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 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但是,對棉花王的理論來說,可惜在19世紀50年代後期棉花豐收已使原棉和棉織品供過於求。頗有諷刺意味的是,1861年的棉花禁運實際上對正因市場棉花過剩而苦惱的英國紡織公司是有利的。直到1862年下半年,大量傾銷的棉花發生嚴重歉收才嚴重地影響英、法兩國。
即使沒有1861年棉花過剩的那種偶然情況,禁運也不可能引起英國的幹預。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大可能屈從於經濟訛詐。棉花王的統治權威是一種幻想。英國在印度和埃及開闢了另外的棉花來源。雖然這種棉花的質量比南方棉花差,而且數量最初也很小,但到1864年,英國棉花進口已上升到將近美國內戰前平均進口量的四分之三。大部分棉花是從印度和埃及進口,但也有一些來自聯邦控製的南部港口,有些來自邦聯。到1863年南部也改變了它的禁運政策,試圖盡量通過嚴密封鎖線運出棉花以支付軍備進口所需的費用。
英國幹預的經濟動機在1862年末達到了高潮。當時棉花荒處於最嚴重關頭,數以千計的蘭開夏工人在受苦。但是,如果英國的這個經濟部門因美國戰爭而暫時蕭條,而其它部門就會興旺繁榮。即使在戰前,紡織廠在英國已逐漸失去其重要地位。聯邦和邦聯購買戰爭物資刺激了鋼鐵、造船和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這些部門的戰時繁榮吸收了許多失業的棉紡工人。對其他工人則增加窮困救濟使之度過難關,直到1863年棉紡廠恢復生產。最後才真相大白,是密西西比州需要英國,而不是英國需要密西西比州。
封鎖與外交關係
聯邦的封鎖成為戰爭第一年外交上的主要問題——不是由於其經濟影響,而是由於其法律與政治上的糾葛。林肯宣布封鎖,這是違背了他堅持這場戰爭隻不過是內部暴亂的觀點,因為封鎖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武器。1861年5月14日英國政府發布了中立聲明,從而把交戰一方的地位授予邦聯。其他歐洲國家跟著發表中立聲明。承認南部的交戰地位,就給南部在中立國簽約借債和購買補給品的權利和在公海執行交戰任務的權利。北部對此極為憤怒,而南部則喜不自勝,因為雙方都認為這是在外交上承認邦聯的前奏。但實際上,英國除了承認邦聯的交戰國地位外,沒有選擇餘地。歐洲的一些外交使節對北部所爆發的忿怒表示驚訝。正如英國外交大臣約翰·羅素勳爵所說的那樣:“交戰國權利的問題不是一個原則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問題。”
與北部的恐懼和南部的希望相反,承認交戰國地位並不是走向外交承認的第一步。事實上,歐洲宣布中立從長遠看是對聯邦有利的,因為聲明裏包含著正式承認封鎖的意思。根據國際法,封鎖必須對中立國實行確實有效的法律約束。但“確實有效”不過是定義而已。它是否意味著每一個港口一定要用軍艦組成的一條密不透風的警戒線封鎖起來?作為前幾次歐洲戰爭中立國的美國,曾堅持這樣的理解,但作為世界上主要海上大國的英國一直認為,如果巡邏戰艦力求不讓船隻進出敵人港口,這種封鎖是合法的。這兩種不同的解釋曾使這兩個國家在1812年陷入戰爭。但是,現在處境不同了,美國是海上交戰的一方,而英國是最主要的中立國。聯邦採取了英國關於封鎖效果問題的傳統立場,而邦聯重申美國傳統立場。英國有理由宣布封鎖是非法的,如果英國這樣做的話,因為邦聯的使節提出了一長串曾偷越封鎖線的船隻的名單。英國政府不希望製造先例,以免在未來戰爭中使他們的海軍自食其果。1862年2月15日,外交大臣羅素勳爵宣布聯邦的封鎖是合法的,隻要戰艦在港口巡邏時“有足夠的力量以阻止越過港口或對進出港口船隻產生明顯危險。”聯邦的封鎖當然是符合明顯危險這一標準的。
在以前的戰爭中,英國海軍曾提出了“繼續航運”法規,以證明攫取中立港船隻上的貨物是合理的,如果有理由認為這些貨物最終是運往敵人港口的話。在半世紀前,美國反對這種法規,但是,現在聯邦海軍要比英國走得更遠。通常送往邦聯的軍用物資是從一個歐洲港口運進南部海岸較近的另一中立港;在那裏,再把這些物資裝到偷越封鎖線的船隻上。聯邦的戰艦在英國商船抵達拿騷、哈瓦那和其他換船港口以前就開始捕獲它們。在“斯普林波克”號(1863年)事件中,紐約處理戰利品軍事法庭曾堅持沒收開到中立港的英國商船“斯普林波克”號,理由是船貨最終是運給邦聯的。英國政府不管商人的憤怒抗議,除把這一先例記錄在案外,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1863年,聯邦海軍把繼續航行法規擴大到陸地運輸。這一年,為邦聯運貨最繁忙的中立港之一是馬塔莫羅斯,它是墨西哥的一個城市,在德克薩斯的格蘭德河口的對麵。1863年2月,海軍在加勒比海的聖托馬斯附近捕獲英國商船“彼得霍夫”號。“彼得霍夫”號是開往馬塔莫羅斯的,它裝運的是一些供給物品和其他軍用走私物品。一個戰利品軍事法庭堅持把這些物品沒收,因為有證據證實貨物將從陸路越過邊界運進邦聯。英國報界不止一次地叫嚷著對狂妄的新英格蘭人進行報復,但英國政府承認美國“繼續運輸”的法規,並把這些先例記錄在案,以備後用。半個世紀之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美國的這種做法得到了惡報,英國利用繼續運輸的法規反對美國經中立國荷蘭運送軍需品到德國。
即使沒有1861年棉花過剩的那種偶然情況,禁運也不可能引起英國的幹預。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不大可能屈從於經濟訛詐。棉花王的統治權威是一種幻想。英國在印度和埃及開闢了另外的棉花來源。雖然這種棉花的質量比南方棉花差,而且數量最初也很小,但到1864年,英國棉花進口已上升到將近美國內戰前平均進口量的四分之三。大部分棉花是從印度和埃及進口,但也有一些來自聯邦控製的南部港口,有些來自邦聯。到1863年南部也改變了它的禁運政策,試圖盡量通過嚴密封鎖線運出棉花以支付軍備進口所需的費用。
英國幹預的經濟動機在1862年末達到了高潮。當時棉花荒處於最嚴重關頭,數以千計的蘭開夏工人在受苦。但是,如果英國的這個經濟部門因美國戰爭而暫時蕭條,而其它部門就會興旺繁榮。即使在戰前,紡織廠在英國已逐漸失去其重要地位。聯邦和邦聯購買戰爭物資刺激了鋼鐵、造船和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這些部門的戰時繁榮吸收了許多失業的棉紡工人。對其他工人則增加窮困救濟使之度過難關,直到1863年棉紡廠恢復生產。最後才真相大白,是密西西比州需要英國,而不是英國需要密西西比州。
封鎖與外交關係
聯邦的封鎖成為戰爭第一年外交上的主要問題——不是由於其經濟影響,而是由於其法律與政治上的糾葛。林肯宣布封鎖,這是違背了他堅持這場戰爭隻不過是內部暴亂的觀點,因為封鎖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武器。1861年5月14日英國政府發布了中立聲明,從而把交戰一方的地位授予邦聯。其他歐洲國家跟著發表中立聲明。承認南部的交戰地位,就給南部在中立國簽約借債和購買補給品的權利和在公海執行交戰任務的權利。北部對此極為憤怒,而南部則喜不自勝,因為雙方都認為這是在外交上承認邦聯的前奏。但實際上,英國除了承認邦聯的交戰國地位外,沒有選擇餘地。歐洲的一些外交使節對北部所爆發的忿怒表示驚訝。正如英國外交大臣約翰·羅素勳爵所說的那樣:“交戰國權利的問題不是一個原則問題而是一個事實問題。”
與北部的恐懼和南部的希望相反,承認交戰國地位並不是走向外交承認的第一步。事實上,歐洲宣布中立從長遠看是對聯邦有利的,因為聲明裏包含著正式承認封鎖的意思。根據國際法,封鎖必須對中立國實行確實有效的法律約束。但“確實有效”不過是定義而已。它是否意味著每一個港口一定要用軍艦組成的一條密不透風的警戒線封鎖起來?作為前幾次歐洲戰爭中立國的美國,曾堅持這樣的理解,但作為世界上主要海上大國的英國一直認為,如果巡邏戰艦力求不讓船隻進出敵人港口,這種封鎖是合法的。這兩種不同的解釋曾使這兩個國家在1812年陷入戰爭。但是,現在處境不同了,美國是海上交戰的一方,而英國是最主要的中立國。聯邦採取了英國關於封鎖效果問題的傳統立場,而邦聯重申美國傳統立場。英國有理由宣布封鎖是非法的,如果英國這樣做的話,因為邦聯的使節提出了一長串曾偷越封鎖線的船隻的名單。英國政府不希望製造先例,以免在未來戰爭中使他們的海軍自食其果。1862年2月15日,外交大臣羅素勳爵宣布聯邦的封鎖是合法的,隻要戰艦在港口巡邏時“有足夠的力量以阻止越過港口或對進出港口船隻產生明顯危險。”聯邦的封鎖當然是符合明顯危險這一標準的。
在以前的戰爭中,英國海軍曾提出了“繼續航運”法規,以證明攫取中立港船隻上的貨物是合理的,如果有理由認為這些貨物最終是運往敵人港口的話。在半世紀前,美國反對這種法規,但是,現在聯邦海軍要比英國走得更遠。通常送往邦聯的軍用物資是從一個歐洲港口運進南部海岸較近的另一中立港;在那裏,再把這些物資裝到偷越封鎖線的船隻上。聯邦的戰艦在英國商船抵達拿騷、哈瓦那和其他換船港口以前就開始捕獲它們。在“斯普林波克”號(1863年)事件中,紐約處理戰利品軍事法庭曾堅持沒收開到中立港的英國商船“斯普林波克”號,理由是船貨最終是運給邦聯的。英國政府不管商人的憤怒抗議,除把這一先例記錄在案外,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1863年,聯邦海軍把繼續航行法規擴大到陸地運輸。這一年,為邦聯運貨最繁忙的中立港之一是馬塔莫羅斯,它是墨西哥的一個城市,在德克薩斯的格蘭德河口的對麵。1863年2月,海軍在加勒比海的聖托馬斯附近捕獲英國商船“彼得霍夫”號。“彼得霍夫”號是開往馬塔莫羅斯的,它裝運的是一些供給物品和其他軍用走私物品。一個戰利品軍事法庭堅持把這些物品沒收,因為有證據證實貨物將從陸路越過邊界運進邦聯。英國報界不止一次地叫嚷著對狂妄的新英格蘭人進行報復,但英國政府承認美國“繼續運輸”的法規,並把這些先例記錄在案,以備後用。半個世紀之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期,美國的這種做法得到了惡報,英國利用繼續運輸的法規反對美國經中立國荷蘭運送軍需品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