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說尊題、熟練、內容安排、表現手法、敘、議根本等等八股文寫作方法,實際都是很原則、很膚淺的一些皮毛。照前人細緻地講起來,什麽“理、法、辭、氣”什麽“鍊字”、“鍊句”,什麽“局勢”、“柱法”、“句調”,什麽“不散神”、“不破氣”……凡此種種,那就更無窮無盡了。製義源遠流長,八股文作法早在元代就有人講究了。劉熙載《藝概》引元倪士毅所作《作義要訣》道:第一要識得道理透徹,第二要識得經文本旨分曉,第三要識得古今治亂安危之大體。這三點其實已說到八股文作法的本質上。本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而劉熙載在引文後卻又加一派“大道理”的按語道:


    “餘謂第一、第三俱要包於第二之中,聖人瞻言百裏,識經旨則一切攝入矣。”


    這就是把“聖人”神化了。既否定了第一點“識得道理透徹”,即思維嚴格訓練、思路清楚這一內在因素第一位的重要性,又排斥了第三點歷史知識、史識史斷等淵博知識的重要性,而認為“識經旨”一通百通,便失去其論述的客觀性,而是故作高調、大打官腔。忽然想到;現在人發表意見時,亦常常作此論調,所說內容雖不同,而調門卻是一致的。不禁啞然失笑。這不但不符合別人的客觀實際,也不符合他自己的客觀實際,他的《藝概》一書,前麵《文概》、《詩概》、《賦概》、《詞曲概》、《書概》等數種,無不道理通達,見解扼要,真可說是藝海寶筏,足以啟迪藝事疑航,順登彼岸。沒有通達思路,淵博學識又如何能寫得出,豈止是“識經旨”一點便可全能的呢?


    總之,一切談詩文作法的書或文章,談來談去,也隻能談一些極原則的東西,隻靠談方法,縱然談的再細緻,再具體,也學不好所談的詩或文。也寫不出所談的好作品,因為寫作的竅門,主要還在於讀書和實踐,主要還在於讀和寫。如具體到“八股文”,從前人講八股的書及所見八股文來談,其學會寫和寫好的過程,大概不外四個字:即“熟”、“練”、“開”、“會”四點。“熟”是書熟、筆熟,“練”是練思維、練技巧。“開”是開展讀書領域、經史子集四部的書都要讀。“會”則是心領神會,思維方法的進一步提高,一通百通,進一步通達。初學作八股、考秀才,一般小題,要求不太高,隻限於一部《四書》出題,“五經”,讀熟即可。等到鄉試、會試要求更高,則不僅限於經書,就要讀史、讀集部古文,以及諸子百家。劉熙載《藝概》最後引王安石《答曾子固書》中句:“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說明要“知經”,就不能隻讀經,而要讀史、讀子,博覽群書才可。再有思維鍛鍊的心領神會,不斷提高,是八股文的思維規跡的關鍵。清初王士稹《池北偶談》中汪鈍翁(名琬)的話說作不好詩主要是不會作“八股文”的關係,認為“時文雖無關於詩古文,然不解八股則理路終不分明。”這“理路分明’’四字是八股文訓練思路,鍛鍊思維的關鍵。汪琬的見解,可以說是說在要害上,是知其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話。如說八股文作法,這是一切的前提了。


    第十二章:清代八股特徵


    本書書名《清代八股文》,而清代八股文是繼承明代而來的。清初進關在北京建立政權不久,即開科取士,一切都依照明代舊製。這時雖然政權是清代的,八股文基本上還是明代的。經歷順治、康熙初年之後,清代八股文從法定體製上,到各種形式及作者文風上,逐漸形成了清代自己的八股文,與明代八股文比較,自有其獨特的地方,但從文風上比較,在今天說來,比較難以理解,隻能從表麵上說些特徵。


    一是由順治二年開始,即規定了八股文的字數,定為每篇不得過五百五十字。這當然是為了考試需要,因當時考試,不同於現在高考時間,語文隻二小時。那時考秀才天不亮進場,天黑才出來。舉人、進士考試三場,每場頭天進場,第二天才出來。時間較長,不限字數,才氣大的隻要有時間寫成洋洋數千字長文,那試官閱卷,就無法看了。所以要限製字數,最少下限,最多上限,均有規定。康熙二十年,因考慮五百五十字,似乎過少,作者詞意未盡,就草草結束,影響文章內容,因增至六百五十字。幹隆四十三年,又明確規定鄉試、會試四書文字數為七百。即:百字為完篇,文章在三百字以上,七百字以下,給參試者以較大字數上的自由,這樣寫起來較為方便。《製義叢話》中總結說:“長短得中,至今遵守,間不可易之定式也。”這一字數限製,大概到廢八股文時,也還執行著。至於前選袁昶文,篇幅過長,那是特殊例子,或因係擬作,自持才大,不受科場限製,隨意寫長,也未可知。


    二是明代製義有大結,即在文章結束後,作者又作總結性的發揮,詞句較多,可抒發作者見解。清代八股沒有“大結”。梁章钜《製義叢話》引其祖父《書香堂筆記》並加按語補充道:


    “前明製義,每篇之後,多有大結。本朝陸清獻亦嚐論大結之不可無,漢唐以下之事,皆可借題立論,隨題可以綴入。明之中葉,每以此為關節,後因文日加長,此調漸廢,至我朝康熙六十年,始懸之禁令。幹隆十二年,編修楊述曾,忽有復用大結之請。大學士張廷玉等奏駁:以為若用大結,未見有益,而弊竇愈起,斷不可行。其議遂寢,至今遵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