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巴黎         第一節對德蘇公約的反應(內容殘缺)            第二節法國軍事上毫無準備法國政府急於想使同蘇聯的關係不致破裂,並害怕波蘭不妥協可能產生的後果。但是在這種思想的背後則是它對法國軍事上的脆弱的擔心。不過在這件事上它卻受到了三軍首腦們的奇怪的對付。這些軍隊長官對國家的無準備狀態是了解得最清楚的,可是他們在這危急的最後關頭卻拿災難性地引向歧途的意見來提供給他們的政界同僚們。產生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他們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意見分歧。多年來,在鼓吹改革,特548別是鼓吹機械化的戴高樂、米特爾奧塞和埃蘭等現代派同按照傳統的,甚至頑固地依賴過時的戰術、編製和工事的高級軍官之間,一直存在著意見衝突。在8月23日下午6時舉行的國防委員會的一次特別會議上,老一派的那種過分樂觀情緒是很明顯的。這次會議是達拉第應博內的要求在當天下午臨時召集的。23日清晨,博內在收到納吉阿爾關於莫斯科所發生的事的報告後,立即去見達拉第,並提出兩個緊急的要求:第一,政府應立即擴大,讓其他政黨的代表也參加進來;其次,立即召集國防委員會,以便博內能把外交形勢方麵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向三軍首腦們講明,因為也隻有他們才能權衡為波蘭而戰爭的得失。出席會議的有國防委員會的成員:達拉第、博內、康潘希(海軍)和拉尚布雷(空軍),但芒代爾(殖民部)未出席,據雷諾說是有意不請他參加的。還有就是三軍的首腦們:總司令甘未林、維那曼將軍、達爾朗海軍上將,以及奧貝、科爾鬆、德康和泰杜諸將軍和軍需總監雅科梅。一共是十二人。關於這次會議,有著一份記錄,被稱作會談紀要,但據甘末林說,這個名稱容易使人誤解。它是由德康將軍(達拉第的私人軍事秘書)根據會議中筆記下來的東西編寫出來的。這份文件(名為《1939年8月23日會議會談紀要》)從未交給出席會議的人去修改或提意見,而是被放在達拉第的辦公室裏,直到1941年7月,在裏翁審判前所作的調查中才被拿出來當作證據,在那次對法國崩潰的事後調查中,它將要起很重要的作用。549這份會談紀要,據甘末林和拉尚布雷的意見(根據他們在裏翁審判中的證詞,這不是其他出席會議者的看法),已被節略和簡化得走了樣子。它在兩個要害問題上給人以一種很奇怪的有利的印象(雖然比較模糊):第一,法國武裝力量的準備狀況;第二,波蘭能進行抵抗的時間有多久,在這期間德國不可能再攻打法國。甘未林和達爾朗據說都把陸軍和海軍說成是“已準備就緒”!而達拉第問的是(據甘未林後來的辯解),他們的各項措施是否已就緒。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兩人都知道,詢問者指的是關於動員和軍隊集結的措施;他們的回答同戰爭物資毫無關係,戰爭物資那顯然是沒有作好準備的。至於第二個問題,記錄中有甘未林的一段話,說隻要波蘭進行“一場體麵的抵抗”,就可以防止德軍大部隊在1940年春季以前轉過來進攻法國。甘未林後來聲稱,他的回答事實上並不象會談紀要中所記載的那樣直截了當和沒有條件的。他想要說的是(然而他肯定並沒有說出來),德國人不是不可能掉過頭來進攻法國,而是在它掉過頭來以後仍不可能在來年春季前發動一次全麵的攻勢,到了那時法國人將得到英國人的並肩作戰,還可以掌握到一批美國運來的戰爭物資,然而那時西方國家也隻是剛準備好能打一場防禦戰而已(至於進攻性的行動,他一直認為在1941年或1942年以前是不可能的)。除了甘未林本人在這次會議上應負的責任外,拉尚布雷關於空軍力量的報告和達拉第關於邊界防務的報告也都是相當樂觀的。這位空軍部長說,雖然轟炸機在1940年年初以前還不可能有足夠的架數,戰鬥機生產的狀況還是令人滿意的。同樣,他的回答也許並不象會談紀要中記錄的那樣直截了當,不過,他的話確實給人以這樣550的印象,即盡管德國的空軍遠比法國強大,但是法國空軍的狀況已不必再象1938年時那樣成為限製政府的決定的一個必須加以考慮的條件了。在討論開始的時候,博內就在會上提出警告說,希特勒可不是在吹牛。他並且問大家:法國為了保衛波蘭而貿然打仗是否明智(波蘭現在已不能得到蘇聯的援助);是否法國應竭力促使華沙同意讓步,而它自己則暫時不要動手,利用這一暫息時間來加強自己的軍備力量,這樣做是不是更好。他提的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與會者們的支持;而軍事專家們隨後提供的證詞(據他後來說),當作出法國除履行它對波蘭承擔的義務外別無其他選擇這一決定時,甚至對他本人也產生了說服力,正如它毫無疑問對所有與會者都產生了說服力一樣。            第三節博內決心要保持和平盡管召開了這麽一次奇怪的、自欺欺人的會議,法國的領導人,特別是博內,仍然不肯錯過機會,試圖阻止波蘭的緊張局勢惡化到最後同德國鬧翻的地步。在接到來自柏林的消息告知但澤自由市議會即將宣布但澤重返德國懷抱後,博內於8月24日中午過後不久立即通知法國駐倫敦的代辦說,政府正在準備對波蘭政府提出一項最緊急的新要求,即如果此事果然發生,波蘭政府也不要採取任何軍事行動。“事實上,重要的是,波蘭不要採取一種好鬥者的立場。”博內於是就向在華沙的諾埃爾發了一個這樣內容的緊急指示(不過,顯然是直到當天下午6時40分才發出)。諾埃爾應該去告訴貝克說,“由於蘇德公約而造成的新情況”,使得這個忠告加倍地必要。貝克同意,如果是和平地吞併但澤的話,波蘭在確實遭到德國的直接或間接侵略以前,將暫不採取軍事行動。根據同一理由,法國大使還強烈要求駐在邊境上的波蘭軍隊,在麵對德國人想要挑起波蘭方麵的“輕率行動”的情況下,必須最嚴格地自行克製。斯米格萊-雷茲元帥也贊同這一政策,因為他已看穿德國為波蘭設下的這個圈套,當然要拒絕入彀。幾天以後,即8月30日,當邊境事件每小時都在增加的時候,博內甚至要法國駐柏林和華沙的大使考慮是否有可能向德、波政府建議,把雙方各自的551軍隊從德波邊界兩側各後撤幾英裏。博內在前一天,即29日,還曾要求西班牙駐巴黎大使德·勒凱裏卡去詢問他的政府,能不能去勸說希特勒同意十天的休戰,讓德波談判再進行下去。這也更加表明了博內一心想要保持和平的那種心情。這種一步也不放鬆地對波蘭施加外交壓力,令人不愉快地回想起上一年對待捷克人的情景。盡管如此,巴黎這時也下了決心要抵抗德國的侵略。在部長會議上爭論的問題(至少在大多數成員中是如此)一直是,如德國進攻波蘭,法國對波蘭承擔的義務應達到什麽程度,而不是有無絕對的必要去加以援助。達拉第先是在8月25日傍晚對法國全國的廣播演說中,接著又在以後的兩天內在同希特勒來往的信件中,把這種基本義務說清楚了的。達拉第在他的廣播演說中告訴聽眾們說,他本人也痛恨戰爭,他決心要保持和平,除非是必須以犧牲榮譽作為代價。但澤的問題,要作為開戰的一個理由可能看來是很勉強的,然而在被德國吞併的威脅後麵,還有著遠為嚴重的對波蘭的自由和生存的威脅,在此之後更有著對整個歐洲的威脅。“我們希望自己是自由的。我們希望和平,然而我們不能聽任自己屈從於暴力的命令和強權的統治。”     第四節達拉第和希特勒之間的信件往返,8月25日至27日8月25日午後5時30分,法國駐柏林大使庫隆德勒被召前往帝國總理府,從此時起也就開始了達拉第和希特勒之間的信件來往。(這事發生在英國大使被召前往聽取希特勒向英國提出的“建議”後的幾個小時,也是希特勒想誘使西方大國不去為波蘭打仗的最後外交努力中的第二步棋。)希特勒要法國大使把一份聲明交給達拉第,聲明的大意是說,他對法國並無敵意,他本人曾宣布放棄對阿爾薩斯一洛林的一切要求,而且他也承認法德邊界。他不想為了波蘭的緣故而同法國打仗——他感到552這種想法“是很令人苦惱的”;不過,波蘭的挑釁已使局勢變得令人難以容忍,他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他現在就要用武力來回敬;雖然他不會去打法國,但如果它支持波蘭,那他就要打它。警告被故意地當作耳邊風。庫隆德勒讓希特勒無可懷疑地知道,法國將為波蘭而戰。不過,他也向希特勒保證說,法國政府將首先盡一切力量來維護和平,並將繼續警告波蘭政府必須避免挑釁行動。對這封信達拉第在8月26日寫了覆信。他向希特勒保證說,法國對德國除和平外別無其它意圖,但也警告他說,法國同樣也有堅定的決心來履行它對盟國波蘭所作的保證。德國和波蘭之間並沒有不能用和解的辦法來解決的爭端。達拉第寫道:“您對和平所抱的願望,可以滿懷信心地朝此方向實行,而絲毫也不會損害您的德國榮譽感。”至於達拉第自己,則將以一個正直的人所能盡的最大努力來保衛和平。8月27日,庫隆德勒自柏林報告說,達拉第的和解建議已告失敗。他已見過總理,但是希特勒在讀了達拉第的信後說,現在已經太晚了:波蘭已開始它的抵抗行動,由於它得到了英國的保證,所以一切道理都已聽不進去。如果波蘭真的同意談判,那也無疑隻是為了爭取時間進行動員而已。同一天,即27日,希特勒還寫成書麵的答覆。他再次強調了他承認目前法德邊界的劃分(解釋他的這種態疲是因為他極不願意在法德之間挑起任何衝突),但又詳細敘述了許多其他的凡爾賽條約強加於德國的不公正的決定,特別是在東方。他又羅列了他在同英國政府交往中曾使用過的那些論據,但是第一次要求把走廊歸還給德國,而不是隻要求通過該地的權利。由於波蘭的完全不講道理,又得到了英國的鼓勵(希特勒最後說),這就造成了一個令人難以容忍的局麵,現在這種局麵必須結束了,即使它會導致法德間發生一場新戰爭的悲劇性後果也在所不惜。除了達拉第和德國總理間的這種信件來往外,英法商國政府還共同在外交上做了一件奇怪的、但後來並沒成功的事,這件事也應當提一下。那就是建議交換居民以作為一種可能解決德波少數民族問題的辦法。這種想法最初是在亨德森同希特勒8月25日的談話中產生出來的。德國總理談到了德國東部邊境上的“馬其頓狀況”,說他決心要結束這種狀況。在這一天的晚些時候,當英國大使把他同希特勒談話的主要內容告訴波蘭大使時,就建議利普斯基去請示華沙,是否可以向裏賓特洛甫建議,“按照在南蒂羅爾的相同的、但更加簡易的方式”來交換居民,以作為結束這些少數民族爭端的唯一可能的途徑。次日,亨德森把這一談話的內容告訴了庫隆德勒,後者同意他的英國同事的意見,認為這種想法頗有價值,值得一試,希望從這裏找到一個恢復波德談判的基礎。8月26日淩晨1時,在庫隆德勒來電的極力要求下,博內指示法國駐華沙大使以大力支持這個倡議。當天早晨,通過阿爾齊澤斯基,這件事也就引起了貝克的注意。諾埃爾還曾向阿爾齊澤斯基強調指出,這個計劃的一個優點是,南蒂羅爾正被作為一個先例,所以可能爭取到義大利的支持。26日傍晚,貝克向諾埃爾傳話說,波蘭政府對法國的建議很感興趣,但是認為這件事不能由它主動提出。不過,它還是非常願意通過第三者出麵來配合行動;兩天以後利普斯基接到指示,要他用間接的方式把這件事在柏林透露出來。與此同時,哈利法克斯在8月26日也指示肯納德向波蘭政府推薦這項建議,並且還進一步建議,可以委派中立國的觀察員,以保證在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公正地開展工作。肖納德在27日晨和貝克討論了這個方案,並且報告說,波蘭外交部長對這個方案在原則上沒有異議。然而,事情也就到此為止了。因為這時局勢急轉直下,已無可挽回,這場外交上的邊鼓也隻得停止敲打了。             第五節法國準備戰爭這時法國也很快地進入了備戰時期。8月22日,部長會議發布了局部動員令。海軍中的所有人員都已被召“警戒狀態”,這就意味著所有的邊防部隊都在進入陣地。24日清晨,徵召大約三十六萬預備役軍人入伍的告示已遍貼在全國各省省政府的大門外。接著在以後的幾天裏,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被徵用了;外國旅客離境了;藝術珍品被轉移到安全場所;學齡兒童撤離了巴黎;燈火也實行了管製。就在這些亂鬧鬧的日子裏,哈利法克斯要英國駐巴黎大使去向達拉第試探:“他是否認為(來倫敦商談一下)是有益的”,並建議把會談日期訂在30日下午或次日早晨。但是達拉第正忙於“軍事行動”方麵的事務,無法分身前往。31日,部長會議發表了一項公報,公報的末尾說:“部長會議團結一致,準備堅定地履行法國應盡的職責。”全國鬥誌昂揚。“應該堅決幹到底”:這就是被徵召入伍的預備役軍人的心情。人們似乎有點擔心:唯恐又會搞出某種臨時性的妥協,而這隻能使一場無可避免的戰爭再向後推遲一下罷了。次日,即9月1日淩晨,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進攻。上午9時在巴黎,盧卡謝維奇拜訪了博內,把這項消息告訴了他,並請求法國立即行動。博內隻得告訴他說,根據法國的憲法,法國隻有在得到議會的批準後,才可宣戰或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而議會要到第二天才能開會。在上午10時30分召開了部長會議。會議頒布了總動員令,宇於次日開始生效(那時還將開始實行新聞檢查)。國民議和參議院也定於2日開會,屆時還將要求對戰爭借款舉行投票表決。1日下午,一直和倫敦保持著電請聯繫的博內,指示在柏林的庫隆德勒必須同他的英國同事一致行動,後者即將代表英國內閣向德國政府提出緊急警告。於是庫德勒繼亨德森之後在當天傍晚也去拜訪裏賓特洛甫,遞交了一份相同的照會;聽到了同樣的指責波蘭人是衝突的挑起者的話;然後就回去等候德國外交部的答覆。一直到9月2日中午還是音信毫無,於是庫隆德勒請博內再給予進一步的指示。這進一步的指示他一直等到午夜才得到:9月2日星期六,在巴黎這是一個十分忙亂的日子。              第六節最後通牒達拉第和博內一早就在討論給德國最後通牒的事,但最後通牒的措詞必須等國民議會和參議院下午開會後才能決定。在徵詢總參謀部的意見時,它堅持在遞交最後通牒後四十八小時之內法國軍隊不可能採取任何行動。這一時間上的落後影響了法國內閣的一切當前的活動,而且正如前麵已表明的那樣,也是協調法英兩國行動這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根源所在。這天上午9時,當博內再次同要求法國幹預的盧卡謝維奇見麵時,他隻得承認,由於總參謀部作出的決定,法國政府已毫無辦法可想。稍後,英國大使在見到他時也對這種推遲行動的建議表示失望——這樣的推遲對英國的輿論來說實在是太長了。於是他再次去同達拉第商議,但是後者仍無法使總參謀部作出絲毫讓步。法國議會於3時開會,國民議會和參議院都聽取了共和國總統的致詞,接著由達拉第和肖當分別作了發言。這樣,最近幾天事情的真相才第一次在法國公開出來。議員們也同前一天在英國下院的議員們一樣,這時才驚愕地得知,德國政府硬說已遭到波蘭拒絕的那份德國提出的條件原文,連波蘭駐柏林的大使也從未見到過,更不要說波蘭政府了。達拉第追述了羅斯福總統和其他的人為維護和平所才能決定。在徵詢總參謀部的意見時,它堅持在遞交最後通牒後四十八小時之內法國軍隊不可能採取任何行動。才驚愕地得知,德國政府硬說已遭到波蘭拒絕的那份德國提出的條件原文,連波蘭駐柏林的大使也從未見到過,更不要說波蘭政府了。達拉第追述了羅斯福總統和其他的人為維護和平所參閱《英國外交政策文件》,第7卷,第708號,第727號。根據博內的說法(《歐洲的結局》,第369頁注作的種種努力,其中也包括他本人同希特勒的來往信件。他還保證說,隻要戰爭現在還能夠停下來,德國軍隊能撤回到本國境內去,那末法國政府仍然願意參加使談判可56能恢復舉行的任何努力。但是,現在正處於一種戰爭的狀態之中,波蘭的處境又十分危險,他提醒議員們,法國對它的盟國承擔著種種應盡的義務。國民議會作出的響應是投票通過了政府所要求的九百億法郎的信用借款。在兩院2日的這次會議後緊接著又開了一次部長會議,它有兩件緊急的事要辦。第一件事是英國內閣報告說,當天下午波蘭駐倫敦大使再次向它請求立即履行英國的保證。第二件事,同第一伴事緊密相連,是為了要求德國從波蘭境內撤出其軍隊而向德國遞交最後通牒的時間的問題。英國下院也正在等待法國政府對這第二件事作出答覆。8月31日義大利正式建議召開一次調解會議,而博內也極力想使這個建議有成功的希望,這就使整個局勢變得更加複雜了。博內特別想讓希特勒有更多一點的時間來考慮問題。這一點,他是做到了,因為部長會議雖然從未懷疑過為波蘭而戰的必要性,但是對提出最後通牒的時間問題很關切,最後,決定限德國政府於9月3日中午前作出答覆。這同英國的決定並不一致(英國仍決定在2日午夜發出最後通碟),但人們希望英國政府也許會按照法國的意見行動。午夜時刻,庫隆德勒在柏林接到博內的指示說,他將在早晨收到一項新的外交行動的內容,並應於當天中午把它送交德國外交部。第二天,即3日,上午10時20分,庫隆德勒收到了給他的指示:他應該在中午去外交部見裏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對法國1日的照會作出答覆。如果答覆是否定的,那麽他就應該向德國外長或其代表遞交法國政府的最後通牒,最後通牒規定於4日上午5時期滿。這一新的55期限是達拉第在一小時以前從總參謀部那裏爭得來的一個讓步。即使是如此,達拉第和博內不久仍從倫敦得到報告說,以(星期日)上午5時作為限期的消息在那裏產生了很壞的印象。為了盡可能不使兩個盟國在行動上發生分歧,達拉第覺得不能不向總參謀部再作最後一次的呼籲。在上午11時30分,他見到了科爾鬆將軍,後者終於讓了步,把法軍開始進攻的時間提前到3日,星期日。下午5時。在這最後一分鍾的時刻,博內及時同庫隆德勒通了電話,當時後者正準備離開法國大使館到威廉大街去。這樣,最後通碟的文字又重新作了更動。得到了這些指示,法國大使就在下午12時20分去拜會裏賓特洛甫。當問及對英法兩國9月1日照會的答覆時,這位德國外交部長就把延遲答覆歸之於最近兩天義大利在努力設法召集一次會議這一原因。他宣稱,這一方案已經被英國人的不妥協態度破壞了。裏賓特洛甫又說,如果法國人堅持要履行他們對波蘭所負的義務,那他隻能感到遺憾,因為德國並不想同法國打仗,而且,法國人採取這樣的行動,那將等於是侵略。庫隆德勒於是問,他是否可以從這樣的答覆作出推論,即德國政府對1日照會的答覆是否定的?裏賓特洛甫回答道:“是的。”這樣,庫隆德勒就遞交了他的政府的最後通牒。這就是說,從當天,即9月3日的下午5時起,法國政府將被迫履行它對波蘭所負的義務。對於裏賓特洛甫所說的侵略者正是法國的話,法國大使回答說:“歷史將會作出裁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戰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二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大戰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二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