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證詞的來源是可疑的;很有可能,南京政權的主要動機是想靠鴉片賺錢,而不是禁止鴉片。但是這說明了,至少有一些曾使得日本軍隊和隨軍商人發財的路子,由於“新中國政策”的實施,現在部分地或全部地被切斷


    了。


    然而,這個政策的最重要的方麵,與其說是對日本在中國扶植的政權的實際影響,倒不如說,無可置疑的事實是:它是用來作為對蔣介石和中國正統政府提出的一項和平試探,而且是一項同以往很不相同的試探。在1943年10月30日的條約中,日本確實仍然要求進行全麵的經濟和政治合作。但是現在它放棄了過去的各種要求,如:在中國部分地區建立“中立地帶”,建立中日合作的“特別地區”,以及在中國的戰略要地駐紮永久的守備部隊等。日本暗示,它願意放棄辛醜條約中規定的權利和要求,這些權利和要求曾幫助它實現了1937年7月的蘆溝橋事變。日本把租界權交還給南京政府,這實際上表明:它願意放棄這些權利,把這些權利還給中國的正統政府,以換取和平。在工業領域內也是如此,日本軍隊把奪取的中國財產逐步移交給南京;同時也在採取步驟,把華中開發公司和華北開發公司改為表麵上的中國公司。日本和南京的宣傳都說,原先的1937年的中日戰爭是由於誤會而引起的,這些誤會是英美的陰謀煽動起來的。現在,既然日本已明確地承認了中國的主權和完整,那就沒有什麽好打的了。這是大東亞相青木在1944年3月30日23慶祝汪精衛政權成立四周年的廣播演說中所講的內容。他還說,


    他為這種誤會終於導致中國事件,深表遺憾。1


    2國際軍事法庭,東京:《證物》(第466號)。


    1國際軍事法庭,東京:《記錄》,第5335頁。


    2同上書,《證物》(第429號)。


    在美國的報紙和刊物上都可看到對自由中國現狀的批評和對中國共產黨的讚揚,這給日本人提供了一個可乘之機,而日本人也趕快利用了這個機會。他們竭力促使重慶的中國政府斷絕與美國和英國的關係,而與南京政府團結起來消滅中共。他們警告蔣介石說,共產黨一心要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影響,


    美國的公眾輿論似乎是支持共產黨,而看不起蔣的政權。1


    1944年夏季,日本在中國東南部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攻勢,計劃摧毀該地區的美國空軍基地,並建立經由中國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陸上通道。當時日本人發表了一項聲明,宣稱:他們的軍事行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挫敗英美進行侵略和控製的企圖。中國國民是我們的朋友,即使是重慶政權統率下的軍隊,如果他們反對與美英合作,也不是我們的敵人。”隨著這個“對華新2


    政策”而來的是進一步向重慶暗中媾和的嚐試。3但蔣介石對此還是很冷淡,盡管他的政府正遭到巨大的內部困難,他的很多部隊士氣低落,並且他對自己認為的美國對中國內政的不正當幹涉懷有憤懣。但他還是堅持著,因為他相信日本最終要徹底敗北——主要是敗於美國之手。在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根據1943年1月的條約,中國將看到外國的治外法權的結束。鑑於1943年12月中國在開羅所得到的許諾,中國指望重新獲得過去喪失於日本的一切,特別是滿洲和福摩薩。因此,蔣介石不準備同日本人講和,甚至也不肯在恢復1937年戰前狀態的基礎上講和。確實,他對下列建議感到恐慌和憤慨,即竟然要他事實上把自己的軍權授與一個美國將軍,而美國租借法的供應物資竟然要均等地運送給中共部隊和他自己的部隊。但他堅持反對這些要求,結果他勝利了。1不過,在1944年的大部分時間內,他的處境是非常危險的;要不是日本在其他戰24線上遭到慘敗,德國在歐洲也遭到慘敗的話,


    重慶就很有可能垮台,或者是轉換方向。


    到1944年底,日本要迫使中國結束抗戰的想法已經無望了。與日本人合作的最有影響的中國人汪精衛,在長期患病後,於11月10日死於日本。2他的繼承人陳公博正式成為南京政權的代主席,但他在國民黨內沒有過去汪精衛所享有的那種聲望。在1944—1945年間,日本控製下的華北腹地迅速縮小了,因為日本把在華北的軍隊抽去參加華南的戰鬥,並替換從滿洲開到更緊迫的前線去的第一線部隊,而遊擊隊就利用了這個機會。同時,日本人的中國附庸,在很多情況下與重慶保持著一條公開的:“秘密電訊聯繫”,變得越來越不可靠了。不是重慶政權被南京政權所吸引,而是南京政權被重慶政權所吸引——在重慶允許的範圍內。即使在日本投降以前,中國的問題已


    經很清楚,是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問題。


    1《昭南新聞》,1944年4月28日。


    2同上,1944年7月5日。


    3見下文,原著第128—129頁。


    1見下文,原著第169—172頁。


    2《昭南新聞》,1944年11月13日。


    (三)印度支那聯邦


    在1945年3月9日之前,印度支那的事態呈現出一種反常的情況,同大東亞其他地方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日本“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宣傳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940年6月,宗主國法國垮台,日本不失時機地馬上向這個遙遠的、現在實際上是孤立的法國屬地施加壓力,並且通過柏林的斡旋,向維希政府施加壓力。其結果是於1940年8月30日在東京締結了法日協定。根據這個協定,維希政府承認日本在遠東的經濟和政治優勢,並同意日本在印度支那享有優惠的經濟特權。維希政府並進一步在原則上同意日本部隊進駐東京。1在日本方麵,則保證尊重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1942-1946年的遠東(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八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