的非難,因為馬歇爾仍然受史迪威的影響。在戰2爭的最後幾個月中,中國南部的日本軍隊由於他們的運輸線遭到在華美國空
軍的反覆轟炸而癱瘓了,於是全麵退卻。3
1《美中關係》,第69頁。
2陳納德:《一個戰士之路》,第345—346頁。史迪威被召回後提出了一個計劃,要美國的一支軍隊在江蘇海州登陸,同共產黨部隊取得聯繫,向他們提供武器,並在他們的幫助下攻取上海(同上書,第318頁)。攻下沖繩島以後,這一計劃曾被提交魏德邁作“緊急”考慮。魏德邁向蔣透露了這一計劃,蔣表示堅決反對。後來日本投降,此事也就不提了。
3同上書,第338—345頁。
第四節美國對華政策和雅爾達會議有關東亞的議程
羅斯福召回史迪威,是同他的對華總政策一致的——美國的對華政策差不多是羅斯福總統一手製定的。使赫爾非常惱火的是,總統往往用派遣總統特使的辦法去處理問題,而繞過了國務院。杜魯門政府繼承並173繼續執行4
這一政策。雖然羅斯福對蔣介石多所批評,對他的態度也頗為專橫,但是他還是認為蔣介石是唯一能保持中國統一的人。1不過正如他在1943年9月對薩姆納?韋爾斯所說的,他擔心在打敗日本以後,國共之間可能重新發生全麵衝突,蘇聯可能站在共產黨一邊進行幹預,而西方列強可能因此被迫站在另一邊進行幹預。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羅斯福想促進國共達成協定,還想促使中蘇訂立協定,以排除蘇聯幹涉中國內政的可能性。羅斯福總統抱著2
這些目的,於1944年夏派當時的副總統亨利?華萊士到中國去。在6月21日至22日的會談中,蔣介石告誡華萊士:中國共產黨人是共產主義者,而不僅僅是民主的土地改革者,並力勸美國勿與他們接近。蔣介石重申他願意同共產黨人和平解決,也不排除接受美國為此目的進行斡旋的建議的可能性,但同時,他也不隱瞞自己對和平解決是缺乏信心的。在另一方麵,蔣介石對3
蘇聯的態度是不一樣的。他宣稱他願意同蘇聯進行討論,並希望美國政府能協助實現這種討論。他還說,為了避免中蘇衝突,隻要不損害中國的主權,
他什麽都可以同意。4
沒有理由懷疑蔣介石的誠意。他希望同蘇聯達成由美國提出的某種協定,據此,莫斯科政府將同意不給中國共產黨人以任何支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蔣介石準備付出代價。如果同俄國人達成了這種協議,那麽蔣介石就可以自由地迫使中國共產黨人就範,因為到那時共產黨人會發現他們已喪失了任何外國支持。蔣介石對共產黨人的意圖是不抱任何幻想的。這時,蘇聯1
政府表示同意美國的對華政策。赫爾利將軍已經動身經由莫斯科前往重慶。8月21日,他拜會了174莫洛托夫。這位蘇聯外長宣稱,蘇聯政府同中國共產黨人沒有任何聯繫,他並暗示說,嚴格說來這些人並不能真正被認為是共產主義者。他表示,蘇聯贊成美國在盡力促進中國的統一和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是他又說:“蘇聯政府不打算關心中國政府的事務,除非蔣介石試圖改變政策來改善中蘇關係。”2這些交易就是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的背景。關於遠東,羅斯福有兩個目標:第一,一定要使蘇聯參加對日戰爭,他的參謀人員認為這一點是重要的;第二,要蘇聯對他的促進中國國內和平與統一的政策予以合作。為了達到這兩個迫切需要達到的目標,羅斯福是準備付出代4赫爾:《回憶錄》,第2卷,第1585—15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