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南方已山窮水盡,瀕臨崩潰的邊緣。北軍從陸海兩個方向發起最後攻勢,北軍攻克重鎮彼得斯堡和南方首都裏奇蒙,李軍還剩不到3萬殘兵敗將,4月9日被迫向格蘭特投降。不久,南方殘軍17萬全部放下武器。在北方取得勝利的時刻,南方奴隸主分子暗殺了林肯總統。但這一垂死掙紮挽救不了南方失敗的厄運。


    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南方奴隸製度的滅亡而告終。北方勝利的原因,是由於林肯能順應歷史潮流,採取解放黑人等一係列革命措施,調動了北方廣大人民和黑人的積極性,同時國際正義力量的大力支援,南北方經濟力量的懸殊也是北方勝利的重要因素。


    這場戰爭具有現代總體戰爭的許多特點:雙方均實行徵兵製,共動員了400萬人參戰;雙方均動員全部人力物力投入戰爭;戰爭目標不僅要消滅對方,而且要摧毀對方的社會經濟製度,徹底征服對方;雙方共死亡62萬人,其中北方36萬,南方26萬,傷者百萬以上,耗資250億美元。損失之大,消耗之嚴重,均為近代戰爭之首。此外,戰爭中廣泛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如無線電報、裝甲列車、卡賓槍、開花炮彈、照相偵察、高空氣球、裝甲艦、水雷、潛水艇、掃雷裝置,等等。這些使戰爭麵貌大為改觀,後勤供應也更為複雜。


    因此這場戰爭在軍事史上占有顯著地位,被稱為“第一次現代戰爭”。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開闢了道路,正如列寧所指出,它具有“極偉大的、世界歷史性的、進步的和革命的意義”。


    60 普奧戰爭


    “用鐵與血”統一德意誌


    普奧戰爭亦稱七國戰爭,是近代戰爭史上普魯士和奧地利為爭奪德意誌領導權而進行的王朝戰爭。普奧雙方參戰總兵力分別達63萬和58.5萬人。


    古老的神聖羅馬帝國,曾在歐洲存在800多年,它是德意誌民族的一個聯合體,也是德意誌多邦王公貴族不斷爭奪德意誌領導權的政治舞台,這個舞台上的兩大主角歷來是奧地利和普魯士。盡管大帝國已於1806年在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的威逼下宣告解體,但解體後的半個多世紀中,其內部兩強爭霸的鬥爭仍然很激烈。


    在神聖羅馬帝國的眾多邦國之中,奧地利歷來居於領導地位。1848年3月,德意誌聯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釁的法蘭克福召開預備會議。會上,對以誰為核心組成統一的德國問題,出現了兩種意見:多數代表主張,應由奧地利領導,建立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稱“大德意誌派”;少數代表認為,應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個由普魯士領導的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稱“小德意誌派”。此外,也有若幹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主張,在德意誌境內建立一個聯邦製的共和國。各派都固執己見,不肯妥協,以致爭論不休。最後,雖然選出了奧地利的約翰大公擔任臨時的帝國首腦,但他並沒有任何實權,各邦的王公根本不聽他的調遣,所以這個首腦形同虛設。德意誌仍然無法統一。相反,彼此間的矛盾日益發展,兩個大邦國即奧地利和普魯士爭奪統治權的鬥爭,則變得更加尖銳和公開化。於是,王朝戰爭成為德國統一之路。


    1861年1月,普王威廉一世登上寶座。他為了實現兼併全德的目的,立即擴充軍備,計劃建立一支擁有37萬常備軍和13萬後備部隊的小型軍隊,並在全國儲備16萬人的國民預備兵。這在當時的歐洲,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同時,他任命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羅恩為軍政部長,毛奇為總參謀長,著手進行軍事改革。1862年,又任命俾斯麥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這一任命,標誌著普魯士加快走上用王朝戰爭統一德國之路。


    俾斯麥竭力推行“鐵血政策”。他認為,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不是演說詞與多數決議所能解決的。要解決德意誌民族矛盾,隻有用鐵和血。對此,俾斯麥花了巨大精力。首先,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同盟者或中立者支持戰爭。其次,積極進行財力準備,以籌備足夠的軍費。再次,大力加強軍事工作,積極改善武器裝備,改組軍隊並加強訓練,始終不懈地進行戰爭準備。


    普魯士經過全麵戰爭準備,到1866年上半年,可以說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即尋找戰爭藉口。6月14日,德意誌聯邦議會以9比6的票數通過了反對普魯士的方案。俾斯麥立即授權普魯士公使聲明:聯邦議會無權以這種方式對待它的成員,並堅決要求解散聯邦議會。同時,向薩克森國王、漢諾瓦國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接受普魯士提出的《聯邦改革綱要》,並且允許普軍自由通過他們的國土。這些,都遭到上述國王的拒絕。至此,任何外交談判都已無濟於事。6月17日,奧地利首先發表宣戰書;18日,普魯士接著對奧宣戰。


    20日,義大利按照意普盟約對奧宣戰。普奧戰爭終於在俾斯麥的策劃之中揭開了序幕。


    這場戰爭的爆發,對於雙方來說都不意外,而且陣線早已分明。站在普魯士方麵的,有義大利王國以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國;站在奧地利方麵的,有薩克森、漢諾瓦、巴伐利亞等一些德意誌邦國。


    普魯士方麵,戰爭的實際指揮者為總參謀長毛奇將軍。他根據自己領導製定的作戰計劃,利用先進的鐵路運輸線實施戰略輸送,使用先進的電報手段進行統一指揮,從而克服了遠距離機動和外線作戰所帶來的困難,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25萬餘兵力和800門火炮集結到了薩克森和奧地利的邊境地區,使之在寬約420公裏的正麵上,完成了集結和展開。整個戰爭行動在南、西、北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北線波希米亞為主戰場,它決定著整個戰爭的命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蜀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蜀生並收藏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