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係“力行社”高級幹部所撰述,可證明一點,那就是“力行社”暨其外圍組織“革命軍人同誌會”與“特務工作訓練機構”之間,有一定的隸屬關係或主從關係。或者說,這個“訓練班”是“力行社”辦的。
惟該文中提到情報訓練班的各點內容,與我親身所經歷的實際情形,仍有很大的出入。這也難說,因為一線之隔,也會產生很大的差距。其不同之處,以下也將一一說明。
在二十一年(1932)那個時候,我雖係“軍會”同誌,但我所知道的,也隻有這麽多了。此外,半是傳言,半屬猜想,那都不能算數。其最大的意外,是絕想不到戴雨農在這個組織中,會有這麽高的地位。
下麵這一大段,寫應徵召、受訓練的詳細經過:
二十一年(1932)五月間,戴雨農找我,他事先並未徵求我的同意,似乎早已肯定我非答應他的要求不可了。他不作說明,也不加解釋,要求我在第四、五、六、七期軍校同學中,物色三十名同學,接受為期不算太長的特別訓練。此外,他提示給我的備註事項是:最好能在一周之內,提供一份附有簡單人事數據的名單,給他備用。
隻有三天,我就在三道高井、明瓦廊環繞著“軍校畢業生調查課”這一帶的小旅館裏,徵求到三十位同學的同意。其中有窮根究底的,有不求甚解的,也有半信半疑的,因為他們估不透我會有這種關係,或者說不完全相信真有這回事。不過,大多數都覺得這倒是很新鮮。
戴雨農先生未加考慮地就照單全收了。總數是三十名,連我也包括在內。
訓練班的地址,就在三道高井軍校畢業生調查課的後進,出入必經三道高井的大門。該一班址,麵積不大,有一些不成格局的舊式建築。一片高低不平的院落,闢為操場之用。在朝南的一堵邊牆上,新開了一個小窄門。說它是個門,實在像個洞,僅容得矮小者一人低頭通過而已。窄門以外,是一條隻有數尺寬的小巷子,連人力車都不能走。
小巷子那一邊,相對又是一堵高牆,牆裏麵才是“洪公祠”。後來,軍統局記錄中的“洪公祠訓練班”,即源出於此。
訓練班的正式名稱,全銜是“參謀本部特務警員訓練班”。班主任由當時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申聽禪兼任,副主任由首都警察廳廳長王固盤兼任。顯然的,正副主任全是掛名差事,實際上他們也很少露麵。開課、結業或是蔣公蒞臨時,他們到一到,應卯罷了。
班本部之下,分組或分課,各言其是,我記得是分為三組。鄭介民主管教務,戴雨農以“事務”名義主持班務,李士珍主管訓育兼任隊長。
這就是特務訓練的初級形態,因事在草創,隻略具雛形而已。不過,全班上下,裏裏外外,卻充滿了神秘氣氛。
實在弄不懂,這個訓練班既然是由戴雨農先生負實際責任,那又為什麽掛一個辦事務的名義?是為了資望不夠?軍校的期別太低?抑或惟恐暴露身份?想必其中一定有個道理。
還有不可理解的事,那就是“特務警員訓練班”既然由“力行社”所主辦,可是從開訓到結業的半年中,校長都蒞臨多次,卻不見“力行社”的高級幹部中有一人到來。這究竟是為了什麽?實在是耐人尋味。這些人事問題太複雜了,我還不到加以分析的高度。
再說到訓練班的設備,光用“簡陋”兩個字形容,似乎還不夠,若再加上“寒磣”,那就差不多了。我這麽說,絕無奚落之意,而在說明開創的艱難,真箇是篳路藍縷。
班本部的辦公室,設在兩間矮房中幾張高低不等的辦公桌上,都鋪著一塊藍布。藍布倒是新的,可遮蓋了斑駁的桌子麵,卻掩飾不掉破舊的桌子腿。桌子上擺著幾樣文具,此外還有一個響丁當的叫人鈴。
房間的門都沒有了,門口掛上一幅白門簾,風一吹,不住地擺動。
辦公室斜對麵的一排房子,就是學員宿舍。暗暗的,卻又有門無窗。屋裏的空氣,也不甚流通,再加上黃黴天反潮,好一股沖鼻子的濁氣。床分上下鋪,薄木板拚成,睡上去就吱呀作響,翻個身都會吵得四鄰不安。被褥、床單是自備的,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皆有,如果嚴格的要求內務整潔,那就難了。
上課的教室就是大禮堂,所有的集會也都在此舉行。講台是木板搭成的,離地有一尺多高。上麵有一張油黑髮亮的桌子,算是最惹人注目的新物件了。後麵架著一塊舊黑板,說它是“黑”板,實際是深灰色的,往後,它的顏麵還會淡下去。講台麵積不大,頂多也隻能站十多個人,如果擺上椅子坐下來,容得六七把而已。講台左右各有一間木板搭的小耳房,作為儲備書籍、講義以及實驗物品之用。同時也是備供教官們略事休息之所。
教室裏,整整齊齊擺了十五張長條桌子,排列成三行,兩個人共坐一條長板凳,恰好容納三十人。教室、禮堂和集會,多種用途的大廳,光禿禿的什麽點綴都沒有,隻有開學的那幾天,在周圍的牆壁上貼了些個花花綠綠的標語。標語內容,也沒有突出的詞句,至於後來戴雨農先生親撰的“領袖耳目”、“兄弟手足”那一聯,此時還沒有。
惟該文中提到情報訓練班的各點內容,與我親身所經歷的實際情形,仍有很大的出入。這也難說,因為一線之隔,也會產生很大的差距。其不同之處,以下也將一一說明。
在二十一年(1932)那個時候,我雖係“軍會”同誌,但我所知道的,也隻有這麽多了。此外,半是傳言,半屬猜想,那都不能算數。其最大的意外,是絕想不到戴雨農在這個組織中,會有這麽高的地位。
下麵這一大段,寫應徵召、受訓練的詳細經過:
二十一年(1932)五月間,戴雨農找我,他事先並未徵求我的同意,似乎早已肯定我非答應他的要求不可了。他不作說明,也不加解釋,要求我在第四、五、六、七期軍校同學中,物色三十名同學,接受為期不算太長的特別訓練。此外,他提示給我的備註事項是:最好能在一周之內,提供一份附有簡單人事數據的名單,給他備用。
隻有三天,我就在三道高井、明瓦廊環繞著“軍校畢業生調查課”這一帶的小旅館裏,徵求到三十位同學的同意。其中有窮根究底的,有不求甚解的,也有半信半疑的,因為他們估不透我會有這種關係,或者說不完全相信真有這回事。不過,大多數都覺得這倒是很新鮮。
戴雨農先生未加考慮地就照單全收了。總數是三十名,連我也包括在內。
訓練班的地址,就在三道高井軍校畢業生調查課的後進,出入必經三道高井的大門。該一班址,麵積不大,有一些不成格局的舊式建築。一片高低不平的院落,闢為操場之用。在朝南的一堵邊牆上,新開了一個小窄門。說它是個門,實在像個洞,僅容得矮小者一人低頭通過而已。窄門以外,是一條隻有數尺寬的小巷子,連人力車都不能走。
小巷子那一邊,相對又是一堵高牆,牆裏麵才是“洪公祠”。後來,軍統局記錄中的“洪公祠訓練班”,即源出於此。
訓練班的正式名稱,全銜是“參謀本部特務警員訓練班”。班主任由當時參謀本部第二廳廳長申聽禪兼任,副主任由首都警察廳廳長王固盤兼任。顯然的,正副主任全是掛名差事,實際上他們也很少露麵。開課、結業或是蔣公蒞臨時,他們到一到,應卯罷了。
班本部之下,分組或分課,各言其是,我記得是分為三組。鄭介民主管教務,戴雨農以“事務”名義主持班務,李士珍主管訓育兼任隊長。
這就是特務訓練的初級形態,因事在草創,隻略具雛形而已。不過,全班上下,裏裏外外,卻充滿了神秘氣氛。
實在弄不懂,這個訓練班既然是由戴雨農先生負實際責任,那又為什麽掛一個辦事務的名義?是為了資望不夠?軍校的期別太低?抑或惟恐暴露身份?想必其中一定有個道理。
還有不可理解的事,那就是“特務警員訓練班”既然由“力行社”所主辦,可是從開訓到結業的半年中,校長都蒞臨多次,卻不見“力行社”的高級幹部中有一人到來。這究竟是為了什麽?實在是耐人尋味。這些人事問題太複雜了,我還不到加以分析的高度。
再說到訓練班的設備,光用“簡陋”兩個字形容,似乎還不夠,若再加上“寒磣”,那就差不多了。我這麽說,絕無奚落之意,而在說明開創的艱難,真箇是篳路藍縷。
班本部的辦公室,設在兩間矮房中幾張高低不等的辦公桌上,都鋪著一塊藍布。藍布倒是新的,可遮蓋了斑駁的桌子麵,卻掩飾不掉破舊的桌子腿。桌子上擺著幾樣文具,此外還有一個響丁當的叫人鈴。
房間的門都沒有了,門口掛上一幅白門簾,風一吹,不住地擺動。
辦公室斜對麵的一排房子,就是學員宿舍。暗暗的,卻又有門無窗。屋裏的空氣,也不甚流通,再加上黃黴天反潮,好一股沖鼻子的濁氣。床分上下鋪,薄木板拚成,睡上去就吱呀作響,翻個身都會吵得四鄰不安。被褥、床單是自備的,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皆有,如果嚴格的要求內務整潔,那就難了。
上課的教室就是大禮堂,所有的集會也都在此舉行。講台是木板搭成的,離地有一尺多高。上麵有一張油黑髮亮的桌子,算是最惹人注目的新物件了。後麵架著一塊舊黑板,說它是“黑”板,實際是深灰色的,往後,它的顏麵還會淡下去。講台麵積不大,頂多也隻能站十多個人,如果擺上椅子坐下來,容得六七把而已。講台左右各有一間木板搭的小耳房,作為儲備書籍、講義以及實驗物品之用。同時也是備供教官們略事休息之所。
教室裏,整整齊齊擺了十五張長條桌子,排列成三行,兩個人共坐一條長板凳,恰好容納三十人。教室、禮堂和集會,多種用途的大廳,光禿禿的什麽點綴都沒有,隻有開學的那幾天,在周圍的牆壁上貼了些個花花綠綠的標語。標語內容,也沒有突出的詞句,至於後來戴雨農先生親撰的“領袖耳目”、“兄弟手足”那一聯,此時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