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人們如何對隋煬帝和他的大運河工程說三道四評頭論足,靜靜流淌著的大運河就那麽一路流著,大隋被它拋遠了,大唐被它拋遠了,宋元明清也被它拋遠了;一個個王朝漸行漸遠,大運河也告別了它無比輝煌的元明兩朝的黃金時代,隨著時間的流逝,成了一道需要著力加以保護的遠去的風景。
報紙報導,在2006年的全國政協十次會議期間,有數十名政協委員聯名遞交提案,認為京杭大運河應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年5月,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底,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重新設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京杭大運河作為其流域內的浙江等八省市聯合申報的項目而名列榜首。
做總比不做要好。好得多。
威加八荒,威服四夷
把自己的年號叫做“大業”,這絕對是大業天子楊廣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表現的也是他意欲超越秦皇、不讓漢武的雄心壯誌。大業之大,不僅要大興土木大興工役大修文治,同時還要威加八荒威服四夷方勤遠略威震寰宇。
對楊廣來說,這也叫內外都不放,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和也許是“稍遜風騷”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隋煬帝楊廣自身的武功顯然要差好幾個等級,他用來威服四夷的方略手段也是以文為主重在禮教,頗有些揚長避短避實就虛的意味。個性鮮明的大業天子,就是在治國上,也表現出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
中國之所以叫“中國”,是因為歷朝歷代的天子皇帝都認為自己雄踞於天地正中,而四周的異族就分別被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大隋朝的外患主要來自北狄。《隋書·北狄傳》載:“四夷之為中國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種落實繁,迭雄邊塞,年代遐邈,非一時也。”
再具體一點說,所謂的北狄除了突厥外,還有鐵勒、契丹等。由於後者基本上是惟前者馬首是瞻,所以突厥就成了大隋朝對外經略的最大課題。
隋文帝後期,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與招撫,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已經臣服,同時還有鐵勒、契丹等部向隋要求內附,大隋將他們統統置於由朝廷支持的啟民可汗的直接管轄之下。由於背靠著強大的中原朝廷,曾經在部族內亂中落荒而逃的啟民可汗逐漸穩固地控製了蒙古草原,啟民可汗感激不已,一再向文帝表示“願保塞下”,朝廷對突厥的政策也由最初的製造和利用矛盾以分化離間改為羈縻。
啟民可汗果然對大隋王朝忠心耿耿。大業初年,契丹入抄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楊廣詔韋雲起率突厥兵討伐,啟民可汗發騎兵二萬交其調遣,大勝而歸。
大業二年(606),啟民可汗以臣屬身份入東都朝覲,大業天子為了讓其更加心悅誠服,有意大肆誇耀中原的文明繁盛,不僅“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也就是讓各地的絕活表演都來露一手的意思,同時還下令“大陳文物”。無數千變萬化匪夷所思的玩意兒讓來自草原的啟民可汗等人大開眼界樂不思蜀,熠熠生輝的中華文物典章更是讓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啟民可汗甚至兩次向大隋皇帝“請襲衣冠”,也就是要移風易俗改穿漢裝的意思。當年漢武帝經營西域,曾派使者給匈奴人帶去中原的絲綢布匹以及服裝,顯然也有誇耀的意思,結果卻被匈奴人馬踏人踩,成了踏不壞踩不爛的獸皮獵裝的反襯,現在的情形可是反過來啦!誇耀成功,大業天子得意之餘不無感慨:“昔漢製初成,方知天子之貴,今衣冠大備,足致單於解辮。”
那一次大業天子雖然沒有答應啟民可汗的請求,但為了更進一步展示中原的物質財富,炫耀天朝大國的國力強盛,讓更多的普通突厥人對天朝更加敬畏,大業天子決定要出塞巡狩,預定路線是先到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旗黃河南岸邊),再出塞外,繞道由突厥走草原東至涿郡,也就是要在現在的內蒙古草原上兜一個大圈子。時間則在大業三年(607)三月。
由於本意就在耀武揚威,所以巡行隊伍無比龐大,不僅文武百官跟隨,還有軍隊五十餘萬,戰馬十萬,旌旗輜重,千裏不絕。另外還有和尚、尼姑、道士、女官和百戲班子隨行。五十萬大軍出塞,實屬前所未有的亙古之舉,為了怕啟民可汗及其部眾驚恐,事先還特地派出了宣喻使。
這次巡狩不僅規模龐大,而且耗時長久,從陽春三月一直到雲淡風輕的九月,就這還沒有走完預定的從涿郡回朝的路線,而是就近從樓煩關先入山西,後到太原。為了方便明年再次北巡,楊廣下詔營建晉陽宮,並於返回途中開直道上太行山。一路巡遊,所費極為浩大,於九月將近月底的時候回到東都。
這次巡遊,除了打獵遊玩、憑弔當年胡漢交兵的古戰場,大發思古之幽情外,也的確做了一些“統戰工作”。不僅啟民可汗及義成公主率突厥各部首領來行宮朝見,吐穀渾、高昌也遣使入貢。後來,在啟民可汗的牙帳裏,大業天子不僅接見了附屬於突厥的契丹、室韋等各部酋長首領,還見到了高麗派來私通突厥的使者。由於高麗並未臣服,楊廣特意讓人宣旨警告:“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
報紙報導,在2006年的全國政協十次會議期間,有數十名政協委員聯名遞交提案,認為京杭大運河應申請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年5月,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底,國家文物局公布了重新設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京杭大運河作為其流域內的浙江等八省市聯合申報的項目而名列榜首。
做總比不做要好。好得多。
威加八荒,威服四夷
把自己的年號叫做“大業”,這絕對是大業天子楊廣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表現的也是他意欲超越秦皇、不讓漢武的雄心壯誌。大業之大,不僅要大興土木大興工役大修文治,同時還要威加八荒威服四夷方勤遠略威震寰宇。
對楊廣來說,這也叫內外都不放,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和也許是“稍遜風騷”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隋煬帝楊廣自身的武功顯然要差好幾個等級,他用來威服四夷的方略手段也是以文為主重在禮教,頗有些揚長避短避實就虛的意味。個性鮮明的大業天子,就是在治國上,也表現出自己鮮明的個性特色。
中國之所以叫“中國”,是因為歷朝歷代的天子皇帝都認為自己雄踞於天地正中,而四周的異族就分別被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大隋朝的外患主要來自北狄。《隋書·北狄傳》載:“四夷之為中國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種落實繁,迭雄邊塞,年代遐邈,非一時也。”
再具體一點說,所謂的北狄除了突厥外,還有鐵勒、契丹等。由於後者基本上是惟前者馬首是瞻,所以突厥就成了大隋朝對外經略的最大課題。
隋文帝後期,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與招撫,東突厥的啟民可汗已經臣服,同時還有鐵勒、契丹等部向隋要求內附,大隋將他們統統置於由朝廷支持的啟民可汗的直接管轄之下。由於背靠著強大的中原朝廷,曾經在部族內亂中落荒而逃的啟民可汗逐漸穩固地控製了蒙古草原,啟民可汗感激不已,一再向文帝表示“願保塞下”,朝廷對突厥的政策也由最初的製造和利用矛盾以分化離間改為羈縻。
啟民可汗果然對大隋王朝忠心耿耿。大業初年,契丹入抄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楊廣詔韋雲起率突厥兵討伐,啟民可汗發騎兵二萬交其調遣,大勝而歸。
大業二年(606),啟民可汗以臣屬身份入東都朝覲,大業天子為了讓其更加心悅誠服,有意大肆誇耀中原的文明繁盛,不僅“總追四方散樂,大集東都”,也就是讓各地的絕活表演都來露一手的意思,同時還下令“大陳文物”。無數千變萬化匪夷所思的玩意兒讓來自草原的啟民可汗等人大開眼界樂不思蜀,熠熠生輝的中華文物典章更是讓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啟民可汗甚至兩次向大隋皇帝“請襲衣冠”,也就是要移風易俗改穿漢裝的意思。當年漢武帝經營西域,曾派使者給匈奴人帶去中原的絲綢布匹以及服裝,顯然也有誇耀的意思,結果卻被匈奴人馬踏人踩,成了踏不壞踩不爛的獸皮獵裝的反襯,現在的情形可是反過來啦!誇耀成功,大業天子得意之餘不無感慨:“昔漢製初成,方知天子之貴,今衣冠大備,足致單於解辮。”
那一次大業天子雖然沒有答應啟民可汗的請求,但為了更進一步展示中原的物質財富,炫耀天朝大國的國力強盛,讓更多的普通突厥人對天朝更加敬畏,大業天子決定要出塞巡狩,預定路線是先到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旗黃河南岸邊),再出塞外,繞道由突厥走草原東至涿郡,也就是要在現在的內蒙古草原上兜一個大圈子。時間則在大業三年(607)三月。
由於本意就在耀武揚威,所以巡行隊伍無比龐大,不僅文武百官跟隨,還有軍隊五十餘萬,戰馬十萬,旌旗輜重,千裏不絕。另外還有和尚、尼姑、道士、女官和百戲班子隨行。五十萬大軍出塞,實屬前所未有的亙古之舉,為了怕啟民可汗及其部眾驚恐,事先還特地派出了宣喻使。
這次巡狩不僅規模龐大,而且耗時長久,從陽春三月一直到雲淡風輕的九月,就這還沒有走完預定的從涿郡回朝的路線,而是就近從樓煩關先入山西,後到太原。為了方便明年再次北巡,楊廣下詔營建晉陽宮,並於返回途中開直道上太行山。一路巡遊,所費極為浩大,於九月將近月底的時候回到東都。
這次巡遊,除了打獵遊玩、憑弔當年胡漢交兵的古戰場,大發思古之幽情外,也的確做了一些“統戰工作”。不僅啟民可汗及義成公主率突厥各部首領來行宮朝見,吐穀渾、高昌也遣使入貢。後來,在啟民可汗的牙帳裏,大業天子不僅接見了附屬於突厥的契丹、室韋等各部酋長首領,還見到了高麗派來私通突厥的使者。由於高麗並未臣服,楊廣特意讓人宣旨警告:“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存育之禮,當同於啟民,如或不朝,必將啟民巡行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