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 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內戰與經濟增長
上一代的歷史學家根據這些和其他因戰爭刺激而引起的北部經濟變革,稱讚內戰使美國發動了工業革命。查爾斯和瑪麗·比爾德把內戰稱為“第二次美國革命”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最近幾十年,經濟史學家從兩個方麵抨擊了這個論點。他們爭辯說,(1)從19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就已經發生了促進經濟現代化的基本改革,而戰爭可能加速了其中某些進程,但並沒有引起直接的根本性變化;(2)19世紀60年代的十年證明經濟增長速度確實緩慢了,因此與其說戰爭促進不如說可能妨礙了工業化。
第一個論點是有說服力的。運輸工具的改革、製造業、美國成批生產法以及19世紀工業化的技術革新,都發生在戰爭之前。因此顯然內戰並沒有開創美國經濟的現代化。戰爭是現代化的勝利,而不是現代化的起因。
第二個論點初看起來好像也不無道理。根據大量的統計數字,19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的增長比率比1840年-1930年之間的任何十年都低。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商品產量增加51%,50年代增加62%,70年代增加62%,80年代增加63%,90年代增加36%,但是在19世紀60年代隻增加了22%。19世紀60年代人均產量實際上減少了3%,與其他五個十年相比,其中每個十年都平均增加20%。60年代製造業的產值增加了25%,而1839年以後,19世紀剩餘時期每十年則平均增加94%。60年代農業產量增加15%,而其他幾個十年則平均增長35%。從1850年到1873年,在戰爭期間每年鋪設的新鐵路隻有1,000英裏,而其餘時期平均每年鋪設3,000英裏。根據一位著名的經濟史學家的意見,這些統計數字集中到一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內戰阻礙了美國工業的發展”。
但是前一段的統計數字包括了南部。考慮到戰爭給南部的資源、生產能力以及消費者購買力帶來的巨大破壞,人們毫不奇怪,19世紀60年代從全國來說是經濟增長較低的十年。當聯邦各州在戰爭期間出現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邦聯的經濟混亂帶來的損失要大於它的經濟的增長。戰後加速度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遭到破壞的南方經濟的重建,並表現出19世紀60年代停滯後趕上來的過程。1840年-1860年間,美國經濟人均商品產量平均每年增長1.45%,但19世紀60年代略有下降後,在1870年-1880年間人均增長率平均每年是2.6%;1880年後增長率又下降到2%以下。因此在1880年美國經濟的人均產量保持原來的水平,正如1840年-1860年的經濟發展速度持續穩定,而內戰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
然而就統計數字來說,戰爭既沒有加快也沒有妨礙長期的增長速度。但它的確根本改變了財富和產量的地區性分布。1860年,南部白人人均占有財富比北部白人高95%;到1870年,北部人均占有財富比南部白人多44%。1860年北部和南部的人均商品產量(包括農業)大體相等;到1870年北部的人均產量比南部多56%。1860年南部占有的國民財富是全國的30%;到1870年隻占12%。
戰時非軍事立法
政治權力的地區性轉移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戰爭不僅解放了奴隸,而且也把正在現代化的北部資本主義從南部的思想意識影響下解放出來。這種解放的重要性早在1862年就已經變得很明顯,戰時財政立法製定一種統一的貨幣(綠背紙幣和國民銀行券)以及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組織。1862年國會在南部民主黨議員缺席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通過三個重要的法案。這三個法案反映了輝格黨-共和黨的現代化目的。這三個法案是:宅地法、土地贈予學院法以及太平洋鐵路法。
宅地法承認居住五年之後,根據請求,移民可以獲得160英畝公共土地的所有權。1860年共和黨綱領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解放土地”,這一條作為一個問題在國會中已長期受到南部人的阻撓,並且在1860年被布坎南總統否決。共和黨擺脫了南部夢魘般的壓力後,於1862年5月20日通過了這個法案。戰爭結束之前,根據這個法案大約有20,000農民占有了300萬英畝土地,法案最終處理了8,000多萬英畝土地的歸屬和所有權。
土地贈予學院法為幾所著名的大學打下了基礎(它被稱作莫裏爾法是用議案的提案人、佛蒙特的國會議員賈斯廷·莫裏爾的名字命名的)。莫裏爾法案以比例代表為原則,按每個國會議員和參議員30,000英畝公共土地撥給每個州。出賣這些土地的收入將用來在每個州至少創辦一所學院,以開展“農業和機械技術”的教育。教育改革者們近30年來,為使高等教育更適應於大多數美國人的經濟追求,強烈要求通過這樣一個法案,但是南部人和民主黨人以前曾加以阻撓。布坎南1859年否決了這個法案。林肯在1862年7月2日簽署了莫裏爾法案。該法案對高等教育產生的影響,是美國歷史上聯邦扶植教育的最重要的實例。
太平洋鐵路法案在19世紀50年代曾受到兩黨的支持,但是由於鐵路是沿著北部路線還是南部路線來修築的爭執而使法案形成僵局。南部脫離聯邦後,問題才得到解決。1862年7月1日通過了這項法案,規定東部的終點站在奧馬哈,西部的終點站在舊金山灣。法案規定,修建每英裏鐵路至少撥給6,400英畝公共土地(後來又加了一倍),聯邦貸款16,000美元。根據這個法案成立了“聯邦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太平洋(後來改為南太平洋)鐵路公司”。1869年兩個鐵路公司把他們的鐵路在猶他州普洛蒙托萊接軌。1864年,國會特許成立北太平洋鐵路公司(聖保羅到西雅圖),而且撥給更多的土地。先後撥給其他鐵路公司的土地加在一起,總數達1.2億英畝。
上一代的歷史學家根據這些和其他因戰爭刺激而引起的北部經濟變革,稱讚內戰使美國發動了工業革命。查爾斯和瑪麗·比爾德把內戰稱為“第二次美國革命”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最近幾十年,經濟史學家從兩個方麵抨擊了這個論點。他們爭辯說,(1)從19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就已經發生了促進經濟現代化的基本改革,而戰爭可能加速了其中某些進程,但並沒有引起直接的根本性變化;(2)19世紀60年代的十年證明經濟增長速度確實緩慢了,因此與其說戰爭促進不如說可能妨礙了工業化。
第一個論點是有說服力的。運輸工具的改革、製造業、美國成批生產法以及19世紀工業化的技術革新,都發生在戰爭之前。因此顯然內戰並沒有開創美國經濟的現代化。戰爭是現代化的勝利,而不是現代化的起因。
第二個論點初看起來好像也不無道理。根據大量的統計數字,19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的增長比率比1840年-1930年之間的任何十年都低。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商品產量增加51%,50年代增加62%,70年代增加62%,80年代增加63%,90年代增加36%,但是在19世紀60年代隻增加了22%。19世紀60年代人均產量實際上減少了3%,與其他五個十年相比,其中每個十年都平均增加20%。60年代製造業的產值增加了25%,而1839年以後,19世紀剩餘時期每十年則平均增加94%。60年代農業產量增加15%,而其他幾個十年則平均增長35%。從1850年到1873年,在戰爭期間每年鋪設的新鐵路隻有1,000英裏,而其餘時期平均每年鋪設3,000英裏。根據一位著名的經濟史學家的意見,這些統計數字集中到一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內戰阻礙了美國工業的發展”。
但是前一段的統計數字包括了南部。考慮到戰爭給南部的資源、生產能力以及消費者購買力帶來的巨大破壞,人們毫不奇怪,19世紀60年代從全國來說是經濟增長較低的十年。當聯邦各州在戰爭期間出現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邦聯的經濟混亂帶來的損失要大於它的經濟的增長。戰後加速度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遭到破壞的南方經濟的重建,並表現出19世紀60年代停滯後趕上來的過程。1840年-1860年間,美國經濟人均商品產量平均每年增長1.45%,但19世紀60年代略有下降後,在1870年-1880年間人均增長率平均每年是2.6%;1880年後增長率又下降到2%以下。因此在1880年美國經濟的人均產量保持原來的水平,正如1840年-1860年的經濟發展速度持續穩定,而內戰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
然而就統計數字來說,戰爭既沒有加快也沒有妨礙長期的增長速度。但它的確根本改變了財富和產量的地區性分布。1860年,南部白人人均占有財富比北部白人高95%;到1870年,北部人均占有財富比南部白人多44%。1860年北部和南部的人均商品產量(包括農業)大體相等;到1870年北部的人均產量比南部多56%。1860年南部占有的國民財富是全國的30%;到1870年隻占12%。
戰時非軍事立法
政治權力的地區性轉移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戰爭不僅解放了奴隸,而且也把正在現代化的北部資本主義從南部的思想意識影響下解放出來。這種解放的重要性早在1862年就已經變得很明顯,戰時財政立法製定一種統一的貨幣(綠背紙幣和國民銀行券)以及一個全國性的銀行組織。1862年國會在南部民主黨議員缺席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通過三個重要的法案。這三個法案反映了輝格黨-共和黨的現代化目的。這三個法案是:宅地法、土地贈予學院法以及太平洋鐵路法。
宅地法承認居住五年之後,根據請求,移民可以獲得160英畝公共土地的所有權。1860年共和黨綱領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解放土地”,這一條作為一個問題在國會中已長期受到南部人的阻撓,並且在1860年被布坎南總統否決。共和黨擺脫了南部夢魘般的壓力後,於1862年5月20日通過了這個法案。戰爭結束之前,根據這個法案大約有20,000農民占有了300萬英畝土地,法案最終處理了8,000多萬英畝土地的歸屬和所有權。
土地贈予學院法為幾所著名的大學打下了基礎(它被稱作莫裏爾法是用議案的提案人、佛蒙特的國會議員賈斯廷·莫裏爾的名字命名的)。莫裏爾法案以比例代表為原則,按每個國會議員和參議員30,000英畝公共土地撥給每個州。出賣這些土地的收入將用來在每個州至少創辦一所學院,以開展“農業和機械技術”的教育。教育改革者們近30年來,為使高等教育更適應於大多數美國人的經濟追求,強烈要求通過這樣一個法案,但是南部人和民主黨人以前曾加以阻撓。布坎南1859年否決了這個法案。林肯在1862年7月2日簽署了莫裏爾法案。該法案對高等教育產生的影響,是美國歷史上聯邦扶植教育的最重要的實例。
太平洋鐵路法案在19世紀50年代曾受到兩黨的支持,但是由於鐵路是沿著北部路線還是南部路線來修築的爭執而使法案形成僵局。南部脫離聯邦後,問題才得到解決。1862年7月1日通過了這項法案,規定東部的終點站在奧馬哈,西部的終點站在舊金山灣。法案規定,修建每英裏鐵路至少撥給6,400英畝公共土地(後來又加了一倍),聯邦貸款16,000美元。根據這個法案成立了“聯邦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太平洋(後來改為南太平洋)鐵路公司”。1869年兩個鐵路公司把他們的鐵路在猶他州普洛蒙托萊接軌。1864年,國會特許成立北太平洋鐵路公司(聖保羅到西雅圖),而且撥給更多的土地。先後撥給其他鐵路公司的土地加在一起,總數達1.2億英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