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 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參加戰鬥的黑人士兵
黑人部隊在維克斯堡戰役中兩次參戰,改變了許多白人所持的懷疑態度。5月27日,兩個路易斯安那黑人團參加了對維克斯堡下遊的邦聯要塞哈得孫港所發動的進攻。盡管聯邦軍在進攻中受挫,傷亡慘重,但黑人士兵的英勇作戰卻使許多北部人大為吃驚。一位白人軍官寫道:“你根本就想像不出,前幾天的戰鬥是如何消除了我對黑人部隊的偏見的。”《紐約時報》評論道:這次戰鬥“解決了一個問題,即黑色人種能夠作戰。”10天後,在維克斯堡北部、瀕臨密西西比河的米利肯斯本德,新組建的幾個逃奴組成的團隊幫助擊退了邦聯企圖在河西衝破聯邦軍防禦陣地所發動的一次襲擊。當時駐在格蘭特部隊的助理陸軍部長寫道:“黑人在米利肯斯本德作戰之英勇,完全改變了部隊對僱傭黑人軍隊的看法。我聽說,那次戰鬥結束後,那些在私下曾對讓黑人參戰的想法冷嘲熱諷的優秀軍官,都同樣深深地表示讚許。”
盡管黑人在此後的兩年中參加了幾次大的作戰行動,但比起白人來,他們還是更多地從事衛戍和勤務工作,而較少參加戰鬥。黑人和白人的傷亡率即反映出這一點。聯邦的白人部隊幾乎有6%的人員陣亡,而黑人士兵陣亡者隻占1.5%。另一方麵,黑人部隊的病死率(19%)幾乎是北部白人士兵的兩倍。作為衛戍部隊,許多黑人團隊沒有機會參加戰鬥,卻備受高病死率之苦。尤其是固守一處的士兵,那裏的供水變質,細菌繁衍迅速傳染疾病而置人於死地。黑人士兵的醫療條件也不如白人。黑人部隊隻有為數極少的黑人軍醫(隻有8人編入現役),而白人醫生都不樂意到黑人部隊去。
到1863年10月,已經組織起58個黑人團。北部人最初對他們所持的反對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已消除。確實,占領了南部的一些地區後,聯邦徵兵人員有時使用強行抓丁的辦法,把倉皇而不願當兵的逃奴趕到一起,強征入伍。在北部,甚至愛爾蘭裔美國人也開始認識到,黑人有阻擋叛軍子彈的一些用處,否則,這些子彈很可能射向他們。這就是“列兵邁爾斯·奧賴利”(一位愛爾蘭出生的新聞記者兼軍官查爾斯·哈爾平)寫的一首題為《黑人被殺的權利》的流行歌曲的主題:
有人告訴我們那是奇恥大辱:
去招募黑人入伍;
而遭殺戮的威脅,
又非我白人莫屬;
可至於我啊,千真萬確!
我們這裏很自由,
我要讓黑人替我去遭殺戮,
在這年頭的朝朝暮暮。
在這年頭的朝朝暮暮,夥伴們,
在這天的時時刻刻,
被殺戮的權利我要與他共享,
而我一絲怨言不吐。
到1864年,民主黨在黑人士兵問題上的立場已經後退,隻反對為黑人爭取同等薪餉、同等入伍津貼和同等待遇。看來,黑人的唯一權利,就是被殺權。在廢奴主義者的極力敦促下,國會的共和黨人終於在1864年6月通過一項法案,給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以同等薪餉。但是,反對派迫使這項立法作出了某些妥協。為了取得共和黨保守派的支持,國會領袖們不得不接受一項議案,規定黑人士兵享受同等薪餉而補發薪餉的差額僅從1864年1月算起;除此之外,在內戰爆發前即獲得自由的黑人從入伍之日起領取同等薪餉。這項立法亦未能使奴隸出身的士兵取得同等的聯邦入伍津貼。其他形式的歧視亦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即使存在著這麽多的不公平現象,招募179,000黑人士兵(以及大約20,000黑人水兵)一事,仍對未來具有決定意義。黑人為聯邦而戰,將有助於他們的種族取得自由。黑人幫助北部打贏這場戰爭,也使他們自己在戰後贏得平等的公民權。
北部的徵兵
到1863年初,人們已逐漸明白,北部將像南部在一年前那樣不得不徵兵。前一年秋天起草的民兵法就說明這個情勢。當時已徵募的服役期為九個月的士兵(共90個團),將在1863年年中服役期滿。1861年徵募的服役期為兩年的40個團也將期滿。盡管這些士兵中的一部分可望再次應徵,但卻極少有新兵自告奮勇前去應徵。因此,1863年3月3日的兵役法規定,凡身體合格,年齡在20歲至45歲之間的男性公民(再加上已申請入籍的外僑),均符合徵兵條件。
兵役法雖然在表麵上是一部徵兵法,但其真實目的還是刺激人們誌願參軍。根據總統在聯邦歷次徵兵前(1863年7月、1864年3月、7月和12月)所發出的號召,陸軍部給每個選舉區定出一個兵額指標,這個兵額指標是根據合格男子減去已參軍服役人數後的比數而提出的。但是,每個選舉區都有50天的時間可使誌願兵的數量達到配額指標。隻有在誌願人員的數量達不到指標時才使用徵兵辦法。州的官員和地方官員都千方百計確保誌願兵人數達到指標,以避免徵兵的汙名。
補助金是刺激誌願人員的主要手段。後來,這逐漸變成聯邦徵兵製的最大弊端(南部缺乏資金,在強製和勸導兩者之間,更多地依靠前者,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一點 [ 註:南部有幾個州和縣向誌願人員提供少量入伍津貼,通常為50美元。邦聯國會於1861年12月11日批準向為期三年的誌願兵追加50美元,並於1864年2月17日投票,決定發給每個入伍人員一張麵值100美元的債券。 ] )。因為新兵來源減少,迫使各選區不得不提高價碼,競相爭奪誌願人員。有錢的選區誘使人們離開他們居住的選區,到給錢最多的地方入伍。1863年10月,聯邦政府製定一條法令,發給每個服役期為三年的誌願兵300美元的入伍津貼。到1864年,某些選區的新兵從聯邦、州和地方領取的津貼總額可能增至1,000美元以上。在戰爭期間,北部政府付出的入伍津貼數額超過五億美元。一時間,專事招徠新兵的大批“入伍津貼掮客”冒了出來(他們提取部分津貼金作為傭金)。這個徵兵製亦產生一批“入伍津貼扒手”,這些人在一個選區入伍,領到補助金後,便不辭而別,然後再易地重演故技。有些新兵這樣幹了幾次;有個人竟承認自己曾這樣幹了32次之多。
黑人部隊在維克斯堡戰役中兩次參戰,改變了許多白人所持的懷疑態度。5月27日,兩個路易斯安那黑人團參加了對維克斯堡下遊的邦聯要塞哈得孫港所發動的進攻。盡管聯邦軍在進攻中受挫,傷亡慘重,但黑人士兵的英勇作戰卻使許多北部人大為吃驚。一位白人軍官寫道:“你根本就想像不出,前幾天的戰鬥是如何消除了我對黑人部隊的偏見的。”《紐約時報》評論道:這次戰鬥“解決了一個問題,即黑色人種能夠作戰。”10天後,在維克斯堡北部、瀕臨密西西比河的米利肯斯本德,新組建的幾個逃奴組成的團隊幫助擊退了邦聯企圖在河西衝破聯邦軍防禦陣地所發動的一次襲擊。當時駐在格蘭特部隊的助理陸軍部長寫道:“黑人在米利肯斯本德作戰之英勇,完全改變了部隊對僱傭黑人軍隊的看法。我聽說,那次戰鬥結束後,那些在私下曾對讓黑人參戰的想法冷嘲熱諷的優秀軍官,都同樣深深地表示讚許。”
盡管黑人在此後的兩年中參加了幾次大的作戰行動,但比起白人來,他們還是更多地從事衛戍和勤務工作,而較少參加戰鬥。黑人和白人的傷亡率即反映出這一點。聯邦的白人部隊幾乎有6%的人員陣亡,而黑人士兵陣亡者隻占1.5%。另一方麵,黑人部隊的病死率(19%)幾乎是北部白人士兵的兩倍。作為衛戍部隊,許多黑人團隊沒有機會參加戰鬥,卻備受高病死率之苦。尤其是固守一處的士兵,那裏的供水變質,細菌繁衍迅速傳染疾病而置人於死地。黑人士兵的醫療條件也不如白人。黑人部隊隻有為數極少的黑人軍醫(隻有8人編入現役),而白人醫生都不樂意到黑人部隊去。
到1863年10月,已經組織起58個黑人團。北部人最初對他們所持的反對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已消除。確實,占領了南部的一些地區後,聯邦徵兵人員有時使用強行抓丁的辦法,把倉皇而不願當兵的逃奴趕到一起,強征入伍。在北部,甚至愛爾蘭裔美國人也開始認識到,黑人有阻擋叛軍子彈的一些用處,否則,這些子彈很可能射向他們。這就是“列兵邁爾斯·奧賴利”(一位愛爾蘭出生的新聞記者兼軍官查爾斯·哈爾平)寫的一首題為《黑人被殺的權利》的流行歌曲的主題:
有人告訴我們那是奇恥大辱:
去招募黑人入伍;
而遭殺戮的威脅,
又非我白人莫屬;
可至於我啊,千真萬確!
我們這裏很自由,
我要讓黑人替我去遭殺戮,
在這年頭的朝朝暮暮。
在這年頭的朝朝暮暮,夥伴們,
在這天的時時刻刻,
被殺戮的權利我要與他共享,
而我一絲怨言不吐。
到1864年,民主黨在黑人士兵問題上的立場已經後退,隻反對為黑人爭取同等薪餉、同等入伍津貼和同等待遇。看來,黑人的唯一權利,就是被殺權。在廢奴主義者的極力敦促下,國會的共和黨人終於在1864年6月通過一項法案,給白人士兵和黑人士兵以同等薪餉。但是,反對派迫使這項立法作出了某些妥協。為了取得共和黨保守派的支持,國會領袖們不得不接受一項議案,規定黑人士兵享受同等薪餉而補發薪餉的差額僅從1864年1月算起;除此之外,在內戰爆發前即獲得自由的黑人從入伍之日起領取同等薪餉。這項立法亦未能使奴隸出身的士兵取得同等的聯邦入伍津貼。其他形式的歧視亦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即使存在著這麽多的不公平現象,招募179,000黑人士兵(以及大約20,000黑人水兵)一事,仍對未來具有決定意義。黑人為聯邦而戰,將有助於他們的種族取得自由。黑人幫助北部打贏這場戰爭,也使他們自己在戰後贏得平等的公民權。
北部的徵兵
到1863年初,人們已逐漸明白,北部將像南部在一年前那樣不得不徵兵。前一年秋天起草的民兵法就說明這個情勢。當時已徵募的服役期為九個月的士兵(共90個團),將在1863年年中服役期滿。1861年徵募的服役期為兩年的40個團也將期滿。盡管這些士兵中的一部分可望再次應徵,但卻極少有新兵自告奮勇前去應徵。因此,1863年3月3日的兵役法規定,凡身體合格,年齡在20歲至45歲之間的男性公民(再加上已申請入籍的外僑),均符合徵兵條件。
兵役法雖然在表麵上是一部徵兵法,但其真實目的還是刺激人們誌願參軍。根據總統在聯邦歷次徵兵前(1863年7月、1864年3月、7月和12月)所發出的號召,陸軍部給每個選舉區定出一個兵額指標,這個兵額指標是根據合格男子減去已參軍服役人數後的比數而提出的。但是,每個選舉區都有50天的時間可使誌願兵的數量達到配額指標。隻有在誌願人員的數量達不到指標時才使用徵兵辦法。州的官員和地方官員都千方百計確保誌願兵人數達到指標,以避免徵兵的汙名。
補助金是刺激誌願人員的主要手段。後來,這逐漸變成聯邦徵兵製的最大弊端(南部缺乏資金,在強製和勸導兩者之間,更多地依靠前者,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這一點 [ 註:南部有幾個州和縣向誌願人員提供少量入伍津貼,通常為50美元。邦聯國會於1861年12月11日批準向為期三年的誌願兵追加50美元,並於1864年2月17日投票,決定發給每個入伍人員一張麵值100美元的債券。 ] )。因為新兵來源減少,迫使各選區不得不提高價碼,競相爭奪誌願人員。有錢的選區誘使人們離開他們居住的選區,到給錢最多的地方入伍。1863年10月,聯邦政府製定一條法令,發給每個服役期為三年的誌願兵300美元的入伍津貼。到1864年,某些選區的新兵從聯邦、州和地方領取的津貼總額可能增至1,000美元以上。在戰爭期間,北部政府付出的入伍津貼數額超過五億美元。一時間,專事招徠新兵的大批“入伍津貼掮客”冒了出來(他們提取部分津貼金作為傭金)。這個徵兵製亦產生一批“入伍津貼扒手”,這些人在一個選區入伍,領到補助金後,便不辭而別,然後再易地重演故技。有些新兵這樣幹了幾次;有個人竟承認自己曾這樣幹了32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