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讀好《四書》,才能作好八股文;作好八股文,才能考試得中;考試得中,才能改變社會地位,才能參加更高級的考試,才能作官。這樣就所有讀書人,都讀《四書》,都讀“五經”,國家鼓勵這樣做,社會上以此為榮,而且一延續就是幾百年。用現在的革命話說:即儒家思想、孔、孟言論不但武裝了每個進士、舉人,而且武裝了每個讀書人,武裝了整個社會。而且更符合社會自然規律,更符合人們生活實際,感情實際。所以它的確在五百年中發揮過作用,形成了深遠的政治影響。反之,如果五百年中,不把《四書》抬到這樣高度,作為法定考試命題範圍,人們就不會這樣去讀它,社會上就不會這樣熟悉它,其影響自然相對要小多了。其所以如此的兩個原因,就聯繫著這三個方麵:即國家法定以《四書》命題;《四書》中孔、孟言論的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社會群眾由於科舉考試大利所在的強烈吸引,都去讀《四書》,造成其極大普遍性。


    第二種作用是在文化教育方麵。先說文化方麵。中國文肇自遠古先民,成熟燦爛於周朝春秋時代,思想活躍,文化發達,一批偉大的典籍,從無到有,勃然出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栽下了足以生長千秋萬代的文化大樹,枝繁葉茂,一直生長到現在,仍有強健活潑的生命力。而掌握這份文化遺產,使之不斷延續下去,發揚光大,在中國傳統作法上,有一根本性的原則,即從根本基礎上掌握起,有所謂“書不讀秦漢以下”的說法,即在各個歷史時期,不管那代,都讀中國文化史上從無到有的那批原始典籍,即“五經”《論語》、《孟子》等書。漢代的人不讀司馬遷的《史記》、司馬相如的賦,也必先讀《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等,唐代的人同樣如此,也不讀韓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詩,也是先讀先秦經典,孔孟的書籍。所謂“孔子聖之時者也”,這樣就使得先秦典籍、孔、孟言論,同各個歷史時期中活躍著的人,密切地聯繫在一起,其言論思想、觀點、見解,都活躍在各個歷史時期活人的思想活動中,這樣縮短了古今的距離,使相隔一兩千年的文化,形成一個整體,是一株枝繁葉茂,越長越蔥鬱的喬木。尤其明、清五百年中,製義取士,又以朱熹所編《四書集注》為惟一製義八股出題範圍,這樣使孔子、孟子真是家喻戶曉,似乎永遠生活在這些人中間。這對文化普及、延續起到重要作用。


    再有中國歷史悠久,各代典籍眾多,四庫所收,各種書籍,成千上萬,汗牛充棟,如不從根本經典著作入手,又如何能學會讀書,選擇書種,繼承文化。以“五經”、《四書》作為根本,讀熟之後,讀《文選》、讀《史》、《漢》、讀李杜、讀蘇辛,以及老、莊、騷、賦,文字、訓詁,無往而不利。如果相反,則就無法完整係統地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試看清代大學者,不管史學家、漢學家、金石家、訓詁家、音韻家、詩人、詞人等等,都是《四書》五經先秦經典、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上發展而成的。因而可見長期的“傳經”教育,以《四書》、“五經”為根本基礎的文化傳授,對中國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起過絕對保證作用的。說到這裏,就聯繫到教育作用了。


    古今中外,各個歷史時代,其統治集團,不管是皇帝也好,總統也好,主席也好,都得要用受過教育、有能力、有學識的人,越是文明發達的時代、國家,需要的越多。雖然“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話,曾經被批判的狗血噴頭,但遺憾的是改變不了客觀的事實。惟其如此,所以中國從孔子開始,以及後來各代,都極為重視教育,都重視人材培養。清代繼承明代製度,仍以八股文進行科舉考試。也可以說是延續了明代的八股文教育。簡單地說,三點內容:識字教育、讀音、辨意、書寫。讀書教育、熟讀《四書》、“五經”。作文教育、讀八股文,學寫八股文。一般完成這一教育全過程的時間,大約是十年,所謂“用上十年好功夫,進個秀才不費難”(舊時啟蒙識字讀本《七言雜字》中的話)。當然這個期限,是相對的,聰明的,或者還可以縮短,愚笨的自然要相應地延長。


    這三點識字教育易於理解,可以不說。讀書教育,前已說過,亦可從略。隻有八股文的作文教育的作用,不妨在此再探討一下。值得一說的,就是它的嚴格訓練思維的作用。從古至今以及未來,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天才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孔子不諱言這點,用這句話明確地表了態。因而教育的內涵,雖然說有教無類,但就現在常說的德、智、體三育,或再加美育的幾個方麵來說,也不是平均的,接受者也不是一樣的。各個時代都不乏心地淳樸,智慧超群之士,因而在任何時代、任何教育形式下,都會湧現出一些尖子人物。就是在思維智慧上,體育智技能上,甚至記憶上、發音上、聽覺上、視覺上都超越常人的地方。即先天上的特別聰明人物。如照孔子說的“上智與下愚不移”的論點存在的話,那麽教育所能發揮作用的,即“中智、下智、上愚、中愚”這四種人。八股文教育大約就包括了這四種不同智慧的人了。


    八股文教育的重點,大約是放在德育與智育二點上。德育是讀聖人的書,受孔孟學說的影響,這在前麵政治思想影響方麵已說過,不再多贅。隻說智育這方麵,也可分為兩個方麵來分析:一是文化知識傳授繼承,識字、讀書,讀《四書》“五經”,讀唐詩、讀史漢唐宋古文等等,以繼承中國全部傳統文化,一年一年,一代一代。這是知識教育,益於理解。二是思維的訓練,這就是八股文教育更重要的方麵。今天對之必須有此理解。不然,就解釋不通,這樣機械繁難的形式,一部《四書》的狹窄限製,演繹朱熹註解、模擬聖人語氣的空泛內容,既非充實學問的知識,又非直接用於國家公事的文體律例,也非抒發感情,開擴胸襟的詩賦,隻是科舉考試的工具,這該如何理解呢?而且經過幾層考試出來的人,大多數都有工作能力,有不少甚至能力很強,管理地方的事,管理國家的事,一批一批的人,一代一代的人,明、清兩代的政治、經濟都是幾十年、幾百年的穩定。這八股文教育,起到的是什麽作用呢?這不成為一個奇怪的歷史之謎嗎?回答很簡單,就是起到嚴格的訓練思維能力的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