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老會 14% 10%


    唯一神教會 10% 1%


    公誼會 8% 1%


    聖公會 25% 2%


    其它新教派別 21% 51%


    其它方麵的資料也證實了上述二表中的數據。分析按1860年統計數字為基礎的財產占有情況表明,不管新英格蘭出生的人居住在哪裏,他們都要比來自美國其他地方的人更富有。對於19世紀傑出企業家和百萬富翁的調查說明,其中新英格蘭人所占的比例通常是新英格蘭人占全國人口比例的兩倍。有關科學家的兩份調查資料說明,來自新英格蘭地區的人所占的百分比是該地區人口與全國總人口百分比的兩倍半。1847年,一位訪問了美國的阿根廷人報導說,新英格蘭人“將其精神的、智慧的和手藝的才能攜帶到了合眾國的各個地方,這些才能使他們每個人都成了一個活動的作坊。……美國初期的大企業,鐵路,銀行及大公司都是他們創辦和發展起來的。”


    現代化與改革


    北部新教的現代化精神還引起了南北戰爭前一些重要改革運動,如節酒、興辦教育和反奴隸製運動 [ 註:反奴隸製運動將在第三章敘述。 ] 等。這些運動來源於19世紀頭30年新教復興運動延續下來的“第二次大覺醒”運動。許多福音派新教徒,尤其是有北部背景的教徒,在傳教團熱情的鼓舞下,決心不僅要改造有罪之人,還要使社會純潔,清除酗酒、賣淫、愚昧,特別是蓄奴製度。福音派教徒希望首先通過人的改造來改造社會,也就是向人們灌輸新教的道德觀念——即勤奮、虔敬、自覺、節儉和通過自我約束達到自我進步。


    節製飲酒運動


    節製飲酒運動體現了上述改革主張的全部內容。19世紀初,美國人的烈性酒飲用量大得驚人:相當於現今人均用量的三倍。任何社交場麵,若無狂飲,則不足以盡興。酒很便宜,而且多數地方不徵稅。它還是人們吸入熱量的重要來源之一。許多人每天喝一及耳(四盎司)威士忌或朗姆酒,約翰·亞當斯在早餐前必定要喝一品脫烈性(含20%酒精)蘋果酒。到美國訪問的歐洲人對美國人“每隔半小時至數小時便喝些酒的習慣”都表示驚訝。


    節酒運動就是針對這種酗酒現象而興起的。它開始時是一種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動,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國性的聲討運動。在其鼎盛時期,即1836年,美國節酒協會(一種地方和地區間的聯合會)號稱有150萬會員。但不久之後,該協會就在節酒或禁酒的問題上分裂了。最初,節酒運動是主張節製飲酒,但到了1830年代,其激進派極力主張禁止一切含酒精的飲料。由於要求參加該組織的人完全戒酒,到1840年,其成員大為減少。


    直到此時,節酒運動仍屬於中產階級新教教徒的運動,它試圖通過說教,將其自製與自我約束的價值觀灌輸給整個社會。在這一點上,節酒運動有利於現代化進程。在工業化社會形成之前,勞動製度是按計件而不是按計時決定的。例如某些工匠在集中精力幹完一件工作後就停工數日——很可能是將其時間和錢化在飲酒上。這種不規則的勞動製度不適用於有規律的工廠節奏,因為機器作業要求工人守時、可靠和自製。勞動製度逐漸由計時代替了計件。鍾錶的大量生產推動了這一轉變,而且鍾錶本身就是美國式生產方法的一項成就。英國和美國的節酒運動都與工業革命同時發生,這決不是偶然的歷史巧合。許多僱主為了培養工人的紀律性和堅定性,都支持節酒運動,有的還明令禁止其僱工在工作時或下班後飲酒。


    許多工人,尤其是愛爾蘭和德意誌的移民工人曾反對和抵製節酒運動。但到1840年,一些有經驗的新教工作者曾向他們灌輸節酒觀念,並且建立了“華盛頓節酒協會” [ 註:該組織以喬治·華盛頓的名字命名是為了表達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支持共和體製的主張。 ] 。到1847年,其成員已發展到60萬之眾,他們都自豪地宣稱自己克服了酗酒。節酒運動在1840年因用強迫命令代替勸說而衰落了,此時“華盛頓節酒協會”又使它恢復了活力。1846年,緬因州第一個通過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後十年有15個州通過同樣的立法。


    但是這一法令並沒有能認真執行,許多州的法院最終把它撤銷或加以控製。節酒運動取得的輝煌成績,都是道德啟發和自覺戒酒的結果。從1830年到1850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倍。而在同一時期,咖啡和茶葉的人均消費量則增加了近一倍。這些思想變化是同人們的勞動道德觀,如自製、遵守時間和忠實可靠相聯繫的,其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改革


    南北戰爭前的另一個重大改革是公共教育事業。經濟學家認為,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的手段,是發展經濟和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教育投資會暫時把青年人從勞力中抽出來,但從長遠來看,則提高了他們的適應能力、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1853年,某企業家寫道:“聰明的勞動者為其所在企業創造的資本比無知識的勞動者要多得多。”如前麵提到的那樣,英國工業家認為美國工人的適應能力和美國工業技術的高效率是由於美國的教育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像現代化的其它方麵一樣,教育的發展也與新教教義有很大關係。清教徒十分注重提高閱讀《聖經》和理解教義的能力,這使新英格蘭社會成為17世紀世界上文化程度最高的。18世紀,信仰長老教會的蘇格蘭和路德教派的瑞典的教育也趕上了新英格蘭,同樣是因宗教在起作用。在19世紀的美國,教育水平的提高主要歸功於新教各派。新教的影響甚至浸透到公立學校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並收藏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