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同上書,第138—144頁;美國版,第157—162頁。
3同上書,第119—120頁;美國版,弟133—135頁。
1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第4卷,第183頁;美國版,第4卷,第206—207頁。
2見史汀生和邦迪:《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在第一線供職》,第297—298頁;又見約瑟夫?史迪威:《史迪威文件》,西奧多?h·懷特編(josephw.stilweiipapers,ed.theodoreh.white),紐約,威廉?斯隆同人出版社,1948年版,第19頁,第26頁。
3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739頁;英國版,第2卷,第735頁。
的一切事務方麵,他又是美國總統的代表,而且在這方麵,他是不受蔣委員長管轄,而隻對華盛頓負責的。正如他在《文件》中表明的那樣,他真正的1
任務是“進行協調和安撫,保證〔滇緬〕公路暢通無阻,把各派勢力揉合起來,並抓住指揮權;總的來說,就是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2換句話說,這時,華盛頓當局意識到中國軍事當局的嚴重缺點,希望有一個自己的代表在中國,以160便促使中國人採取步驟糾正這些缺點。這是一項要求具備外交才能的使命,而史迪威卻完全缺乏這種才能。無疑,他從一開始就是不稱職的。當蔣介石同意甚至歡迎對他的任命時,這位大元帥大概希望給他派來的這個美國人是了解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困難的,是能夠同情他的,並且在他要求增加他認為有資格得到的租借法物資方麵,這個人將成為他在華盛頓的鼓吹者。用史迪威的話來說,蔣介石要史迪威“成為向美國索取他們〔中
國人〕所要的一切東西的工具”。3
然而,一個懂得怎樣來對付中國人的美國代表,是可以不必樣樣滿足中國人的要求而照樣能同他們和睦共事的。但是史迪威的日記和筆記表明,他是個充滿了嚴重偏見的人,而且對任何不完全贊同他的主張的人,不管是中國人、英國人還是美國人,他都立刻顯出強烈的厭惡情緒。他和許多美國人完全一樣,對英國和一切英國東西抱有惡感——也許特別厭惡英帝國。從他的《文件》中的許多辛辣的記載可以看出,他深信羅斯福是被英國人利用的一名小卒,英國得到了美國的幫助,但沒有做多少事情來報答美國。他對蔣1介石也抱有成見。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他離開美國之前,他在日記中就稱這位大元帥為“小角色”了。2史迪威於1942年3月4日到達重慶。他發現蔣介石對英國人很反感,並堅持中國在緬甸的軍隊絕不能由英國人指揮。蔣介石告訴史迪威,與其同意由英國人指揮,他寧願把中國軍隊撤出緬甸,並說他打算把這一點告訴羅斯福。33月20日,羅斯福告訴邱吉爾說,蔣不允許把中國第五軍和第六軍全部調往緬甸,除非他們仍由史迪威獨立指揮,而不是由已派往緬甸擔任統帥的亞歷山大將軍指揮。4然而到了3月28日,蔣
卻終於同意由亞歷山大擔任在緬甸的全部盟軍的總指揮。1
這時候,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已無關緊要了,因為到3161月7日,從暹羅向緬甸南部蜂擁而入的日軍已迫使英國人撤出大港口仰光。英軍正向緬甸中部撤退,希望能在那裏站住腳。這時,中國第五軍的一個師已經到達前線,另兩個師在約二百英裏以外的緬甸北部;中國第六軍在撣邦,控製了臘戍和1《史迪威文件》,第121頁;菲斯:《中國的紛亂》,第15—16頁。史汀生和宋子文通過交換信件,於1942年1月29日就這一點達成了一項諒解。但是後來蔣抱怨說,宋從來沒有向他解釋清楚美國政府是怎樣理解這項協議的含義的(《中國的紛亂》,第16頁)。蔣介石應羅斯福的要求已在1月5日就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職,這個戰區(在理論上)包括暹羅和印度支那(同上書,第12—13頁)。
2《史迪威文件》,第26頁。
3同上書,第120頁。
1“羅斯福不僅在軍事方麵完全是個外行,而且還容易憑突然的衝動行事。此外,他完全被騙得他的信任的英國入迷惑住了。”(《史迪威文件》,第15—16頁)
2同上書,第35頁。
3同上書,第54頁。
4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第4卷,第149—150頁;美國版,第4卷,第168—170頁。1《史迪威文件》,第74頁。
滇緬公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史迪威要把中國第五軍的三個師全部集中到東籲作戰,但蔣介石反對這個主張,他要集中力量防守曼德勒。他指出,從人數和火力來說,由三個師組成的中國的一個軍大約隻相當於日本的一個師。2至少,在這一點上蔣介石是對的,事實上他的估計還是樂觀的。看來,在能把物資從緬甸轉運到中國去的唯一的良港和鐵路終點站仰光失守後,蔣介石在緬甸所主要關心的是使他自己的軍隊免遭失敗。但是鑑於史迪威的堅持,大元帥一麵假裝同意他的計劃,一麵密令中國將領們製造困難,在行動上盡量放慢。這使史迪威大為惱火,他認為失去了一個大有可為的機會。3然後,到4月中旬,戰役的危機來臨了。日軍先攻擊仁安羌附近的盟軍西翼,擺出了要包圍那裏的一個英國師的殘部的架勢。史迪威派中國部隊去救援,暫時減輕了那裏的壓力。但是隨後日軍在東翼發動了主攻。他們殲滅了中國的第五十五師,席捲而上,攻陷臘戍,於4月底切斷了滇緬公路。日本人的這一勝利意味著盟國失去了整個緬甸,因為如果盟軍有任何停下來進行抵抗的企圖,計本人都能予以挫敗。一部分中國部隊在日本人到達之前就已經逃回中國;其餘的則同史迪威及其幾個美國助手一起繼續進行戰鬥,穿過緬甸北部
3同上書,第119—120頁;美國版,弟133—135頁。
1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第4卷,第183頁;美國版,第4卷,第206—207頁。
2見史汀生和邦迪:《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在第一線供職》,第297—298頁;又見約瑟夫?史迪威:《史迪威文件》,西奧多?h·懷特編(josephw.stilweiipapers,ed.theodoreh.white),紐約,威廉?斯隆同人出版社,1948年版,第19頁,第26頁。
3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第739頁;英國版,第2卷,第735頁。
的一切事務方麵,他又是美國總統的代表,而且在這方麵,他是不受蔣委員長管轄,而隻對華盛頓負責的。正如他在《文件》中表明的那樣,他真正的1
任務是“進行協調和安撫,保證〔滇緬〕公路暢通無阻,把各派勢力揉合起來,並抓住指揮權;總的來說,就是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2換句話說,這時,華盛頓當局意識到中國軍事當局的嚴重缺點,希望有一個自己的代表在中國,以160便促使中國人採取步驟糾正這些缺點。這是一項要求具備外交才能的使命,而史迪威卻完全缺乏這種才能。無疑,他從一開始就是不稱職的。當蔣介石同意甚至歡迎對他的任命時,這位大元帥大概希望給他派來的這個美國人是了解他在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困難的,是能夠同情他的,並且在他要求增加他認為有資格得到的租借法物資方麵,這個人將成為他在華盛頓的鼓吹者。用史迪威的話來說,蔣介石要史迪威“成為向美國索取他們〔中
國人〕所要的一切東西的工具”。3
然而,一個懂得怎樣來對付中國人的美國代表,是可以不必樣樣滿足中國人的要求而照樣能同他們和睦共事的。但是史迪威的日記和筆記表明,他是個充滿了嚴重偏見的人,而且對任何不完全贊同他的主張的人,不管是中國人、英國人還是美國人,他都立刻顯出強烈的厭惡情緒。他和許多美國人完全一樣,對英國和一切英國東西抱有惡感——也許特別厭惡英帝國。從他的《文件》中的許多辛辣的記載可以看出,他深信羅斯福是被英國人利用的一名小卒,英國得到了美國的幫助,但沒有做多少事情來報答美國。他對蔣1介石也抱有成見。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他離開美國之前,他在日記中就稱這位大元帥為“小角色”了。2史迪威於1942年3月4日到達重慶。他發現蔣介石對英國人很反感,並堅持中國在緬甸的軍隊絕不能由英國人指揮。蔣介石告訴史迪威,與其同意由英國人指揮,他寧願把中國軍隊撤出緬甸,並說他打算把這一點告訴羅斯福。33月20日,羅斯福告訴邱吉爾說,蔣不允許把中國第五軍和第六軍全部調往緬甸,除非他們仍由史迪威獨立指揮,而不是由已派往緬甸擔任統帥的亞歷山大將軍指揮。4然而到了3月28日,蔣
卻終於同意由亞歷山大擔任在緬甸的全部盟軍的總指揮。1
這時候,如何解決這類問題已無關緊要了,因為到3161月7日,從暹羅向緬甸南部蜂擁而入的日軍已迫使英國人撤出大港口仰光。英軍正向緬甸中部撤退,希望能在那裏站住腳。這時,中國第五軍的一個師已經到達前線,另兩個師在約二百英裏以外的緬甸北部;中國第六軍在撣邦,控製了臘戍和1《史迪威文件》,第121頁;菲斯:《中國的紛亂》,第15—16頁。史汀生和宋子文通過交換信件,於1942年1月29日就這一點達成了一項諒解。但是後來蔣抱怨說,宋從來沒有向他解釋清楚美國政府是怎樣理解這項協議的含義的(《中國的紛亂》,第16頁)。蔣介石應羅斯福的要求已在1月5日就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之職,這個戰區(在理論上)包括暹羅和印度支那(同上書,第12—13頁)。
2《史迪威文件》,第26頁。
3同上書,第120頁。
1“羅斯福不僅在軍事方麵完全是個外行,而且還容易憑突然的衝動行事。此外,他完全被騙得他的信任的英國入迷惑住了。”(《史迪威文件》,第15—16頁)
2同上書,第35頁。
3同上書,第54頁。
4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第4卷,第149—150頁;美國版,第4卷,第168—170頁。1《史迪威文件》,第74頁。
滇緬公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史迪威要把中國第五軍的三個師全部集中到東籲作戰,但蔣介石反對這個主張,他要集中力量防守曼德勒。他指出,從人數和火力來說,由三個師組成的中國的一個軍大約隻相當於日本的一個師。2至少,在這一點上蔣介石是對的,事實上他的估計還是樂觀的。看來,在能把物資從緬甸轉運到中國去的唯一的良港和鐵路終點站仰光失守後,蔣介石在緬甸所主要關心的是使他自己的軍隊免遭失敗。但是鑑於史迪威的堅持,大元帥一麵假裝同意他的計劃,一麵密令中國將領們製造困難,在行動上盡量放慢。這使史迪威大為惱火,他認為失去了一個大有可為的機會。3然後,到4月中旬,戰役的危機來臨了。日軍先攻擊仁安羌附近的盟軍西翼,擺出了要包圍那裏的一個英國師的殘部的架勢。史迪威派中國部隊去救援,暫時減輕了那裏的壓力。但是隨後日軍在東翼發動了主攻。他們殲滅了中國的第五十五師,席捲而上,攻陷臘戍,於4月底切斷了滇緬公路。日本人的這一勝利意味著盟國失去了整個緬甸,因為如果盟軍有任何停下來進行抵抗的企圖,計本人都能予以挫敗。一部分中國部隊在日本人到達之前就已經逃回中國;其餘的則同史迪威及其幾個美國助手一起繼續進行戰鬥,穿過緬甸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