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熟中讀書教育,首重識字和背誦,教師教讀句逗,首重字形、讀音,區分四聲。如教讀“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句時,必在第二個風字、雨字右上角畫個圈,作為標識,教讀作去聲,即“春風風(讀如奮)人”、“夏雨雨(讀如育)人”,這樣使學生在讀書時,通過拉長聲音的大聲誦讀,自然而清晰地區分四聲,記牢讀音,這也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因為把《四書》、“五經”讀熟,背誦如流,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一。識字辨清四聲,能熟練地區分詞性,學會對對子,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之二。二者缺一不可。當然還要學會寫字,不但要會寫毛筆字大楷、小楷,而且為了追求更高級的科舉考試功名,還要把字寫的更好,寫成館閣體高級書法藝術水平的字,達到翰林院的標準。雖然從純書法藝術講求,翰林館閣體字不是最高水準,但從端莊整麗角度來看,這種字體是有代表性的。能寫這種字的人,其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作風和態度,一般都會影響到他從事任何工作。這樣私塾教學的基本內容,也就是為學會作八股文所下的基本功,初級階段,就是讀書背書、寫字寫大小楷、對對子三樣。如從時間來分配,如每日八小時,讀書五小時,寫字二小時,對對子一般隻半小時或一小時,帶有趣味性,一般都放在下午快放學時進行。以上是前期初級階段的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就要開講,講《四書》朱熹的註解,再讀八股文選,再開始學寫八股文。


    學寫八股文的過程,是分開來逐步學習這個格式的。先學寫“破題”,然後再學寫“承題”、“起講”等部分,直到學會寫完整的八股形式的文章,謂之“完篇”,這才算初步學會寫八股文了。至於說寫的是否好,能否考取秀才,進而考中舉人、進士,那是另一個問題。即八股文在形式的掌握上,先有一定難度,有一個會不會的問題,再有在會了之後,還有一熟練不熟練、好不好、有沒有法度,有沒有思路,有沒有見解、精彩不精彩等等,還是一個無限深度的問題。學會寫八股文這一形式已經很難,追求深度寫出有水平的八股文就更難。私塾教育首先是在讀熟《四書》、“五經”,明辨四聲學會對對子的基礎上,教會作八股文的形式,這是中級階段。會作整篇八股文,然後再溫習讀過的經書,多讀名家的八股範文,經常揣摩練習作各種題目的八股文,準備考試,或未考進秀才,或已人泮之後,再準備考舉人,仍在有名教師的私塾中學習,這就是私塾的高級階段了。


    由幼年啟蒙識字,到能參加縣裏、府裏的考試。(即縣考童生、府考秀才,具體情況,在前一篇說考試情況文已詳說。茲不再贅述。)就算教會了作八股文,完成了八股文的學習過程。至於進一步提高,就是如何練的問題了。其標準一是看能否考進秀才、考中舉人、進士;二是社會是否讚賞,刻入八股文的各種選本中,供人學習模仿。有的人在形式上雖勉強學會了,但思路展不開,不善思維,因而寫不好,寫不出起碼的水平,連最起碼的府考秀才也考不進,這也是很普通的。因為八股文的確是一種很難寫的文體,學會其形式已不易;以其形式寫出較好的文字,就更不容易了。因為各人的聰明才智不同,所處環境、所受影響,所從老師各不相同,因而其成就也就相差很大了。大抵一要苦功,二要聰明才智,才能學會寫好八股文,二者缺一不可。一個聰明的學生,在私塾教育中,大約要多少年教育,才能學會寫好八股文呢?《儒林外史》中有一段具體的說明,見第十一回《魯小姐製義難新郎》,文雲:


    “魯編修因無公子,就把女兒當作兒子,五六歲上請先生開蒙,就讀的是《四書》、‘五經’;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教他做‘破題’、‘承題’、‘起講’、‘題比’、‘中比’、‘成篇’。送先生的束修,那先生督課,同男子一樣。這小姐資性又高,記心又好,到此時,王、唐、瞿、薛,以及諸大家之文,歷科程墨,各省宗師考卷,肚裏記得三千餘篇,自己作出來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團錦繡。”


    雖然是小說文字,但也把聰明人學好八股文的步驟、時間說的很具體。《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是生於清康熙四十年,逝世於清幹隆十九年的人。中間經歷了雍正朝。故事雖假託是明朝,而客觀反映也還是清朝社會上的教育情況。所說魯編修把女兒當兒子教作八股文的情況,對這位才女的聰明才智,也並未作過分的誇大,在清代許多著名人物的真實教育情況,不少也都類此。有的比這位魯小姐要聰明的多,成就自然也大的多,如近代著名的林則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在他四歲時,參加鄉試考舉人,因病目不能終場落選,在羅氏家塾中作教師,林則徐隨父入墊讀書,自識字及讀章句,皆其父口授。七歲時即開始學作八股文,別人認為太早,其父林賓日則認為“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機反窒,此教術之因材而施者耳。”語見林則徐《雲左山房文鈔》中《先考行狀》。林則徐父親林賓日著有《小鳴集》詩八卷、古文、時文各二卷。是個好父親,好老師,對幼年的林則徐觀察、判斷十分深刻。後來林則徐在他的教導下,十三歲府考第一,十四歲進學成為秀才,二十歲鄉試中第二十九名舉人。二十一歲、二十五歲次會試落選,二十七歲第三次參加會試,以殿試二甲第四名成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這是真實的例子,看來林則徐小時是十分聰明的,由四歲到十四歲,便以優異成績成為秀才。可見這十年時間裏,他是把寫八股文的本領學的很好了。清代名人中,這種例子還很多,不再贅舉,隻此亦足說明八股文的教育情況。毫無疑問,八股文教育的本身也是天才教育。而從古至今,以至未來,教育的本質也永遠是天才教育,“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亦樂也。”當時八股文教育,科舉考試製度,本質也體現了這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