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西方國家試圖組織對軸心國進一步侵略的抵抗          第一章61西方國家對1939年3月15日事件的立即反應英法政府對德國1939年3月15日占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驚慌失措的反應,在前麵一章已經作了敘述。在倫敦,當獲悉德國人突然襲擊的消息時,起初並無跡象表明政府會在其後幾天內作出強有力的反應。張伯倫3月15日下午在下院的聲明是克製的和謹慎的,雖然他的確宣布推遲原打算在那個周未赴柏林進行貿易問題談判的貿易大臣和海外貿易大臣對德國的訪問。不過,就在那天下午,德國大使赫伯特·馮·迪克森出於他自己的清求,訪問了哈利法克斯,告訴他德國政府採取的行動和它希望這“將會導致一項和解和重新建立秩序”。哈利法克斯利用這個機會表達了英國政府對德國這次突然襲擊的憤怒心情。他告訴迪克森說:這是“對慕尼黑協定的精神的絕對違反”。緊接著慕尼黑會議之後,希特勒“曾經公開他說他不再有領土野心了”,而他目前行動的直接後果就是“沒有人覺得德國政府的保證有多大價值了”。人們將會得出結論:德國政府“在謀求一種地位,處於這種地位就可以憑藉武力統治歐洲,如果可能,就統治世界”。人們不禁要問,下一個目標又將是什麽呢。哈利法克斯“能夠完全理解希特勒元首對不流血勝利的愛好,但是短期內他將發現他自己麵對著一種並非是不流血的局麵”。62在巴黎,外交部長喬治·博內15日在議會中受到他的政策的批評者的強烈攻擊,特別是德凱裏利斯和賴伐爾,在他的答辯中,他竭力縮小德國占領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意義。博內在同一天向德國大使馮·韋爾奇克伯爵正式抗議這次突然襲擊,並宣布法國政府不承認德國對捷克領土的吞併;16日,法國駐倫敦大使夏爾·科爾班拜訪英國外交部,極力強調英法兩國在柏林一致進行抗議的重要性。法國人認為,不加抗議地接受既成事實將使兩國政府受到不守信義的責難,因為慕尼黑協定所持的理由就是,這個協定在國際擔保下將捍衛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和完整。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被迫簽訂的協定並不能“被用來免除英法兩國道義上的責任”。經驗證明,對德國人一項既成事實的外交抗議並不具有威懾作用,而對最近這次侵略行為的抗議也許甚至會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因為它加強了納粹的信念:他們需要擔心的隻是西方國家的口頭反應。不過英國政府並沒有拒絕與法國政府一起把它們對德國行動的不同意寫入記錄。然而,在英法抗議於3月18日在柏林遞交之前,英法國內有跡象顯示,由於3月15日的事件和它所暴露的德國的目的,官方和非官方的意見已受到深刻的激動,並且這一次已認識到對德國講些堅定的語言是不夠的。3月17日給英法駐柏林大使內維爾·亨德森爵士和羅貝爾·庫隆德勒發了指示,向德國外交部提出正式抗議,並宣布他們的政府拒絕承認德國的行動在捷克斯洛伐克所造成的新的局勢的合法性。英國大使在遞交抗議63之後就被召回倫敦向政府報告(那就是說,他的被召回並沒有使政府在與德國正式斷絕外交關係問題上承擔責任)。法國大使同樣也被召回,雖然在巴黎人們有點懷疑這一步做法是否明智。l7日晚上張伯倫在伯明罕作了一次演說,他在演說中發出的調子與他二天前在議會中的聲明完全不同,他直率地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是不是對一個小國的最後一擊,或者是不是……朝著試圖以武力統治世界這一方向邁進的一個步驟?”在巴黎,3月17日早晨,內閣同意達拉第的建議,鑑於需要為戰爭作好準備,應向議會要求給予政府在一定期間廣泛的特別權力;這個請求在那一天晚些時候在議會的財政委員會以二十六票對十七票通過。在這一天和下一天的議會辯論中(結果同意給予政府所要求的權力),博內又受到他的批評者們的猛烈攻擊,達拉第警告他的聽眾,現在一切都要服從於這個國家的安全,他重複了1月26日他在議會講話中說過的那句話,意思是他不會向暴力或狡詐放棄法國的任何一項權利或者一英畝法國領土。3月18日,亨德森和庫隆德勒在柏林親自到外交部遞交他們的政府對最近幾天事件的正式書麵抗議,抗議聲稱這些事件為“完全拋棄慕尼黑協定和否定這個協定的締約各方必須為和平解決而相互合作的精神”。他們分別得到國務秘書魏茨澤克的接見,據亨德森報告說,魏茨澤克顯然由於希特勒對抗議的反應而感到驚恐,他懇求亨德森勸英國政府撤銷他們的抗議。魏茨澤克也作了嚐試勸說庫隆德勒撤銷法國的抗議照會。他提到,在1938年12月6日法德宣言簽字時,據他說,博內曾向德國64外長裏賓特洛甫作過口頭保證,“按照這個保證,將來將不把捷克斯洛伐克作為巴黎和柏林之間交換意見的主題”。如果德國政府認為不是這樣,“他們就不會在12月6日的條約上簽字”。庫隆德勒回答說,不論在宣言本身中還是在隨同它一起的廣播聲明中都沒有法國政府將終止對捷克斯洛伐克事務關心的任何保證的痕跡。魏茨澤克最後同意,雖然極為勉強,接受了這兩份抗議,“就好象(它們)是由郵局寄來的”。蘇聯政府在同一天(3月18日)送交德國政府一份書麵抗議,宣布他們不能“承認把捷克併入德意誌帝國或者,以一種形式或另一種形式,吞併斯洛伐克是合法的,是符合普遍接受的國際法和正義的,或者是符合民族自決的原則的”。美國的輿論由於3月15日事件而受到深刻的震動,美國政府以一係列的步驟表示他們的不同意,從3月17日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聲明要修改中立法開始,直到3月20日一份拒絕承認德國對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保護權的照會的遞交而達到頂點。華盛頓政府不能與倫敦和巴黎採取同樣召回大使的行動,從柏林召回休·威爾遜,因為作為對德國反猶太措施的抗議已經在1938年11月把他召回來;但是大使的返回任所行期在即將啟程時被推遲了。這時,正如哈利法克斯在3月15月告訴迪克森的,和張伯倫17日在伯明罕所說的,德國下一個可能的目標的問題,已經由於這第一次肯定地背離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所宣稱的使第三帝國的邊界與德意誌“民族”的地理範圍相符合的原則,而以一種嚴峻的形式被提了出來。事實65上,德國的意向問題在過去三個月中已經引起了人們焦急的猜測;因為到1938年末的幾周中,在德國的很多觀察家,包括新到任的法國大使庫隆德勒,已經明白,西方國家從慕尼黑協定得到的隻不過是一點喘息的時間,不需多久就必須期待德國“勁頭”的進一步的表現。庫隆德勒傾向於認為,德國的下一步行動將是向東,但是德國向西進犯的危險,在1939年的頭兩個月卻是籠罩在巴黎和倫敦人們心頭的最大愁雲。這部分是因為波蘭外長貝克上校決定把德國為了但澤和走廊對他施加的使其就範的壓力的程度秘而不宣的緣故。據外界的觀察家看來,波蘭此時似乎並不處於立即危險之中;甚至似乎還有一些理由要擔心波蘭與軸心國家搞合作。而且,對烏克蘭局勢的不安心情在冬季有了一些減緩;在1939年3月以前羅馬尼亞也還沒有登上這場戲的前台。不管1、2月間流傳的謠言是由於納粹計劃的情報外泄,還是隻不過是些試探氣球,這一時期,對法國來說,占控製地位的是,義大利的殖民地要求和報紙上的反法宣傳,對於波蘭和德國和解、共同反法的恐懼,以及盛傳的希特勒向西進攻的計劃。這時法國政府看到並有充分理由擔心的西線形勢發展是,德國會鼓勵義大利以武力來實現它對法國的要求,而德國自己也會以義大利盟國的身份參加這場戰爭。德國繞過馬奇諾防線入侵比利時被認為是不大可能的,但是巴黎的人們認為同時攻擊荷蘭、瑞士和突尼西亞卻是可能的。對英國政府來說,德國以最後通牒的方式提出其殖民地要求,以使英國突然陷入危機,或者它也許會甚至不找藉口、不預先警告就進行空襲或突然攻擊艦隊,以使英國癱瘓,這些似乎也都是可能的。為了防止66軸心國家也許會認為它們能夠在英國不幹預的情況下與法國清算舊帳,英國政府同意法國2月5日的請求,表示要重申它與法國的“絕對的團結一致”;2月6日張伯倫在下院回答一個問題時作了一項聲明(解釋1938年12月13日的聲明),大意是“把法國和本國聯合在一起的利害關係的一致,就是當法國的根本利益受到不管來自何方的威脅時,必然會引起英國的立即合作”。不過,在1939年的最初幾周,人們最擔心的危險,至少在倫敦,就是德國可能入侵荷蘭,因為控製了荷蘭海岸就能使英國屈服於德國的條件並使法國癱瘓。聲稱這就是希特勒的打算的報告在1月底引起了羅斯福總統的注意,迄今對這類謠言採取漠視態度的荷蘭政府也開始顯露焦急的心情。在1月底以前英國政府已經作出結論:德國入侵荷蘭,如果遭到荷蘭人的抵抗,將不可避免地被當作宣戰理由的事件對待。到2月10日英國政府開始採取這樣的看法,即“德國以武力或武力威脅來控製荷蘭的任何企圖”也將不得不被看成是對聯合王國安全的威脅;在同一天法國政府給予保證:它將支持英國,如果後者由於德國入侵荷蘭而捲入戰爭,同時英國政府給予法國對應的支持保證,如果因德國入侵瑞士而發生戰爭。與此同時,英法政府決定,他們的參謀本部之間的對話必須“比過去範圍更廣,性質更加親密”。67到3月初,對軸心國在西麵進攻的擔心已經有所減退,但是即使在占領布拉格之後,當張伯倫和達拉第政府已認識到他們必須把他們的政策建立在德國正計劃進一步行動這一假定上時,納粹是否更有可能向東推進,還是轉向西方,仍舊彼認為是一個未決問題。很多法國人仍舊擔心,德國也許會決定以其全部力量(在義大利的幫助下)一舉擊潰法國以鞏固它的後方,作為向東推進的準備;很顯然,對法國的一次直接攻擊的可能性,必須時刻記在心頭。但是,把各種可能性加以比較,特別是當美美爾的危機(它以德國於3月23日的占領而告結束)正趨於最後關頭時,看來更有可能的是,希特勒將使用他的新基地向東推進,而不是掉轉頭來先對付西方。法國駐柏林大使在布拉格被占領幾天之後發給他的政府的一份電報中列舉了西方政府現在必須考慮的幾種可能性。德國(庫隆德勒3月19日寫道)將認為有必要暫時停下來觀望一下嗎?還是利用它已經獲得的勢頭和中歐國家的麻痹狀態,繼續向東推進?還是它又想掉轉頭來把幹涉德國在東方的行動自由的西方國家的反對消滅掉?換句話說,元首仍想回到《我的奮鬥》著者所表示的想法嗎……即除非法國被擊潰和英國因此被削弱以致在大陸上無能為力,否則德國就不可能完成它在東方的崇高命運?……假定事實上不可能向英國的製海權挑戰,納粹領袖們認為有兩條路可走。或是不間歇地繼續進行征服東歐和東南歐,也許還有斯堪地那維亞,這樣,就能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為德國獲得這些國家的資源,使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應付封鎖。或者在法國和英國在美國的幫助之下趕上德國的軍備之前就攻擊這兩國。……這第二個可能性目前不是比較更有可能。但是我們必須估計到德國採取這樣一種行動的危險。這個危險甚至可能由於我們加強和加快重整軍備而增加。即使向東推進是需要考慮的最大可能性,但是哪一68個東歐國家最可能成為希特勒的下一個犧牲品仍然不清楚。3月15日後有幾天,據倫敦和巴黎的解釋,跡象似乎是指向布加勒斯特。就是因為據信是羅馬尼亞處於危險之中,才促使西方政府開始作出努力,設置了一道阻止德國進一步侵略的障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戰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二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大戰前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二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