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作者:鄧蜀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當戰火在波赫境內蔓延之際,歐共體國家和美國分別於1992年4月6日和7日宣布承認波赫為獨立主權國家,這無疑是火上澆油,使波赫內戰驟然升級。隨即波赫塞爾維亞共和國宣布為獨立國家。穆斯林、克羅埃西亞族同塞爾維亞族為爭奪地盤爆發了大規模的內戰。波赫內戰的爆發,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國際社會為尋求內戰的和平解決,一招接一招:經濟製裁、人道主義援助、美國的空投、北約禁飛區、5國安全區、北約最後通牒和空襲等。和平計劃也是接連不斷:萬斯—歐文和平計劃、美國6點計劃、5國方案、“三分波赫”方案、歐—斯和平計劃、“聯邦加邦聯”方案等,但直到1995年5月,波赫內戰仍在繼續。
前南斯拉夫內戰是在冷戰行將結束、兩極格局走向解體的特定背景下發生的,衝突各方矛盾錯綜複雜,因而內戰也表現出特殊性來,突出體現在其民族性、長期性、國際化和非正規性上。第一是民族性。前南斯拉夫內戰的爆發主要是由於複雜的民族矛盾引起的,內戰爆發後,又主要是以民族為主要角色進行鬥爭。斯洛維尼亞與南人民軍的戰鬥,主要是占多數的斯洛維尼亞族人尋求獨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境內的戰火,主要源於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塞族人與克羅埃西亞當局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克族和塞族之間的矛盾。波赫內戰是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三大主體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第二是長期化。前南斯拉夫內戰由於是在新舊格局轉換、國際關係正處在調整組合的背景下爆發的,且起因主要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衝突各方利益相互交錯,因而顯得異常複雜,致使戰火持續不斷,難以平息。波赫內戰從1992年4月爆發以來,戰火不斷,堪稱二戰後歐洲規模最大、最殘酷的戰爭。第三是國際化。前南斯拉夫內戰雖不像冷戰時期那樣受超級大國的直接控製,但也受到國際力量特別是一些大國的插手和幹預。聯合國為尋求南斯拉夫危機的和平解決,多次派人、派團斡旋,並在前南斯拉夫地區部署了維持和平部隊。他們在南危機的和平解決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些大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試圖通過聯合國,為其插手南斯拉夫內戰披上“合法”的外衣。歐共體、北約等地區性組織也積極參加波赫和平進程。美國等西方大國,在涉及他們重大戰略利益的衝突地區,往往通過外交斡旋、武器援助,或以經濟製裁甚至軍事幹預等手段,插手地區武裝衝突,這也是地區武裝衝突長期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是非正規性。參戰各方既有正規軍,又有大量民兵、警察、遊擊隊及普通平民;衝突中使用的武器一般是普通的槍炮,甚至是刀、棍、棒等工具,幾乎沒有高技術武器裝備;大兵團的攻防作戰很少,組織指揮簡單。
曠日持久的前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戰也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南斯拉夫內戰已使南分裂成5個獨立共和國,它們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赫共和國和南聯盟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共和國和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組成)。隨著內戰的進一步發展,民族分裂運動在各共和國仍呈蔓延之勢。在波赫,三大主體民族同室操戈;在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尋求脫離克羅埃西亞獨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自治省,人口占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也要求升格為“獨立共和國”。可見,內戰不僅導致了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各共和國也麵臨分裂的危險。而且,前南斯拉夫內戰久拖不決,成為歐洲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由此而帶來的民族分離主義、難民等問題又侵入歐洲一些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歐洲的安全和穩定。
目前,波赫戰場仍硝煙瀰漫,波赫塞族和穆—克聯邦仍在激烈廝殺,西方國家也在加大幹預力度,但波赫和談前景堪憂。展望未來,波赫衝突三方最終有可能達成和平協議,前南地區也有可能恢復和平,但是應該看到,在前南斯拉夫境內,仍有許多“死結”,特別是波赫三大主體民族的關係問題、克羅埃西亞的“克拉伊納”問題、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科索沃自治省和馬其頓共和國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的獨立傾向問題等,這都會成為誘發衝突的不穩定因素,而且這些問題十分複雜,都不是在短期內所能解決的。
全文完
前南斯拉夫內戰是在冷戰行將結束、兩極格局走向解體的特定背景下發生的,衝突各方矛盾錯綜複雜,因而內戰也表現出特殊性來,突出體現在其民族性、長期性、國際化和非正規性上。第一是民族性。前南斯拉夫內戰的爆發主要是由於複雜的民族矛盾引起的,內戰爆發後,又主要是以民族為主要角色進行鬥爭。斯洛維尼亞與南人民軍的戰鬥,主要是占多數的斯洛維尼亞族人尋求獨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境內的戰火,主要源於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塞族人與克羅埃西亞當局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克族和塞族之間的矛盾。波赫內戰是塞爾維亞族、克羅埃西亞族和穆斯林三大主體民族矛盾激化的結果。第二是長期化。前南斯拉夫內戰由於是在新舊格局轉換、國際關係正處在調整組合的背景下爆發的,且起因主要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衝突各方利益相互交錯,因而顯得異常複雜,致使戰火持續不斷,難以平息。波赫內戰從1992年4月爆發以來,戰火不斷,堪稱二戰後歐洲規模最大、最殘酷的戰爭。第三是國際化。前南斯拉夫內戰雖不像冷戰時期那樣受超級大國的直接控製,但也受到國際力量特別是一些大國的插手和幹預。聯合國為尋求南斯拉夫危機的和平解決,多次派人、派團斡旋,並在前南斯拉夫地區部署了維持和平部隊。他們在南危機的和平解決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一些大國從各自的利益出發,試圖通過聯合國,為其插手南斯拉夫內戰披上“合法”的外衣。歐共體、北約等地區性組織也積極參加波赫和平進程。美國等西方大國,在涉及他們重大戰略利益的衝突地區,往往通過外交斡旋、武器援助,或以經濟製裁甚至軍事幹預等手段,插手地區武裝衝突,這也是地區武裝衝突長期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是非正規性。參戰各方既有正規軍,又有大量民兵、警察、遊擊隊及普通平民;衝突中使用的武器一般是普通的槍炮,甚至是刀、棍、棒等工具,幾乎沒有高技術武器裝備;大兵團的攻防作戰很少,組織指揮簡單。
曠日持久的前南斯拉夫內戰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巨大物質損失,迫使大批難民離鄉背井,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內戰也直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南斯拉夫內戰已使南分裂成5個獨立共和國,它們是斯洛維尼亞共和國、克羅埃西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赫共和國和南聯盟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共和國和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組成)。隨著內戰的進一步發展,民族分裂運動在各共和國仍呈蔓延之勢。在波赫,三大主體民族同室操戈;在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尋求脫離克羅埃西亞獨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自治省,人口占多數的阿爾巴尼亞族人也要求升格為“獨立共和國”。可見,內戰不僅導致了南斯拉夫一分為五,各共和國也麵臨分裂的危險。而且,前南斯拉夫內戰久拖不決,成為歐洲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由此而帶來的民族分離主義、難民等問題又侵入歐洲一些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歐洲的安全和穩定。
目前,波赫戰場仍硝煙瀰漫,波赫塞族和穆—克聯邦仍在激烈廝殺,西方國家也在加大幹預力度,但波赫和談前景堪憂。展望未來,波赫衝突三方最終有可能達成和平協議,前南地區也有可能恢復和平,但是應該看到,在前南斯拉夫境內,仍有許多“死結”,特別是波赫三大主體民族的關係問題、克羅埃西亞的“克拉伊納”問題、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科索沃自治省和馬其頓共和國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人的獨立傾向問題等,這都會成為誘發衝突的不穩定因素,而且這些問題十分複雜,都不是在短期內所能解決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