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 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多美國人把機械化看作是促進道德和實現民主平等的手段。一位篤信宗教的人說,鐵路的出現是上帝為了“加快人類活動,將能量和活力輸送到以前荒僻的地區,增設城鎮和村落,並使教堂和學校星羅棋布”。1851年,一位作家在《科學的美國人》一書肯定地說;“每一種新的和有使用價值的機器,不管是新發明的還是改良的,將給所有的階級,不管其窮富,都普遍帶來實惠。”輝格黨的政治領袖威廉·西沃德相信,“平民政府將沿著蒸汽機和電報機發展的腳印前進。”一位早期經濟學家聲稱,因技術的進步而導致的產品產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標誌著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互平等的趨勢。”
南北戰爭前的美國正經歷著今天的社會學家們所稱的“現代化”過程:對社會間接資本進行大規模投資,使地方性的自給自足經濟變為全國性的一體化市場經濟;進行技術革新和使勞動密集型生產變為資本密集型生產,從而提高人均產值;工業部門以比其它經濟部門都快的速度發展;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民有可能供養更多的城市人口,從而加速了城市化;教育、文化和大眾廣播通訊的發展;重變革、輕傳統的價值觀的確立;歷來適應農村村落情況並以世襲決定人的社會地位的親族關係體製發生了演變,成為流動的、整體化的、不講私情的、由才能決定社會地位的多元化社會。在19世紀中葉的數十年間,美國(不包括南部)在上述大多數方麵是世界上現代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現代化的思想意識
美國現代化的根源是與新教倫理道德相聯繫的價值觀。差不多一個世紀前,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他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裏就注意到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韋伯感到奇怪,為什麽最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信仰新教的,特別是信仰加爾文教?他從加爾文教的教義裏得到了解釋:教旨認為上帝是有選擇地拯救靈魂的;相信世間的成功是上帝恩寵的標誌;相信上帝的“感召”的人們在感召下從事各種職業,不管其職業高尚或卑賤,在上帝的麵前都一律平等,因而勤奮工作是一種神聖的職責;反對浪費,認為財富應該用來為上帝爭光,上帝將通過其僕人施恩於人類,人類不應該揮金如土,驕奢淫逸。把這些信念綜合起來就形成了韋伯所稱的“現世的禁欲主義”的價值觀,也就是刻苦工作、勤儉節約、自尊自重、忠實可靠、自我約束、自力更生和為實現長遠的目標而不惜放棄眼前的利益。這一價值觀最適宜於資本主義的現代化。 [ 註:韋伯的觀點盡管頗有說服力,但未被普遍接受。批評者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完全歸因於宗教,並指出,有些非新教社會,如日本,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發展和經歷了現代化過程。 ]
在更為世俗化的時代裏,這種價值觀已變成了職業道德。但在19世紀,它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由於英國和美國的清教教會(包括17和18世紀的清教支派公誼會和唯一神教會)大力提倡這種價值觀念,所以有時它也被稱為清教道德觀。在清教的教義、訓條和教規裏包含了《聖經》上的語錄和格言,強調工作是上帝的光榮,懶惰是惡魔的工具。例如:“克盡職守乃是上帝的召喚”(《以弗所書》第四章第一節);“不勞作者亦不得食”(《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章第十節);“不義之財會減少,勞動所得之財會增多”(《箴言》第十三章第十一節);“勤勞者將為人上人;懶惰者將為人下人”(《箴言》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節);“魔鬼專找懶漢去為非作歹”(艾薩克·瓦茨)。
這些格言也被收進了教科書和大量發行的“成功之道”一類的書籍。後一類書的宗旨是宣傳隻要刻苦工作,做出成績,自我節製和勤儉節約,就能取得成功。其中很多作者是教士,他們對讀者的教誨可以用新英格蘭的一位教長的話來表達:“宗教教導你,勤奮是你對上帝應盡的神聖義務。上帝的要求是:‘事職須孜孜不倦!’”美國的教科書,尤其是廣為採用的諾亞·韋伯斯特編寫的“綴字課本”和長老會教士威廉·霍爾姆斯·麥古弗編寫的“讀本”,都反覆講述同樣的訓條:“保持勤奮將使你達到任何目標。”
清教的工作道德觀念一般在新英格蘭人中間最為強烈,在公理會教友、唯一神教徒、長老會教徒和公誼會教徒中間則尤其強烈。所以新英格蘭成為美國現代化中的先鋒地區,並且在企業家和發明家中具有加爾文教背景的新英格蘭人所占比率超乎異常,並不是偶然的。
表1.1 十九世紀美國企業總經理與發明家的出身背景
地區 於1825年前後出生的企業總經理 1790年-1860年創造了重大的技術革新的人的出生及(或)居住地點 1825年美國人口的分布
本人出生地(數目:247) 父親出生地(數目:175)
新英格蘭 51% 65% 42% 16%
北部其它地區 34% 22% 51% 38%
南部 3% 2% 7% 46%
國外或未知地點 12% 11% -- --
表1.2 十九世紀企業總經理的宗教信仰
教派 企業總經理(數目:144) 約占1840年前後美國總人口數比率
公理會 22% 54% 5% 17%
南北戰爭前的美國正經歷著今天的社會學家們所稱的“現代化”過程:對社會間接資本進行大規模投資,使地方性的自給自足經濟變為全國性的一體化市場經濟;進行技術革新和使勞動密集型生產變為資本密集型生產,從而提高人均產值;工業部門以比其它經濟部門都快的速度發展;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民有可能供養更多的城市人口,從而加速了城市化;教育、文化和大眾廣播通訊的發展;重變革、輕傳統的價值觀的確立;歷來適應農村村落情況並以世襲決定人的社會地位的親族關係體製發生了演變,成為流動的、整體化的、不講私情的、由才能決定社會地位的多元化社會。在19世紀中葉的數十年間,美國(不包括南部)在上述大多數方麵是世界上現代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現代化的思想意識
美國現代化的根源是與新教倫理道德相聯繫的價值觀。差不多一個世紀前,德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他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裏就注意到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韋伯感到奇怪,為什麽最先進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信仰新教的,特別是信仰加爾文教?他從加爾文教的教義裏得到了解釋:教旨認為上帝是有選擇地拯救靈魂的;相信世間的成功是上帝恩寵的標誌;相信上帝的“感召”的人們在感召下從事各種職業,不管其職業高尚或卑賤,在上帝的麵前都一律平等,因而勤奮工作是一種神聖的職責;反對浪費,認為財富應該用來為上帝爭光,上帝將通過其僕人施恩於人類,人類不應該揮金如土,驕奢淫逸。把這些信念綜合起來就形成了韋伯所稱的“現世的禁欲主義”的價值觀,也就是刻苦工作、勤儉節約、自尊自重、忠實可靠、自我約束、自力更生和為實現長遠的目標而不惜放棄眼前的利益。這一價值觀最適宜於資本主義的現代化。 [ 註:韋伯的觀點盡管頗有說服力,但未被普遍接受。批評者認為經濟的發展不能完全歸因於宗教,並指出,有些非新教社會,如日本,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發展和經歷了現代化過程。 ]
在更為世俗化的時代裏,這種價值觀已變成了職業道德。但在19世紀,它仍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由於英國和美國的清教教會(包括17和18世紀的清教支派公誼會和唯一神教會)大力提倡這種價值觀念,所以有時它也被稱為清教道德觀。在清教的教義、訓條和教規裏包含了《聖經》上的語錄和格言,強調工作是上帝的光榮,懶惰是惡魔的工具。例如:“克盡職守乃是上帝的召喚”(《以弗所書》第四章第一節);“不勞作者亦不得食”(《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三章第十節);“不義之財會減少,勞動所得之財會增多”(《箴言》第十三章第十一節);“勤勞者將為人上人;懶惰者將為人下人”(《箴言》第十三章第二十四節);“魔鬼專找懶漢去為非作歹”(艾薩克·瓦茨)。
這些格言也被收進了教科書和大量發行的“成功之道”一類的書籍。後一類書的宗旨是宣傳隻要刻苦工作,做出成績,自我節製和勤儉節約,就能取得成功。其中很多作者是教士,他們對讀者的教誨可以用新英格蘭的一位教長的話來表達:“宗教教導你,勤奮是你對上帝應盡的神聖義務。上帝的要求是:‘事職須孜孜不倦!’”美國的教科書,尤其是廣為採用的諾亞·韋伯斯特編寫的“綴字課本”和長老會教士威廉·霍爾姆斯·麥古弗編寫的“讀本”,都反覆講述同樣的訓條:“保持勤奮將使你達到任何目標。”
清教的工作道德觀念一般在新英格蘭人中間最為強烈,在公理會教友、唯一神教徒、長老會教徒和公誼會教徒中間則尤其強烈。所以新英格蘭成為美國現代化中的先鋒地區,並且在企業家和發明家中具有加爾文教背景的新英格蘭人所占比率超乎異常,並不是偶然的。
表1.1 十九世紀美國企業總經理與發明家的出身背景
地區 於1825年前後出生的企業總經理 1790年-1860年創造了重大的技術革新的人的出生及(或)居住地點 1825年美國人口的分布
本人出生地(數目:247) 父親出生地(數目:175)
新英格蘭 51% 65% 42% 16%
北部其它地區 34% 22% 51% 38%
南部 3% 2% 7% 46%
國外或未知地點 12% 11% -- --
表1.2 十九世紀企業總經理的宗教信仰
教派 企業總經理(數目:144) 約占1840年前後美國總人口數比率
公理會 22% 54% 5%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