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奔向自由:戈巴契夫改革二十年後的評說 作者:[俄羅斯]戈巴契夫基金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管怎麽說,正在形成中的新經濟體係基礎之上的經濟尚未穩定之前,就爆發了政治危機,叛亂葬送了包括經濟領域在內的蘇聯和諧革新的希望。
我在本文中回顧自己的思想演變,是因為我認為這會使我們對許多俄羅斯經濟學家在這一時期的心路歷程有一個認識。
我作為受過“察戈洛夫學派”培養教育的人,完全接受關於所有製是任何經濟體係決定性因素的理論。對我來說,蘇聯社會主義相應地等同於尚未充分成熟階段既有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直接社會生產模式。我認為必須以商品方式補充計劃性這種生產者聯繫方式是直接社會關係不成熟的表現。
我從莫斯科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同奧·季·博戈莫洛夫、e.А.安巴爾楚莫夫、阿·帕·布堅科、o.p.拉齊斯、Г.c.利西奇金、В.m.沙斯季特科、Ю.c.希裏亞耶夫、尼·彼·什梅廖夫、亞·謝·齊普科等學者在一個研究所工作,這不能不對我的觀點產生影響,但是我隻是數量上而不是質量上(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受“商品派”思想的“影響”。不錯,我曾認為,社會主義企業的自由程度應該提高,商品關係領域應該擴大,但是應“在有計劃的社會生產組織之內”。
戈巴契夫的改革有力推動了對我們長期堅持的理論觀點的反思。我“突然”注意到,我國形成的“現實社會主義”模式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方案有著質的區別。等級製的經濟體係的結構(以前“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是計劃管理並不重要的特點)原來是這一體係根本性的、內容豐富的特徵,正是這個特徵決定了其現實的經濟主體以及生產關係內在性質,而生產關係的中樞神經竟然是爭取上級提供的資源最大化和上級下達的計劃任務最小化的鬥爭。我把公式顛倒過來:不是所有製形式決定生產關係的總和,而是生產關係的總和揭示了所有製的實質。我明白了,在等級製各級之間簡單的數量上的權利再分配,不能改變有目共睹的經濟效率低下的體係。我終於明白,應該提出國民經濟配套的市場轉型。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在黑屋子裏逮住黑貓容易嗎?(3)
我成為“商品派”後,並沒有停止懷疑對蘇聯體係一部分一部分地改革的嚐試(而且是隨心所欲的嚐試)。不,我並不反對合作社,但我認為,這不過是治標的辦法,而且如果不能防止這一新的經濟體寄生於國有經濟部門機體上的話,這個辦法還可能是危險的。我的有些同事認為,在改革時期對以發展蘇聯人被以前的體製扼殺了的私人經營本能為目標的“小”步重視不夠,我對這種看法並不贊同。我認為,為發展小企業創造條件應有機地同整個經濟改革的過程結合起來。同樣,中國道路如果是指從孤立地改革農業開始改革的話,對我們也未必合適。對蘇聯這樣以重工業結構為主的國家來說,這樣的運算方法會使經濟嚴重變形。
我很快得出結論,認為蘇聯改革成功的關鍵是國有企業轉變成真正的市場動機以及建立適合於新的經濟條件、保證不同生產門類勞動力和資本作必要轉移的架構。我根本不相信符合社會公正原則的迅速私有化(更確切些說,我知道這樣的私有化行不通),因此執著地尋找蘇聯國有經濟部門轉向市場運行方式的途徑。我逐漸發現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其基礎是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並且將股份交給若幹專門的國有控股公司管理(甚至一個國有控股公司管理)。
最後,越往後我越擔心一個問題:在向市場經濟過渡時如何緩解經濟的結構性休克?當時已經清楚,一旦市場真正起作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生產結構就將土崩瓦解。我終於明白,與形成適合新情況的生產者動機以及建立勞動和資本市場相關聯的製度性改革應該盡快進行,而經濟活動許多方麵的開放則要逐步進行,使市場力量的作用分攤開來。
我關於蘇聯經濟改革最佳方式的看法的演變,看來還有其他學者觀點的演變都不是脫離事態實際進程的,而是在事態實際進程最直接影響下進行的。不得不承認,盡管我們在改革過程中新東西學得很快,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始終跟不上瞬息萬變的事態發展。
在叛亂後及蘇聯解體後出現的新的政治背景下,葉·蓋達爾的“休克療法”標誌著“察戈洛夫學派”離奇的報復,而且是該學派極端形式即“黑辛式的”報復。隻是要打上相異號。我們又聽到了耳熟能詳的講話,所有製形式(指私有製)起決定作用,生產者聯繫形式(指市場形式)不應被與它格格不入的添加物(指工業政策作出的修正)蒙上陰影。最後有人含糊其辭地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採取任何手段。
改革派雄心勃勃的目的確實達到了:我們生活在另一個國家裏,我們生活在俄羅斯,而不是蘇聯,不是生活在一個超級大國裏,而是生活在一個苦苦掙紮、竭力不落入第三世界行列的國家裏,不是生活在一個強大的科技強國裏,而幾乎生活在一個靠供應能源為生的世界經濟邊緣國家裏,而經濟已不再是行政指令經濟,而是貨真價實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完全符合19世紀末的模式。
在很長時間裏我們會被問道:戈巴契夫的改革能不能是另一個結果呢?在“這間黑屋子裏有那隻要找的黑貓嗎?”我們能逮住它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尤其是在還沒有弄清楚我們要找的是什麽樣的“貓”的時候。
我在本文中回顧自己的思想演變,是因為我認為這會使我們對許多俄羅斯經濟學家在這一時期的心路歷程有一個認識。
我作為受過“察戈洛夫學派”培養教育的人,完全接受關於所有製是任何經濟體係決定性因素的理論。對我來說,蘇聯社會主義相應地等同於尚未充分成熟階段既有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直接社會生產模式。我認為必須以商品方式補充計劃性這種生產者聯繫方式是直接社會關係不成熟的表現。
我從莫斯科大學經濟係畢業後,同奧·季·博戈莫洛夫、e.А.安巴爾楚莫夫、阿·帕·布堅科、o.p.拉齊斯、Г.c.利西奇金、В.m.沙斯季特科、Ю.c.希裏亞耶夫、尼·彼·什梅廖夫、亞·謝·齊普科等學者在一個研究所工作,這不能不對我的觀點產生影響,但是我隻是數量上而不是質量上(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受“商品派”思想的“影響”。不錯,我曾認為,社會主義企業的自由程度應該提高,商品關係領域應該擴大,但是應“在有計劃的社會生產組織之內”。
戈巴契夫的改革有力推動了對我們長期堅持的理論觀點的反思。我“突然”注意到,我國形成的“現實社會主義”模式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方案有著質的區別。等級製的經濟體係的結構(以前“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看”是計劃管理並不重要的特點)原來是這一體係根本性的、內容豐富的特徵,正是這個特徵決定了其現實的經濟主體以及生產關係內在性質,而生產關係的中樞神經竟然是爭取上級提供的資源最大化和上級下達的計劃任務最小化的鬥爭。我把公式顛倒過來:不是所有製形式決定生產關係的總和,而是生產關係的總和揭示了所有製的實質。我明白了,在等級製各級之間簡單的數量上的權利再分配,不能改變有目共睹的經濟效率低下的體係。我終於明白,應該提出國民經濟配套的市場轉型。
《奔向自由》 第二部分 在黑屋子裏逮住黑貓容易嗎?(3)
我成為“商品派”後,並沒有停止懷疑對蘇聯體係一部分一部分地改革的嚐試(而且是隨心所欲的嚐試)。不,我並不反對合作社,但我認為,這不過是治標的辦法,而且如果不能防止這一新的經濟體寄生於國有經濟部門機體上的話,這個辦法還可能是危險的。我的有些同事認為,在改革時期對以發展蘇聯人被以前的體製扼殺了的私人經營本能為目標的“小”步重視不夠,我對這種看法並不贊同。我認為,為發展小企業創造條件應有機地同整個經濟改革的過程結合起來。同樣,中國道路如果是指從孤立地改革農業開始改革的話,對我們也未必合適。對蘇聯這樣以重工業結構為主的國家來說,這樣的運算方法會使經濟嚴重變形。
我很快得出結論,認為蘇聯改革成功的關鍵是國有企業轉變成真正的市場動機以及建立適合於新的經濟條件、保證不同生產門類勞動力和資本作必要轉移的架構。我根本不相信符合社會公正原則的迅速私有化(更確切些說,我知道這樣的私有化行不通),因此執著地尋找蘇聯國有經濟部門轉向市場運行方式的途徑。我逐漸發現了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其基礎是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製改造並且將股份交給若幹專門的國有控股公司管理(甚至一個國有控股公司管理)。
最後,越往後我越擔心一個問題:在向市場經濟過渡時如何緩解經濟的結構性休克?當時已經清楚,一旦市場真正起作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生產結構就將土崩瓦解。我終於明白,與形成適合新情況的生產者動機以及建立勞動和資本市場相關聯的製度性改革應該盡快進行,而經濟活動許多方麵的開放則要逐步進行,使市場力量的作用分攤開來。
我關於蘇聯經濟改革最佳方式的看法的演變,看來還有其他學者觀點的演變都不是脫離事態實際進程的,而是在事態實際進程最直接影響下進行的。不得不承認,盡管我們在改革過程中新東西學得很快,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始終跟不上瞬息萬變的事態發展。
在叛亂後及蘇聯解體後出現的新的政治背景下,葉·蓋達爾的“休克療法”標誌著“察戈洛夫學派”離奇的報復,而且是該學派極端形式即“黑辛式的”報復。隻是要打上相異號。我們又聽到了耳熟能詳的講話,所有製形式(指私有製)起決定作用,生產者聯繫形式(指市場形式)不應被與它格格不入的添加物(指工業政策作出的修正)蒙上陰影。最後有人含糊其辭地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採取任何手段。
改革派雄心勃勃的目的確實達到了:我們生活在另一個國家裏,我們生活在俄羅斯,而不是蘇聯,不是生活在一個超級大國裏,而是生活在一個苦苦掙紮、竭力不落入第三世界行列的國家裏,不是生活在一個強大的科技強國裏,而幾乎生活在一個靠供應能源為生的世界經濟邊緣國家裏,而經濟已不再是行政指令經濟,而是貨真價實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完全符合19世紀末的模式。
在很長時間裏我們會被問道:戈巴契夫的改革能不能是另一個結果呢?在“這間黑屋子裏有那隻要找的黑貓嗎?”我們能逮住它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容易,尤其是在還沒有弄清楚我們要找的是什麽樣的“貓”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