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 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863年的戰爭與外交政策
1863年1月,亨利·亞當斯 [ 編者註:亨利·亞當斯(1838-1918),美國歷史學家,名記者、作家。185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內戰期間,其父親弗朗西斯·亞當斯任聯邦政府駐英國公使,他任父親的私人秘書。著有《美國史》、《民主:一部美國小說》等。 ] 在倫敦撰文稱:除非聯邦軍隊再遭到一次災難性打擊,否則邦聯就沒有希望得到外國承認。錢瑟勒斯維爾就是這樣的一次災難。之後,羅伯特·李入侵賓夕法尼亞和格蘭特進攻維克斯堡的初戰失利,都使人們重新謀求邦聯得到外交承認。6月22日,拿破崙第三曾就聯合承認南部而採取行動的問題與英國議會的親邦聯議員進行磋商。對這一行動很不幸的是,被選中於6月20日在英國議會提出此動議的人是約翰·羅巴克,他是一個被亨利·亞當斯恰如其分地形容為“比半瘋還半瘋”的人。羅巴克在一篇漫無邊際的講話中,不慎重地泄露了他和拿破崙第三的談話細節。議會對這種追隨法國的想法,頓時爆發出一種沙文主義的憤怒。帕默斯頓否認政府已從巴黎收到有關此問題的任何官方文件(這是有點兒詭辯的)。拿破崙第三對羅巴克的辜負信任頗為懊惱;於是,此事以徹底失敗告終。這不但使親邦聯派普遍丟了臉,更使羅巴克信譽掃地。隨後傳來葛底斯堡戰役和維克斯堡被攻下的消息,這對寄希望於英國的南部來說,則是致命的一擊。亨利·亞當斯在7月23日寫道:“現在人們立刻承認,謀求外來幹涉的一切想法都已破滅。剩下的唯一衝突機會是鐵甲艦事件。我們以極大的努力注視著這些鐵甲艦。我認為,我們將會解決。”
萊爾德撞角艦
亞當斯提到的鐵甲艦與“萊爾德撞角艦” [ 譯者註:萊爾德撞角艦:這是一種在艦首裝有金屬撞角的軍艦,由蘇格蘭探險家、造船技師萊爾德(1808-1861)設計並由他創立的萊爾德造船公司製造的。 ] 有關,這種戰艦在1863年幾乎使英美關係陷入危機,麻煩的根源在於英國對自己的1819年中立法作了模稜兩可的解釋。該法禁止“提供裝備和設備、安裝或武裝”戰艦以用來反對任何與英國處於和平狀態的國家。1861年6月,喬治亞州人詹姆斯·布洛克率一個使團來到利物浦,為邦聯購置或建造戰艦。布洛克是一個頑強而機智的代理人,以有限的財力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為邦聯簽了一個合同,建造兩艘威力很大的商船劫掠船,這就是後來的“佛羅裏達”號和“阿拉巴馬”號。這兩艘商船劫掠船擊沉或俘獲了一百多艘過往的美國商船。布洛克在利物浦的對手是美國領事托馬斯·a·達德利。這位領事雇用特務、密探、雙重間諜專門收集違犯英國法律而為邦聯建造上述兩艘商船劫掠船和其他軍艦的證據。布洛克也用自己的間諜去對付他們,如偽造船舶國籍文件,向達德利的密探遞送假情報,還製造假象,以便這些船隻在駛離英國以前不能在法律上證明其真正用途。
英國為它的中立法提出了狹義的技術性辯解。外交大臣羅素勳爵說,隻要這些英國建造的船隻沒有在英國領土上“安裝和武裝”成為戰艦,就沒有違反中立法。“佛羅裏達”號駛離利物浦時沒有武裝,隻是後來在巴哈馬群島(這本身即為英國領土)才被改裝成為商船劫掠船的。到1862年7月,由於有明顯的證據表明“第290號”船將以同樣方式駛離英國,羅素才下令沒收該船。可是,就在這個命令由於法律上的模稜兩可和官僚們的玩忽職守而被耽擱下來時,布洛克從一個雙重間諜那裏聽到風聲,於是不等沒收令下達就把已造好的船開出海上去“試航”。該船再也沒有返回港口,而是駛往亞速爾群島,在那裏按預定計劃裝備成一艘專門襲擊商船的驅逐艦,從而開始了它以“阿拉巴馬”號命名的海上作業。
布洛克還與萊爾德造船公司簽訂合同,建造兩艘鐵甲戰艦,艦首的水下部分裝有七英尺長的大鐵釺。這類“萊爾德撞角艦”的威力超過任何船隻,是專為撞毀聯邦封鎖艦隊的木船而設計的。布洛克千方百計地保守機密,不泄露這種戰艦的真正用途。他甚至把這艦隻的所有權轉讓給一家法國公司,而這個法國公司表麵上是為埃及的帕夏購買這些船的!但是,達德利的偵探們搜集到的證據堆積如山,都說明這些船是為邦聯建造的。1863年的整個夏天,美國駐英公使弗朗西斯·亞當斯不斷質問英國外交部,並含蓄地威脅說,如果允許撞角艦溜走,就要開戰。羅素理屈詞窮地答道,沒有確鑿的證據,他也無可奈何。9月5日,亞當斯寫了一份氣勢洶洶的照會,其結尾的措詞是:“我如果向閣下指出這就是戰爭,或許是多此一舉。”
次日,英政府扣押了這些船隻,後來又買下,交給皇家海軍。當外交信件公布時,亞當斯在美國幾乎成了英雄,顯然,由於他的“這就是戰爭”的照會才迫使約翰牛讓步的。其實,在收到亞當斯照會的前兩天,英政府就已決定扣押這些撞角艦了。然而,事情出現這種結果的確應歸功於亞當斯。他在前幾個月提出的強硬抗議,再加上西沃德在華盛頓對英國大使持同樣強硬的方針,都始終對英政府保持著毫不鬆動的壓力。英國商人和海軍軍官擔心,如果一個中立的美國為英國的敵人建造驅逐艦,那末,在未來的一場戰爭中,結局甚為可慮。因此,他們也向女王政府施加了壓力。
1863年1月,亨利·亞當斯 [ 編者註:亨利·亞當斯(1838-1918),美國歷史學家,名記者、作家。185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內戰期間,其父親弗朗西斯·亞當斯任聯邦政府駐英國公使,他任父親的私人秘書。著有《美國史》、《民主:一部美國小說》等。 ] 在倫敦撰文稱:除非聯邦軍隊再遭到一次災難性打擊,否則邦聯就沒有希望得到外國承認。錢瑟勒斯維爾就是這樣的一次災難。之後,羅伯特·李入侵賓夕法尼亞和格蘭特進攻維克斯堡的初戰失利,都使人們重新謀求邦聯得到外交承認。6月22日,拿破崙第三曾就聯合承認南部而採取行動的問題與英國議會的親邦聯議員進行磋商。對這一行動很不幸的是,被選中於6月20日在英國議會提出此動議的人是約翰·羅巴克,他是一個被亨利·亞當斯恰如其分地形容為“比半瘋還半瘋”的人。羅巴克在一篇漫無邊際的講話中,不慎重地泄露了他和拿破崙第三的談話細節。議會對這種追隨法國的想法,頓時爆發出一種沙文主義的憤怒。帕默斯頓否認政府已從巴黎收到有關此問題的任何官方文件(這是有點兒詭辯的)。拿破崙第三對羅巴克的辜負信任頗為懊惱;於是,此事以徹底失敗告終。這不但使親邦聯派普遍丟了臉,更使羅巴克信譽掃地。隨後傳來葛底斯堡戰役和維克斯堡被攻下的消息,這對寄希望於英國的南部來說,則是致命的一擊。亨利·亞當斯在7月23日寫道:“現在人們立刻承認,謀求外來幹涉的一切想法都已破滅。剩下的唯一衝突機會是鐵甲艦事件。我們以極大的努力注視著這些鐵甲艦。我認為,我們將會解決。”
萊爾德撞角艦
亞當斯提到的鐵甲艦與“萊爾德撞角艦” [ 譯者註:萊爾德撞角艦:這是一種在艦首裝有金屬撞角的軍艦,由蘇格蘭探險家、造船技師萊爾德(1808-1861)設計並由他創立的萊爾德造船公司製造的。 ] 有關,這種戰艦在1863年幾乎使英美關係陷入危機,麻煩的根源在於英國對自己的1819年中立法作了模稜兩可的解釋。該法禁止“提供裝備和設備、安裝或武裝”戰艦以用來反對任何與英國處於和平狀態的國家。1861年6月,喬治亞州人詹姆斯·布洛克率一個使團來到利物浦,為邦聯購置或建造戰艦。布洛克是一個頑強而機智的代理人,以有限的財力取得了出色的成果。他為邦聯簽了一個合同,建造兩艘威力很大的商船劫掠船,這就是後來的“佛羅裏達”號和“阿拉巴馬”號。這兩艘商船劫掠船擊沉或俘獲了一百多艘過往的美國商船。布洛克在利物浦的對手是美國領事托馬斯·a·達德利。這位領事雇用特務、密探、雙重間諜專門收集違犯英國法律而為邦聯建造上述兩艘商船劫掠船和其他軍艦的證據。布洛克也用自己的間諜去對付他們,如偽造船舶國籍文件,向達德利的密探遞送假情報,還製造假象,以便這些船隻在駛離英國以前不能在法律上證明其真正用途。
英國為它的中立法提出了狹義的技術性辯解。外交大臣羅素勳爵說,隻要這些英國建造的船隻沒有在英國領土上“安裝和武裝”成為戰艦,就沒有違反中立法。“佛羅裏達”號駛離利物浦時沒有武裝,隻是後來在巴哈馬群島(這本身即為英國領土)才被改裝成為商船劫掠船的。到1862年7月,由於有明顯的證據表明“第290號”船將以同樣方式駛離英國,羅素才下令沒收該船。可是,就在這個命令由於法律上的模稜兩可和官僚們的玩忽職守而被耽擱下來時,布洛克從一個雙重間諜那裏聽到風聲,於是不等沒收令下達就把已造好的船開出海上去“試航”。該船再也沒有返回港口,而是駛往亞速爾群島,在那裏按預定計劃裝備成一艘專門襲擊商船的驅逐艦,從而開始了它以“阿拉巴馬”號命名的海上作業。
布洛克還與萊爾德造船公司簽訂合同,建造兩艘鐵甲戰艦,艦首的水下部分裝有七英尺長的大鐵釺。這類“萊爾德撞角艦”的威力超過任何船隻,是專為撞毀聯邦封鎖艦隊的木船而設計的。布洛克千方百計地保守機密,不泄露這種戰艦的真正用途。他甚至把這艦隻的所有權轉讓給一家法國公司,而這個法國公司表麵上是為埃及的帕夏購買這些船的!但是,達德利的偵探們搜集到的證據堆積如山,都說明這些船是為邦聯建造的。1863年的整個夏天,美國駐英公使弗朗西斯·亞當斯不斷質問英國外交部,並含蓄地威脅說,如果允許撞角艦溜走,就要開戰。羅素理屈詞窮地答道,沒有確鑿的證據,他也無可奈何。9月5日,亞當斯寫了一份氣勢洶洶的照會,其結尾的措詞是:“我如果向閣下指出這就是戰爭,或許是多此一舉。”
次日,英政府扣押了這些船隻,後來又買下,交給皇家海軍。當外交信件公布時,亞當斯在美國幾乎成了英雄,顯然,由於他的“這就是戰爭”的照會才迫使約翰牛讓步的。其實,在收到亞當斯照會的前兩天,英政府就已決定扣押這些撞角艦了。然而,事情出現這種結果的確應歸功於亞當斯。他在前幾個月提出的強硬抗議,再加上西沃德在華盛頓對英國大使持同樣強硬的方針,都始終對英政府保持著毫不鬆動的壓力。英國商人和海軍軍官擔心,如果一個中立的美國為英國的敵人建造驅逐艦,那末,在未來的一場戰爭中,結局甚為可慮。因此,他們也向女王政府施加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