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之圍襄、樊也,連呼劉封、孟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劉備恨之。又封與達忿爭不和。達既懼罪,又忿恚封,遂率所領降魏。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西城,漢縣,是時置郡,今陝西安康縣。以達領新城大守。遣夏侯尚、徐晃與達共襲封。初,申耽之降也,先主使領上庸大守如故。以耽弟儀為西城大守。及是,申儀叛封。封破,走還成都。申耽降魏。魏徙之南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製禦,勸備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
關羽之敗,蓋由其剛而自矜。劉備當日,力豈足取許、洛,所以令羽進兵,亦以方圖漢中,用為牽製之計耳。曹公既悉引出漢中之兵,初計可謂已遂。襄、樊不下,外援踵至,雖微孫權之謀,亦宜退兵以全其鋒。計不出此,反信陸遜之言,撤後備以赴襄、樊,至曹操宣露權書,猶猶豫不能退,豈非強梁貪功之念,有以誤之歟?《三國誌》言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夫羽之不遽退者,亦以南郡、公安非可卒下,而不圖芳、仁之叛於後也。董昭欲使兩賊銜持,坐待其弊。羽之走也,曹仁會諸將議。鹹曰:“今因羽危懼,必可追禽也。”趙儼曰“權邀羽連兵之難,欲掩製其後,顧羽還救,恐我乘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為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為深慮。”仁乃解嚴。然則羽之一敗塗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孫權,亦未必能豫計其敗若此之速也。史稱羽與張飛皆萬人敵,羽自隨劉備,常別將一軍,其才自有可取,而終以驕矜敗,可不鑒哉?然孫權於是役,則可謂徼幸矣。權既與操和,操遂表權為荊州牧。
————————————————————
(1) 宗教:史道人。
(2) 史事:袁紹欲立劉虞。虞欲迎獻帝不成。韓馥、袁術、公孫瓚等之向背。獻帝嚐召呂布。
(3) 史事:曹嵩之死。
(4) 史事:曹操失兗州時之危。以兗州比關中、河內之誣。
(5) 史事:陳宮之傾危。
(6) 史事:袁曹成敗。荀彧之劃。
(7) 政治、學術:袁紹用好問之人,曹操得實效之士。明帝任法。
(8) 史事:曹操征烏丸用兵之神。
(9) 史事:孫策謀襲許之誣。
(10) 史事:抗操為權、瑜、肅素之計。
(11) 史事:劉璋召先主之由,與土著不和。
關羽之敗,蓋由其剛而自矜。劉備當日,力豈足取許、洛,所以令羽進兵,亦以方圖漢中,用為牽製之計耳。曹公既悉引出漢中之兵,初計可謂已遂。襄、樊不下,外援踵至,雖微孫權之謀,亦宜退兵以全其鋒。計不出此,反信陸遜之言,撤後備以赴襄、樊,至曹操宣露權書,猶猶豫不能退,豈非強梁貪功之念,有以誤之歟?《三國誌》言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夫羽之不遽退者,亦以南郡、公安非可卒下,而不圖芳、仁之叛於後也。董昭欲使兩賊銜持,坐待其弊。羽之走也,曹仁會諸將議。鹹曰:“今因羽危懼,必可追禽也。”趙儼曰“權邀羽連兵之難,欲掩製其後,顧羽還救,恐我乘其兩疲,故順辭求效,乘釁因變,以觀利鈍耳。今羽已孤迸,更宜存之。以為權害。若深入追北,權則改虞於彼,將生患於我矣。王必以此為深慮。”仁乃解嚴。然則羽之一敗塗地,非徒曹操所不及料,即孫權,亦未必能豫計其敗若此之速也。史稱羽與張飛皆萬人敵,羽自隨劉備,常別將一軍,其才自有可取,而終以驕矜敗,可不鑒哉?然孫權於是役,則可謂徼幸矣。權既與操和,操遂表權為荊州牧。
————————————————————
(1) 宗教:史道人。
(2) 史事:袁紹欲立劉虞。虞欲迎獻帝不成。韓馥、袁術、公孫瓚等之向背。獻帝嚐召呂布。
(3) 史事:曹嵩之死。
(4) 史事:曹操失兗州時之危。以兗州比關中、河內之誣。
(5) 史事:陳宮之傾危。
(6) 史事:袁曹成敗。荀彧之劃。
(7) 政治、學術:袁紹用好問之人,曹操得實效之士。明帝任法。
(8) 史事:曹操征烏丸用兵之神。
(9) 史事:孫策謀襲許之誣。
(10) 史事:抗操為權、瑜、肅素之計。
(11) 史事:劉璋召先主之由,與土著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