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作者:鄧蜀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意土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之一。義大利借土耳其日趨衰敗和有利的國際環境,發動了這場侵略戰爭,占領了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並將兩地合併為一個殖民地,稱利比亞,實現它多年來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野心。這場戰爭歸根到底是由義大利殖民擴張野心惡性膨脹引起的,同時這也是一場所謂“先進”的國家運用人類文明製造出的最新式武器,對“落後”的阿拉伯人民進行的大殺戮。它既暴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也顯示了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人民不畏強暴,敢於同擁有先進武器004《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裝備的侵略者作殊死鬥爭的反抗精神。意土戰爭在軍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開創了飛機參戰的首例。意軍把飛機用於實戰,執行晝間和夜間偵察,為炮兵和戰列艦校射和象徵性轟炸等任務,使飛機在北非上空成功地顯示了其作戰威力,從而大大加快了軍事航空事業的發展,引起了現代戰爭戰略、戰術的深刻革命。受其影響,1912年的巴爾幹戰爭,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土耳其等國紛紛從法國和義大利購買飛機和僱傭飛行員參戰。自此人們認識到,不應把飛機僅僅看成是一種用途有限的輔助武器,而應該把飛機看作是戰爭大家族中除陸軍和海軍以外的第三位“兄弟”。意土戰爭開創了飛機參戰的新紀元。
72 巴爾幹戰爭
歐洲火藥桶迸發的火星
20世紀初,歐洲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巴爾幹地區,重重矛盾在這裏匯聚著、鬥爭著,1912年終於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控製和壓製的戰爭。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在巴爾幹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幹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幹預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也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幹半島,飽經了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腐朽的奧斯曼帝國仍控製著巴爾幹國家的大片領土,400年來一直頑強鬥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還沒有取得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族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著土耳其人的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反土同盟,並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但歐洲列強不甘心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各自懷著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幹涉。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給予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權,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幹。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幹聯盟對土宣戰的直接口實。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採取軍事行動。
巴爾幹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鬥訓練水平上,均勝過敵軍。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鬥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堡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準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準備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製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準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二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土軍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軍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四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
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援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堡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列寧指出:“巴爾幹戰爭是標誌著亞洲和東歐中世紀社會崩潰的一係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環。”
72 巴爾幹戰爭
歐洲火藥桶迸發的火星
20世紀初,歐洲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列強之間以及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矛盾不斷加深,鬥爭愈演愈烈。巴爾幹地區,重重矛盾在這裏匯聚著、鬥爭著,1912年終於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所組成的“巴爾幹同盟”反對土耳其控製和壓製的戰爭。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在巴爾幹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幹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幹預導致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也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幹半島,飽經了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腐朽的奧斯曼帝國仍控製著巴爾幹國家的大片領土,400年來一直頑強鬥爭的阿爾巴尼亞人民還沒有取得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族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著土耳其人的封建壓迫和宗教迫害。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反土同盟,並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但歐洲列強不甘心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各自懷著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幹涉。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給予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權,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幹。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幹聯盟對土宣戰的直接口實。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採取軍事行動。
巴爾幹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鬥訓練水平上,均勝過敵軍。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鬥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堡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準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準備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製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準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二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土軍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軍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四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
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援巴爾幹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堡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幹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幹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列寧指出:“巴爾幹戰爭是標誌著亞洲和東歐中世紀社會崩潰的一係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