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大戰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二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六章最後的和平呼籲在8月最後一星期中向全世界,特別是向兩三個潛在的交戰國發出的一係列和平呼籲中,奧斯陸各國在8月23日發出的那個呼籲是第一個。這是由這些國家——584四個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和低地國家(瑞士通常也是這個集團的成員,但這次沒有參加)——的外長共同提出來的。他們幾年來習慣於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交換意見,在那多事的1938年夏天,在哥本哈根的一次會上他們曾宣稱,他們準備對任何國際調解的嚐試給予協助。他們現在一致同意比利時政府的一項提議,即他們應該在8月23日在布魯塞爾開一次會,為避免戰爭作最後的努力。在這次會上,他們商定了一項宣言的全文,並由國王利奧波德在當天晚上代表他們予以廣播。宣言說,大國“正在採取幾乎是等於動員它們的武裝力量的措施”,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小國受到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將身不由己地被拖進隨之而來的衝突,獨立或中立將成為無足輕重。不過,雖然宣言是呼籲和平的,但並不是不惜任何代價地乞求和平,而是要求有一個“所有國家的權利都將受到尊重的和平”。呼籲號召“對事情的進程負有責任的人們”,把他們的爭端提交“在兄弟般合作的精神下舉行的公開談判”。在以後的三天中,英國、法國、美國和波蘭的政府,以及教皇,都十分真誠地響應了這一呼籲。德國和義大利政府則沒有任何反應。這次呼籲之後,直到8月底為止,還有過六次以上的調停和避免戰爭的嚐試,其中有四次是羅斯福總統作出的,將在本書另處予以記述;另外他還在9月1日呼籲各交戰國不要任意狂轟濫炸。8月24日,教皇廣播了一篇充滿宗教熱誠的呼籲,號召人們即使是在這最後的時刻也還要竭力爭取國際諒解和相互忍讓,以便“這個古老歐洲的靈魂”得以保存。哈利法克斯以英國政府的名義,對教皇“感人的和義正辭嚴的和平呼籲”表示感謝。(事實上,這次“公開同大國打交道”的主意最初還是出自英國政府。自8月16日以來,倫敦和梵蒂岡之間一直在就這次廣播是否可行以及在什麽時候廣播為好的問題進行磋商。)31日,“不願放棄希望’的教皇再一次試圖進行調停。這一次是用書麵文告的形式,籲請德國和波蘭政府避免挑釁行動,並請求法國、英國和義大利政府支持他的呼籲。英國政府“以最大的誠意”向德國和波蘭雙方推薦585這一呼籲。法國政府給教皇發了一個表示讚賞的感謝電,但看來並未採取任何進一步的行動。波蘭政府的答覆在傳遞中耽擱了十四天,它提到了“教皇陛下崇高而感人的努力”,並對這種努力未能製止德國人發動野蠻的進攻深表遺憾。8月26日,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金向希特勒和波蘭總統發出了內容相同的呼籲,說加拿大人民一致相信,絕沒有不能用會議和談判來解決的國際問題,並一致反對使用武力。他懇求他們運用他們的權力和權威來阻止即將爆發的戰爭。向墨索裏尼也發出了同樣的呼籲,對此,這位領袖立即作了答覆,他向麥肯齊·金保證說,他將“竭盡一切力量來保衛世界的和平”。波蘭總統也通過波蘭駐渥太華總領事迅速作了答覆,他除表示感激外還提到:波蘭政府相信,加拿大了解波蘭的處境。希特勒則隻滿足於通過德國駐渥太華總領事答覆說,他已經收到了金先生的來電。最後,在8月28日夜間,比利時首相皮埃洛在布魯塞爾和範·克勒芬斯在海牙,分別向英、法、波、德和義大利等國政府的代表轉達了比利時國王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願意為解決危機進行斡旋的意願。英、法和義大利三國政府對這種願意從中斡旋的善意表示了感謝和讚賞,波蘭政府也在原則上表示了贊同。德國政府則在30日訓令駐布魯塞爾的大使向比利時政府表示它對國王的“崇高倡議”的讚賞,但在目前對此實無能為力。這些各式各樣的調解嚐試,盡管都是真誠的和善意的,然而也同德國的弱小鄰邦一個又一個建立起來的脆弱屏障——中立主義一樣,沒有絲毫力量來製止侵略。希特勒繼續執行其早已製訂好的方針路線,在歐洲所有總理府裏忙忙碌碌進行的外交活動,除了使戰爭的爆發稍延遲幾天外,對最後的大局並沒有起更大的作用。
第七編美利堅合眾國 第一章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和局限性自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至歐洲戰爭爆發這六個月中,世界和平的千鉤一發越來越變得明顯了。在此危機四伏之際,羅斯福繼續致力於避免或推遲戰爭的爆發,為保障美國和西半球的安全而加緊採取措施。羅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建立於下述信念之上的:在國際大家庭中,國與國之間必須相互尊重彼此的權利和恪守彼此的諾言——隻有在這樣一個安定的文明世界裏美國才能得到昌盛和安全。而且,美國也真誠地希望看到這樣的一個世界能建立在道義和博愛的基礎之上。事實上,美國的反對軸心國家,有著戰略、經濟和意識形態三方麵的根源。就戰略意義而言,擴張主義的國家無論是統治歐洲大陸還是遠東,都將構成對美國和西半球安全的威脅。到了1939年的時候,由於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軍事侵略強國的興起和它們彼此間的日益勾結,這種危險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地區就都已潛伏著了。在1939年中,來自歐洲的威脅更成為燃眉之急,而且,從戰略上看,大西洋如果被一個敵對國家所控製,對美國的危險也就更人了,一旦在兩條戰線上爆發戰爭,美國海軍的力量還達不到獨自承擔西半球防務的程度。美國經常依靠的是英法兩國在大西洋上的強大而友好的海軍。英法兩國的生存因此對美國及西半球的安全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不幸的是,羅斯福所擁有的能影響局勢和約束侵略者的手段是極其有限的。盡管1939年的美國在潛力上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這是事實,但由於心理和物質方麵的種種原因,美國並不能有效地發揮它的力量。當時的美國人民對國際事務很了解,對法西斯國家和它們所宣傳的那一套毫不喜愛,但是他們還不準備在全世界擔負起大國的責任,也不相信他們有什麽必要去卷人在他們看來對於西半球的安全並不重要的那些活動中去。由於美國的這種在心理上還不準備承擔領導世界的任務,而這種心理狀態,和人民一樣,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以要有一項強硬的政策就不可能了。同時,由於美國軍事上的無準備,要採取強硬的政策也很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海軍的力量在前幾年中雖有相當大的增強,但陸軍實力仍很薄弱。1939年時美國手中最大的本錢是它的經濟力量。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了,但仍有其限度。德國採用的是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政策,並未因美國的經濟壓力而受到很大影響。日本由於依靠美國的物資供應,比較脆弱,但美國政府卻在放手使用經濟武器方麵很有顧慮,怕的是這樣會驅使日本人得出隻有通過戰爭進行擴張才能解除他們困難的結論,從而使極端主義者可能會採取強硬的行動。這樣,美國政府不僅在對侵略國使用其全部經濟壓力一事上受到了限製,而且由於兩次大戰間所頒行的“中立”法,特別是其中對交戰國的武器禁運條款,使其對可能的受害國家的經濟支援也被排除了。1939年初,羅斯福希望這一法律能夠迅速得到修訂。同時,在這些限製下,羅斯福極力鼓勵各國抗拒軸心國的侵略,並對德、意、日的進一步的冒險行動進行阻撓。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機不斷發生的情況下,羅斯福和赫爾通過尋常的外交途徑,利用公開的聲明和呼籲的辦法,以求達到上述的目的。羅斯福所希望的是,如果軸心國家的領導人能認識到美國會站到他們的反對者方麵的話,他們就可能不敢再進行新的侵略。不過,捷克斯洛伐克陷落之後,避免戰爭的希望已極微小。充其量,戰爭可能被推遲,它的範圍受到限製而已。
第七編美利堅合眾國 第一章美國外交政策的目標和局限性自德國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至歐洲戰爭爆發這六個月中,世界和平的千鉤一發越來越變得明顯了。在此危機四伏之際,羅斯福繼續致力於避免或推遲戰爭的爆發,為保障美國和西半球的安全而加緊採取措施。羅斯福政府的外交政策是建立於下述信念之上的:在國際大家庭中,國與國之間必須相互尊重彼此的權利和恪守彼此的諾言——隻有在這樣一個安定的文明世界裏美國才能得到昌盛和安全。而且,美國也真誠地希望看到這樣的一個世界能建立在道義和博愛的基礎之上。事實上,美國的反對軸心國家,有著戰略、經濟和意識形態三方麵的根源。就戰略意義而言,擴張主義的國家無論是統治歐洲大陸還是遠東,都將構成對美國和西半球安全的威脅。到了1939年的時候,由於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軍事侵略強國的興起和它們彼此間的日益勾結,這種危險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兩地區就都已潛伏著了。在1939年中,來自歐洲的威脅更成為燃眉之急,而且,從戰略上看,大西洋如果被一個敵對國家所控製,對美國的危險也就更人了,一旦在兩條戰線上爆發戰爭,美國海軍的力量還達不到獨自承擔西半球防務的程度。美國經常依靠的是英法兩國在大西洋上的強大而友好的海軍。英法兩國的生存因此對美國及西半球的安全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不幸的是,羅斯福所擁有的能影響局勢和約束侵略者的手段是極其有限的。盡管1939年的美國在潛力上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這是事實,但由於心理和物質方麵的種種原因,美國並不能有效地發揮它的力量。當時的美國人民對國際事務很了解,對法西斯國家和它們所宣傳的那一套毫不喜愛,但是他們還不準備在全世界擔負起大國的責任,也不相信他們有什麽必要去卷人在他們看來對於西半球的安全並不重要的那些活動中去。由於美國的這種在心理上還不準備承擔領導世界的任務,而這種心理狀態,和人民一樣,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以要有一項強硬的政策就不可能了。同時,由於美國軍事上的無準備,要採取強硬的政策也很困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海軍的力量在前幾年中雖有相當大的增強,但陸軍實力仍很薄弱。1939年時美國手中最大的本錢是它的經濟力量。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使用了,但仍有其限度。德國採用的是經濟上自給自足的政策,並未因美國的經濟壓力而受到很大影響。日本由於依靠美國的物資供應,比較脆弱,但美國政府卻在放手使用經濟武器方麵很有顧慮,怕的是這樣會驅使日本人得出隻有通過戰爭進行擴張才能解除他們困難的結論,從而使極端主義者可能會採取強硬的行動。這樣,美國政府不僅在對侵略國使用其全部經濟壓力一事上受到了限製,而且由於兩次大戰間所頒行的“中立”法,特別是其中對交戰國的武器禁運條款,使其對可能的受害國家的經濟支援也被排除了。1939年初,羅斯福希望這一法律能夠迅速得到修訂。同時,在這些限製下,羅斯福極力鼓勵各國抗拒軸心國的侵略,並對德、意、日的進一步的冒險行動進行阻撓。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危機不斷發生的情況下,羅斯福和赫爾通過尋常的外交途徑,利用公開的聲明和呼籲的辦法,以求達到上述的目的。羅斯福所希望的是,如果軸心國家的領導人能認識到美國會站到他們的反對者方麵的話,他們就可能不敢再進行新的侵略。不過,捷克斯洛伐克陷落之後,避免戰爭的希望已極微小。充其量,戰爭可能被推遲,它的範圍受到限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