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題目,劉熙載在《藝概》中還提出“認題”、“肖題”,所謂善認題,題外無文,善肖題,文外無題。文章的要點,在於“識”和“力”,“識”表現在認題之真,“力”見於肖題之盡。用現在的話說認題,就是要透徹地理解題目,把題目真正的內涵要求,充分發揮圓滿。肖題就是文章符合題目要求,不要說到題外的話。又說到題的筋、節,題眼等等,即要抓住題中各層意思的層次、環節、題眼是抓住實字、或虛字、或無字處。後麵論述“題”字的要點還很多,不再一一例舉,總之一句話:八股文的作法,首先是針對題目作文,一切的思維變化,都集中在題目所限製的思維變化內。要敏銳、要準切、要一下子擊中要害。以靶作比喻;限製在靶心中,隻一個靶心,又要有眼把它看成一個麵,一分為二為四……沿展到各環。而先射中靶心。給一個全靶,又要有本事一下射中靶心。但思維限製總是在靶上,準頭準是在靶心。這就是不管小題、怪題、大題、長題,思維在其限製中,都能敏銳地擊中要害,抓住中心。這自然要顯示長期的功力、敏捷的才力和深厚的學力。因為好的八股文作者,在想出破題之先,就必須先有用各種手法表現全文的功力,或是極小的內涵,一分為二,或是極繁複的內涵,歸納為一,然後據之以發揮全文。自然其大範圍又限製在一部《四書》內。再舉一個《清稗類鈔》的例子:
“湖北某童生年七十,初次觀場,自言功夫純熟。方應試,學使因取《四子書》各首句並作一題:《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老童應聲曰:‘道本乎天,修而廷獻也。’學使嘆服。”
這就顯示了高度的概括力,敏銳的總結力。雖然是一個連秀才也沒有考中的老童生,但其作八股文的功力,限製思維反應的敏銳程度,似乎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學使才嘆服。
能夠把空洞無物、不可理解的“圈圈”從不同角度破析之,又能夠把四種書的第一句,這樣不連貫的語句而又包涵幾乎全部孔、孟思想言論的書概括為一句話,這種能力的獲得,這種方法的掌握,原因是什麽、關鍵何在?主要可以集中在一個字上,即“熟”字。明代嘉靖時狀元唐順之,是著名中國古代數學家,又是八股文專家,精於製義,曾自為詩雲:“文人妙來無過熟,書從疑處更須參。”這是經驗之談。唐順之明末視師浙江是抗倭名臣,名著有《勾股測望論》、《勾股容方圓論》、“弧矢”、“分法”、“六分”等論,即數學中的三角學、幾何學。又有《荊川集》。以八股名家卻致力於數學,現在人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的。其實仔細研討之,會發現在思維軌跡有相通處,即同是理性的思維,用的分析、推理、歸納、演繹、因果論證的邏輯思維。雖然叫“文”,但它首先不同於“形象思維”的文學作品,自然它也可以加入形象思維、感情色彩的成份,但在此先不討論。先來說說“熟”。所謂“熟”,有兩個方麵,一是對書籍的熟,一是寫作方法的熟。所謂熟能生巧,妙文是由熟練的技巧產生的。而思路卻是由讀書的疑問產生的,所以歸根結蒂,還是在多讀、多思考、多練習上。自然這裏麵每個人的不同智慧、性格、毅力還起著很大作用。幾百年中不知有多少人為此付出智慧與苦功,清梁章钜《製藝叢話》卷五記明代正德時唐皋字心庵故事雲:
“按唐皋,歙縣人,家甚貧,襟懷灑脫,才思敏捷,文不加點,若中有所改動,則別構一篇,少負才,自以為必售,及屢困場屋,時人嘲之曰:‘徽州有個唐皋哥,一氣鄉闈走十科,解元收拾荷包裏,其奈京城剪綹多。’皋聞之,誌益壯,自署其壁曰:‘愈讀愈不中,唐皋其如命何;愈不中愈讀,命其如唐皋何?’後四十六歲,中正德九年甲戌狀元……‘愈讀愈不中’四語,吾鄉無不熟在人口。”
這種頑強的精神先不說,而這種正反對照的思路,正是精於八股作法的思維方式,正如將“屢戰屢敗”說成“屢敗屢戰”一樣。也是受過八股訓練人的思維軌跡。
八股文作法在抓住題目中心之後,就是按八股程式,起、承、轉、合的全文布局。劉熙載《藝概》中《經義概》說:“昔人論布局,有原、反、正、推四法;原以引題端、反以作題勢、正以還題位、推以闡題蘊。”
又說:
“空中起步、實地立腳、絕處逢生,局法具此三者,文便不可勝用……”
“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合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兼顧起合也。”
這些話說得都十分簡明扼要,不隻是八股文如此,任何推理思維的全過程都應如此,這不隻適用於八股文的作法,其實任何圓滿的論證文字都應如此。處理社會客觀事務的任何設想構思,不也應該設想到開頭如何、結尾如何,中間種種變化如何如何等等嗎?當然具體事務是具體事務。抽象思維、推理思維的八股文,其本身是空的。但不論什麽題目,卻又是實際的存在,據之抓住中心要點,展開思維,還是實際的。先提“原、反、正、推”四字,用現在話說:“原”就是先說出題目的原始話頭,“反”就是再立起原始話頭的對立麵,以建立論證的形勢,正麵闡述題意的本位,進而推論題目的全部內涵,充分發揮。如果說“起、承、轉、合”四點是文章表麵的,那這“原、反、正、推”四法,就是表現文章內涵的四項原則。至於所說“空中起步、實地立腳、絕處逢生”三點,則是表現內容的三種技巧,視題而定,視行文時思維過程的興會而定。也啟發了作文人的思維技巧。所謂“空中起步”,就可以領會為一下說到本質,在詩文名篇中這種章法很多,八股雖然形式上不同於一般詩文,但其思維表現內容時的技巧是有相通之處的。“實地立腳”這條便可理解為多從實際處著想,要盡量在論證時把抽象的理論、語言,落在實處。也就是言之有物,不可空走。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實在話,而不是人雲亦雲的空話。至於所謂“絕處逢生”,就是在思維枯滯,沒有話可說時,忽然有所領悟,或者忽發奇想,有了神來之筆。在行文方法上,能掌握了這三種技巧,那在文章布局上,不管什麽題目,就都有話可說了。
“湖北某童生年七十,初次觀場,自言功夫純熟。方應試,學使因取《四子書》各首句並作一題:《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老童應聲曰:‘道本乎天,修而廷獻也。’學使嘆服。”
這就顯示了高度的概括力,敏銳的總結力。雖然是一個連秀才也沒有考中的老童生,但其作八股文的功力,限製思維反應的敏銳程度,似乎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所以學使才嘆服。
能夠把空洞無物、不可理解的“圈圈”從不同角度破析之,又能夠把四種書的第一句,這樣不連貫的語句而又包涵幾乎全部孔、孟思想言論的書概括為一句話,這種能力的獲得,這種方法的掌握,原因是什麽、關鍵何在?主要可以集中在一個字上,即“熟”字。明代嘉靖時狀元唐順之,是著名中國古代數學家,又是八股文專家,精於製義,曾自為詩雲:“文人妙來無過熟,書從疑處更須參。”這是經驗之談。唐順之明末視師浙江是抗倭名臣,名著有《勾股測望論》、《勾股容方圓論》、“弧矢”、“分法”、“六分”等論,即數學中的三角學、幾何學。又有《荊川集》。以八股名家卻致力於數學,現在人看來似乎是難以理解的。其實仔細研討之,會發現在思維軌跡有相通處,即同是理性的思維,用的分析、推理、歸納、演繹、因果論證的邏輯思維。雖然叫“文”,但它首先不同於“形象思維”的文學作品,自然它也可以加入形象思維、感情色彩的成份,但在此先不討論。先來說說“熟”。所謂“熟”,有兩個方麵,一是對書籍的熟,一是寫作方法的熟。所謂熟能生巧,妙文是由熟練的技巧產生的。而思路卻是由讀書的疑問產生的,所以歸根結蒂,還是在多讀、多思考、多練習上。自然這裏麵每個人的不同智慧、性格、毅力還起著很大作用。幾百年中不知有多少人為此付出智慧與苦功,清梁章钜《製藝叢話》卷五記明代正德時唐皋字心庵故事雲:
“按唐皋,歙縣人,家甚貧,襟懷灑脫,才思敏捷,文不加點,若中有所改動,則別構一篇,少負才,自以為必售,及屢困場屋,時人嘲之曰:‘徽州有個唐皋哥,一氣鄉闈走十科,解元收拾荷包裏,其奈京城剪綹多。’皋聞之,誌益壯,自署其壁曰:‘愈讀愈不中,唐皋其如命何;愈不中愈讀,命其如唐皋何?’後四十六歲,中正德九年甲戌狀元……‘愈讀愈不中’四語,吾鄉無不熟在人口。”
這種頑強的精神先不說,而這種正反對照的思路,正是精於八股作法的思維方式,正如將“屢戰屢敗”說成“屢敗屢戰”一樣。也是受過八股訓練人的思維軌跡。
八股文作法在抓住題目中心之後,就是按八股程式,起、承、轉、合的全文布局。劉熙載《藝概》中《經義概》說:“昔人論布局,有原、反、正、推四法;原以引題端、反以作題勢、正以還題位、推以闡題蘊。”
又說:
“空中起步、實地立腳、絕處逢生,局法具此三者,文便不可勝用……”
“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合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兼顧起合也。”
這些話說得都十分簡明扼要,不隻是八股文如此,任何推理思維的全過程都應如此,這不隻適用於八股文的作法,其實任何圓滿的論證文字都應如此。處理社會客觀事務的任何設想構思,不也應該設想到開頭如何、結尾如何,中間種種變化如何如何等等嗎?當然具體事務是具體事務。抽象思維、推理思維的八股文,其本身是空的。但不論什麽題目,卻又是實際的存在,據之抓住中心要點,展開思維,還是實際的。先提“原、反、正、推”四字,用現在話說:“原”就是先說出題目的原始話頭,“反”就是再立起原始話頭的對立麵,以建立論證的形勢,正麵闡述題意的本位,進而推論題目的全部內涵,充分發揮。如果說“起、承、轉、合”四點是文章表麵的,那這“原、反、正、推”四法,就是表現文章內涵的四項原則。至於所說“空中起步、實地立腳、絕處逢生”三點,則是表現內容的三種技巧,視題而定,視行文時思維過程的興會而定。也啟發了作文人的思維技巧。所謂“空中起步”,就可以領會為一下說到本質,在詩文名篇中這種章法很多,八股雖然形式上不同於一般詩文,但其思維表現內容時的技巧是有相通之處的。“實地立腳”這條便可理解為多從實際處著想,要盡量在論證時把抽象的理論、語言,落在實處。也就是言之有物,不可空走。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必須要有自己的實在話,而不是人雲亦雲的空話。至於所謂“絕處逢生”,就是在思維枯滯,沒有話可說時,忽然有所領悟,或者忽發奇想,有了神來之筆。在行文方法上,能掌握了這三種技巧,那在文章布局上,不管什麽題目,就都有話可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