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頁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 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構成生死攸關的挑戰的是新的現實——由於聯邦中央的政策在蘇聯內部成熟了的原始民族國家(加盟共和國及其狂妄自負的地方精英)業已形成。民族問題和聯邦問題糾纏在一起。要解開這個問題、野心和矛盾的死結,隻有堅決使蘇聯聯邦製現代化,賦予它以現代的麵貌。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是誰和為什麽搞垮蘇聯?(2)
改革無疑促進了各共和國民族自決的增長。但是蘇聯的改革派和知識精英對民族主義偏見、分裂、仇恨如此露骨的表現沒有思想準備。改革派政權未能製止分離主義者的破壞活動。
在各加盟共和國民族運動高漲的背景下,這些共和國的精英開始勁頭十足地爭取對經濟資源作有利於本國的重新分配。加盟共和國政府同聯盟中央由於對財產的監督不斷發生衝突。管理國民經濟綜合體的統一體係逐漸瓦解。企業間的生產聯繫也遭到破壞。1990年蘇聯生產開始衰退(起先並不大)。價格改革(1991年2月)規定經濟局部轉為部分價格不由國家調控,但並未見效。
必須為蘇聯的國家結構打下新的基礎。蘇聯的最高政治領導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看來高估了蘇聯製度的安全係數,主要的是對民族精英們自私和野心的程度估計不足。
眾所周知,俄國的民眾無政府主義從來是民眾的國家至上主義模式的背麵。某些精英集團蓄意挑起造反的、反國家的狂熱。利用民眾猛烈的自發勢力來攫取政權——這就是他們的目的。為此他們不惜摧毀自己的國家。正如常言所說,為了在篝火邊烤烤手,可以燒掉共同的房屋。
以鮑·葉爾欽為首的俄羅斯聯邦政治領導人的立場在蘇聯的命運中起了極其惡劣的作用。他們打著十分合法的要求(更充分地滿足俄羅斯居民的需求)的幌子,實際上破壞了聯盟條約的各個方案。他們客觀上導致統一國家的瓦解。
我們共同的偉大祖國的瓦解給它的各族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苦難和貧困。各共和國自己建立獨立國家能得到多大的補償呢?在後蘇聯空間內保留某種一體化的共同生活形式豈不更好?把蘇聯多文明的、多民族的和多文化的共同體變成現代民主豈不更好?
今天回頭來看,有理由認為,我國的統一,至少是我國的主要部分的統一是可以保留下來的——通過深入革新蘇聯聯邦製的途徑來保留下來。這一方向的運動於1991年夏天進入最後階段。當時已準備簽署多數加盟共和國都已同意的新的聯盟條約草案。但是所謂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反國家叛亂令人痛心地破壞了改革蘇聯聯邦製的計劃,這次叛亂的組織者是高層官僚的代表。葉爾欽及其支持者利用了已經出現的形勢。
近來不時聽到有人說,蘇聯根本不能保留,蘇聯的解體是客觀原因決定的。這樣的觀點是對歷史及其“鐵的”法則和規律持極其客觀主義、機械論態度的結果。實際上這種觀點的目的是為瓦解蘇聯真正的罪魁禍首塗脂抹粉。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領導人中反對戈巴契夫的人違背全蘇聯的全民公決,提出了一個極其自私的目標:推翻戈巴契夫,哪怕代價是解散蘇聯。他們在別洛韋日密林深處就是這麽幹的。因此,他們瞄準的是戈巴契夫,打中的卻是蘇聯。撤銷蘇聯成了千百萬人的悲劇,他們不是由於自己的罪過突然置身於外國。
矛盾和錯誤。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改革的歷史意義(1)
改革的歷史意義
20年過後來議論改革過程中什麽做得不對、哪裏錯了、哪些負麵情勢是必然交織在一起的,是很容易的。但當時我們蘇聯人,從普通公民到領導人很多事情不清楚,很多情況不明白。在改革初期強烈覺察到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政治意誌與牢牢紮根於人們頭腦中的意識形態局限之間的矛盾。
我國處在為它此前發展劃定的世界觀走廊之中。為了擺脫它的限製,不得不通過嚐試和犯錯誤來行動,依靠清醒理智和直覺。但改革的目標是不變的: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公正和人道的社會。
與此同時,一開始的構想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蘇聯改革的領導人最終找到了我國革新的社會民主主義模式。這是指社會主義和民主價值觀的有機結合、以社會為取向的經濟、負責任的國家。
不能忘記,許多人在很長的時間裏接受市場、私有製、政治多元化、言論自由、全人類價值觀優先這樣一些概念還存有疑慮和擔心。直到1990年這些概念才被廣泛使用,具有了正麵的色彩。但當時聯盟中央實施社會經濟戰略的可能性受到各加盟共和國,首先是俄羅斯聯邦“主權化”的嚴重限製。
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有過對奇蹟般立即改善生活的信念。但事實上在改革中多數居民的日常生活通常變糟了。在改革年代為了造成我國社會中的社會政治穩定隻需用商品和服務填滿消費市場就行了。正如“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的那樣,服務業、輕工業和農業的活躍會製造出一個能緩解由於拆除國家社會主義而產生的不可避免的損失、困難和貧苦的緩衝“墊”。
但是巨大的軍事工業綜合體在蘇聯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而服務業薄弱、農業停滯)大大降低了經濟生活平穩自由化、對經濟迅速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可能性。又不能通過大量進口商品來取得這種效果,因為世界能源(蘇聯主要的出口項目)價格猛跌。當然還應當指出高層官僚頑固反抗,他們往往加劇危機以迫使我國社會拋開改革派。因此正在形成的大眾消費型社會日用品緊缺,這一切極度激化了我國的社會政治形勢。改革這一悲劇性的奇怪現象是蘇聯社會歷史形成的特點的結果。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是誰和為什麽搞垮蘇聯?(2)
改革無疑促進了各共和國民族自決的增長。但是蘇聯的改革派和知識精英對民族主義偏見、分裂、仇恨如此露骨的表現沒有思想準備。改革派政權未能製止分離主義者的破壞活動。
在各加盟共和國民族運動高漲的背景下,這些共和國的精英開始勁頭十足地爭取對經濟資源作有利於本國的重新分配。加盟共和國政府同聯盟中央由於對財產的監督不斷發生衝突。管理國民經濟綜合體的統一體係逐漸瓦解。企業間的生產聯繫也遭到破壞。1990年蘇聯生產開始衰退(起先並不大)。價格改革(1991年2月)規定經濟局部轉為部分價格不由國家調控,但並未見效。
必須為蘇聯的國家結構打下新的基礎。蘇聯的最高政治領導人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看來高估了蘇聯製度的安全係數,主要的是對民族精英們自私和野心的程度估計不足。
眾所周知,俄國的民眾無政府主義從來是民眾的國家至上主義模式的背麵。某些精英集團蓄意挑起造反的、反國家的狂熱。利用民眾猛烈的自發勢力來攫取政權——這就是他們的目的。為此他們不惜摧毀自己的國家。正如常言所說,為了在篝火邊烤烤手,可以燒掉共同的房屋。
以鮑·葉爾欽為首的俄羅斯聯邦政治領導人的立場在蘇聯的命運中起了極其惡劣的作用。他們打著十分合法的要求(更充分地滿足俄羅斯居民的需求)的幌子,實際上破壞了聯盟條約的各個方案。他們客觀上導致統一國家的瓦解。
我們共同的偉大祖國的瓦解給它的各族人民帶來無窮的痛苦、苦難和貧困。各共和國自己建立獨立國家能得到多大的補償呢?在後蘇聯空間內保留某種一體化的共同生活形式豈不更好?把蘇聯多文明的、多民族的和多文化的共同體變成現代民主豈不更好?
今天回頭來看,有理由認為,我國的統一,至少是我國的主要部分的統一是可以保留下來的——通過深入革新蘇聯聯邦製的途徑來保留下來。這一方向的運動於1991年夏天進入最後階段。當時已準備簽署多數加盟共和國都已同意的新的聯盟條約草案。但是所謂的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的反國家叛亂令人痛心地破壞了改革蘇聯聯邦製的計劃,這次叛亂的組織者是高層官僚的代表。葉爾欽及其支持者利用了已經出現的形勢。
近來不時聽到有人說,蘇聯根本不能保留,蘇聯的解體是客觀原因決定的。這樣的觀點是對歷史及其“鐵的”法則和規律持極其客觀主義、機械論態度的結果。實際上這種觀點的目的是為瓦解蘇聯真正的罪魁禍首塗脂抹粉。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領導人中反對戈巴契夫的人違背全蘇聯的全民公決,提出了一個極其自私的目標:推翻戈巴契夫,哪怕代價是解散蘇聯。他們在別洛韋日密林深處就是這麽幹的。因此,他們瞄準的是戈巴契夫,打中的卻是蘇聯。撤銷蘇聯成了千百萬人的悲劇,他們不是由於自己的罪過突然置身於外國。
矛盾和錯誤。
《奔向自由》 第三部分 改革的歷史意義(1)
改革的歷史意義
20年過後來議論改革過程中什麽做得不對、哪裏錯了、哪些負麵情勢是必然交織在一起的,是很容易的。但當時我們蘇聯人,從普通公民到領導人很多事情不清楚,很多情況不明白。在改革初期強烈覺察到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政治意誌與牢牢紮根於人們頭腦中的意識形態局限之間的矛盾。
我國處在為它此前發展劃定的世界觀走廊之中。為了擺脫它的限製,不得不通過嚐試和犯錯誤來行動,依靠清醒理智和直覺。但改革的目標是不變的: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公正和人道的社會。
與此同時,一開始的構想在不斷變化和發展。蘇聯改革的領導人最終找到了我國革新的社會民主主義模式。這是指社會主義和民主價值觀的有機結合、以社會為取向的經濟、負責任的國家。
不能忘記,許多人在很長的時間裏接受市場、私有製、政治多元化、言論自由、全人類價值觀優先這樣一些概念還存有疑慮和擔心。直到1990年這些概念才被廣泛使用,具有了正麵的色彩。但當時聯盟中央實施社會經濟戰略的可能性受到各加盟共和國,首先是俄羅斯聯邦“主權化”的嚴重限製。
每一個歷史時代都有過對奇蹟般立即改善生活的信念。但事實上在改革中多數居民的日常生活通常變糟了。在改革年代為了造成我國社會中的社會政治穩定隻需用商品和服務填滿消費市場就行了。正如“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的那樣,服務業、輕工業和農業的活躍會製造出一個能緩解由於拆除國家社會主義而產生的不可避免的損失、困難和貧苦的緩衝“墊”。
但是巨大的軍事工業綜合體在蘇聯經濟中占主要地位(而服務業薄弱、農業停滯)大大降低了經濟生活平穩自由化、對經濟迅速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可能性。又不能通過大量進口商品來取得這種效果,因為世界能源(蘇聯主要的出口項目)價格猛跌。當然還應當指出高層官僚頑固反抗,他們往往加劇危機以迫使我國社會拋開改革派。因此正在形成的大眾消費型社會日用品緊缺,這一切極度激化了我國的社會政治形勢。改革這一悲劇性的奇怪現象是蘇聯社會歷史形成的特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