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樓叢書》所收《倀倀集》卷三清初呂留良《東莊詩存》,《真進士歌》雲:


    “仕宦重科目,莫與進士比,進士爾何能,能作八股耳。其間蓋多不能者,一行作吏無須此。三百年來幾十科,科幾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幾人名,大約盡同螻蟻死,人言螻蟻可憐蟲,我言兇惡如虎兕,謹具江山再拜上,祟楨夫婦伴緘貺……”


    “崇禎”句後,呂留良自注道:“崇禎末,有人擬一儀狀雲:謹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禎夫妻兩口,奉申贄敬,晚生八股頓首。貼於朝堂,亦憤世嫉俗之忠言也。”這是對八股文十分憤激的話,把明朝的滅亡責任,歸到八股文的文體上以及八股文取士的製度上。呂留良號晚村,明末講朱、程之學,入清不仕,削髮為僧。死後,雍正時,因文字獄,著述被毀。存詩為後人所輯,所引《真進士歌》的後麵罵進士的話很多,如“此曹麵目人人殊,吾今願得患數之。胸藏不滿芝麻鑒,句讀不斷打油詩;一旦剖符列郡縣,便瞞天眼剝地皮;善事上官阿權貴,好官得意吾恣為。亦有假廉邀初譽,依傍門戶求吹噓;欲取故與袒機智,後來貪婪無人疑;赭衣滿道盜盈穀,吏部年年轉資祿……天下層多閑笑罵,人生須有好園田。君不見,伯顏已至臨安市,隼亭山下青煙起。臨安猶自輦黃金,甲科榜中買姓氏……”呂留良詩中就是針對明末八股取士,科甲進士入清以後,又作清朝官,這些歷史事實來笑罵的,似乎明亡的原因全在於此,罵的固然痛快,而事實卻另有其複雜原因,況明朝朱家的政權亡了,老百姓仍得在新政權下生活下去,歷史仍要發展下去,人才仍要一次一次地遴選湧現,進士有好有壞,各個歷史時期都不乏正直之士,豈能一概而論。所以憤激的話,雖然能博得人的彩聲,卻經不起歷史科學的分析評價。“奉送大明江山一座,下書八股文同具”故事,不少清初筆記中都有記載,而且有的說榜書紅紙,貼在“大明門”上。“大明門”在天安門前正路南端,清代改為大清門,辛亥後改為中華門,是舊時代表“國門”的門,現早已拆除,沒有“國門”的象徵了。這個傳說見於呂留良詩注中,其時明亡未久,可見流傳很廣,也較可靠。


    梁章钜《製義叢話》引其父《四勿齋隨筆》雲:


    “李文貞公,康熙九年庚戌進士。前此時文陋易,浮滑相尚,可以不學而能。京師無名氏,有繪《八瞽圖》者,作瞽者八人,或題詩,或作字,或鑑賞古玩,或品題書畫,或調琴奕棋,言作八股文者,如此八瞽之無知妄作也。朝廷恥之,遂廢八股,以策取士。”


    類似這樣的對八股文的辛辣諷刺還有,袁枚《隨園詩話》記雲:


    “餘弱冠,即聞吳江布衣徐靈胎,有權奇倜儻之名,幹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買舟訪之,一見歡然,年八十矣。靈胎嚐有《刺時文》雲:


    ‘讀書人,最不濟;濫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那朝皇帝,案上放高頭講章,店裏買新科利器,讀得來肩背高低,口角唏噓,甘蔗渣兒,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負光陰,白日昏迷,就教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


    以上所引兩則資料都是對八股文的尖銳諷刺,第一則“八瞽圖”,以“八瞽”諧“八股”音,如瞎子一樣,在社會上形成輿論,力量很大,影響到朝廷,因了這種輿論壓力,取消八股。但黃機奏請恢復八股,所持理由:第一是隻考策論,太簡易,必須考八股,可見八股文是相當難的。因為難,學習就要花很大力氣,而社會上卻認為是“瞎子摸象”一樣,因此“八瞽”譏之,這就是很大的矛盾。如進一步理解,那盲人題詩、作畫也許必然更加困難些。因而這一矛盾,我們今天該如何理解呢?第二是如不考八股文,人們將不再講求《四書》、《五經》等聖賢之學。這如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失去了中心思想體係,不講求孔孟儒家學說,必將沒有思想核心,引起思想混亂。由於“八瞽”的譏諷,取消八股,又由於這樣的原因,恢復八股。看來說“瞽”、說空,也還是相對的。在當時還有它現實的原因。


    第二則諷刺八股文的順口溜,最少晚於“八瞽圖”的諷刺七八十年至百年以上,也就是說八股文的製度又推行百來年,同樣命題範圍的文章又不知作了多少萬篇,真是既濫且爛了。隻作八股文的讀書人,是最不濟的,沒有學問、沒有用的。不知道什麽是“三通四史”、即《通典》、《通誌》、《通考》和《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也不知道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即沒有起碼的歷史知識。案頭設的都是講八股文的書,所謂“講章”,就是講義,所謂“高頭”,就是這種書每頁上麵的空白處留的很大,便於讀時加注,可以多寫字。俗叫“天頭”。空白處高,叫“高頭”。“新科利器”,就是最近一科考中的狀元、進士等人的文章新刻本。當時各省每三年考中的舉人、或每三年京中考中的進士,他們的文章,很快便有人刻成書賣,叫作“闈墨”,學子反覆讀誦揣摩,以便了解文章風尚,學習文藝,以便模仿,爭取下次參加考試得中。這種功夫,要花費大量時間。但表麵看,這些時間都是浪費,八股文寫的再好,也是空的,沒有用處,縱然得中作了官,也等於是騙來的,沒有給老百姓辦事的本事,也沒有給朝廷辦事的本事,所以也活該百姓、朝廷倒黴、晦氣。這對八股文的批判、諷刺十分全麵。但說來也還是氣憤的說,比較偏激。因為當時也正是幹、嘉學派盛行的時候,清代當時的吏治,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也還是比較好的時代,這些眾多的學者和眾多的官吏,都是學寫八股文出身,這又是最大的矛盾,如何解釋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代八股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雲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雲鄉並收藏清代八股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