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冰瑩謝冰瑩(1906~2000),湖南新化人,喜歡寫作,1926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後,寫了大量的文章,是著名左翼作家聯盟成員。在武漢分校西征間隙,完成了《從軍日記》,在《中央日報》上發表,使她名噪一時。1930年夏,與潘漠華等共同籌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京分盟。“九·一八”事變後,從日本回國參加救亡運動。1932年1月,她與魯迅、茅盾等43名左翼作家在上海聯名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呼籲全國人民奮起抗日。1940年,在西安主編《黃河》文藝月刊。1948年,到台灣從事教學和創作,1972年移居美國舊金山。
危拱之(1905~1973),又名危玉辰,化名林淑英、魏晨,河南信陽人。她7歲入私塾,9歲進教會小學。稟性剛強,為了學好體操課,毅然扯去裹腳布,爭得一雙“解放腳”。1922年到汝陽道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1924年夏,考上私立河南第一女子中學。1926年11月到武漢,加入共青團,後考取武漢分校女生隊。廣州起義時,她和女生隊隨葉劍英率領的教導團參加攻堅戰鬥。在紅4師政治部當宣傳員時,參與創辦《紅軍生活》報和《造反》雜誌。1929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在閩粵贛軍區司令部宣傳科工作,後任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八一劇團委員會委員、工農劇社總社副社長,組訓了幾十個紅軍劇團,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中央紅軍長征時,她跟隨幹部團行動。1936年在延安任人民抗日劇社社長兼導演。在延安時期與葉劍英結婚。“西安事變”時,她作為中共代表團內務成員馳往西安。後任中共陝西省委婦女部長,河南省委秘書長、組織部長,赤峰市委副書記、書記。1949年初,因過本書作者1991年與黃傑老人在北京柳陰街寓中合影度勞累,積勞成疾,她的肺結核病很嚴重,不能堅持工作而休息。1973年2月8日在北京病逝。
巾幗英雄千古流芳(3)
此外,後到第4軍教導團中的曾憲植、張瑞華、黃傑、黃靜汶等10多位女生隊學生,參加了廣州起義、海陸豐起義,有的後來還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她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從事了軍事、政治、婦運等各方麵的工作,成績卓著。她們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走上了一些部委和全國婦聯、中紀委的領導崗位。其中,曾憲植曾任鄧穎超的秘書、全國婦聯副主席,徐向前元帥的夫人黃傑、聶榮臻元帥的夫人張瑞華後擔任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等職,黃靜汶任上海市婦聯副主席、國家衛生部婦幼衛生局局長等職。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培養出這樣一支優秀的女生隊,首先是當時風起雲湧的時代召喚和鍛鍊了軍校女學生,當年“打倒列強,除軍閥”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形勢,使得她們從一些普通的女青年,在短時間內迅速鍛鍊成長為時代的精英;其次,中國共產黨的培養和重視是她們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女生隊的許多戰士,在各自的戰鬥崗位上,為革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同聖潔的革命花,開遍祖國的大地。她們無論在當時或者是在後來,多是大有建樹,為當年黃埔軍校的盛譽美名,增添了更加奪目的光彩。她們敢為天下先、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敬仰。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開辦女生隊,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這一歷史功績,是值得千秋頌揚的。原武漢分校女生隊一些女學生自豪地說:女生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批女兵”,是“20年代青年婦女的驕傲”。黃埔軍校前幾期畢業的老大哥評價說:“女生隊的出現,的確在中國婦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對那時封建保守的社會風氣,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舊址無疑是一個有力的衝擊”,“這不僅是震驚中國的大事,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也是創舉”。
自黃埔軍校《中國軍人》雜誌掀起“女同誌軍”的爭論,中國20世紀初的女兵思想起源於黃埔島後,其浪湧就像那珠江入海口岸邊的大潮,喚起了無數中華女性,以勇於捐軀的壯舉,向世俗觀念展開了挑戰。黃埔女生們考入軍校時,正是風華正茂、年輕有為之時,她們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由衷的報國之心,毅然投筆從戎。其情其行,令人可敬可佩。
黃埔軍校從1924年成立至1949年遷往台灣,軍校在大陸招收的23期學生中包括4屆女生,畢業的女學生總數約為800人。她們分別是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的黃埔武漢分校(第6期),1938年抗戰時期的黃埔第7分校(第15期),1939年黃埔第3分校(第16期),1940年黃埔成都本校第18期第2總隊(駐蘇幹部培訓班)。第15期的女生,於1938年2月、3月間分兩批考入,共200多人,編入黃埔軍校(時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7分校第2總隊特科大隊女生隊,在陝西鳳翔縣受訓,1939年4月全隊奉命轉入西安戰時工作幹訓團第4團,同年5月畢業後分配到各部隊工作。第16期的女生,於1939年初在江西吉安入伍,隨第3分校輾轉遷移到後方正式開學,男女合校共3000人,其中女生300多人,經過短期培訓後於1939年冬畢業。第18期的女生,於1940年初招收,共60餘人,編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8期第2總隊,1940年2月在江蘇東台縣入學,由第3分校第16期畢業的張祖年擔任女生隊長,1940年畢業時還剩有24人。抗戰時期入校的這3期女學生,宣布畢業後即馬上開赴前線與日軍作戰。
危拱之(1905~1973),又名危玉辰,化名林淑英、魏晨,河南信陽人。她7歲入私塾,9歲進教會小學。稟性剛強,為了學好體操課,毅然扯去裹腳布,爭得一雙“解放腳”。1922年到汝陽道立女子師範學校讀書。1924年夏,考上私立河南第一女子中學。1926年11月到武漢,加入共青團,後考取武漢分校女生隊。廣州起義時,她和女生隊隨葉劍英率領的教導團參加攻堅戰鬥。在紅4師政治部當宣傳員時,參與創辦《紅軍生活》報和《造反》雜誌。1929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在閩粵贛軍區司令部宣傳科工作,後任紅軍學校俱樂部主任、八一劇團委員會委員、工農劇社總社副社長,組訓了幾十個紅軍劇團,培養了一批文藝人才。中央紅軍長征時,她跟隨幹部團行動。1936年在延安任人民抗日劇社社長兼導演。在延安時期與葉劍英結婚。“西安事變”時,她作為中共代表團內務成員馳往西安。後任中共陝西省委婦女部長,河南省委秘書長、組織部長,赤峰市委副書記、書記。1949年初,因過本書作者1991年與黃傑老人在北京柳陰街寓中合影度勞累,積勞成疾,她的肺結核病很嚴重,不能堅持工作而休息。1973年2月8日在北京病逝。
巾幗英雄千古流芳(3)
此外,後到第4軍教導團中的曾憲植、張瑞華、黃傑、黃靜汶等10多位女生隊學生,參加了廣州起義、海陸豐起義,有的後來還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她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從事了軍事、政治、婦運等各方麵的工作,成績卓著。她們中有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走上了一些部委和全國婦聯、中紀委的領導崗位。其中,曾憲植曾任鄧穎超的秘書、全國婦聯副主席,徐向前元帥的夫人黃傑、聶榮臻元帥的夫人張瑞華後擔任全國政協常委和委員等職,黃靜汶任上海市婦聯副主席、國家衛生部婦幼衛生局局長等職。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培養出這樣一支優秀的女生隊,首先是當時風起雲湧的時代召喚和鍛鍊了軍校女學生,當年“打倒列強,除軍閥”這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形勢,使得她們從一些普通的女青年,在短時間內迅速鍛鍊成長為時代的精英;其次,中國共產黨的培養和重視是她們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女生隊的許多戰士,在各自的戰鬥崗位上,為革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如同聖潔的革命花,開遍祖國的大地。她們無論在當時或者是在後來,多是大有建樹,為當年黃埔軍校的盛譽美名,增添了更加奪目的光彩。她們敢為天下先、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敬仰。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開辦女生隊,是“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這一歷史功績,是值得千秋頌揚的。原武漢分校女生隊一些女學生自豪地說:女生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批女兵”,是“20年代青年婦女的驕傲”。黃埔軍校前幾期畢業的老大哥評價說:“女生隊的出現,的確在中國婦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對那時封建保守的社會風氣,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舊址無疑是一個有力的衝擊”,“這不僅是震驚中國的大事,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也是創舉”。
自黃埔軍校《中國軍人》雜誌掀起“女同誌軍”的爭論,中國20世紀初的女兵思想起源於黃埔島後,其浪湧就像那珠江入海口岸邊的大潮,喚起了無數中華女性,以勇於捐軀的壯舉,向世俗觀念展開了挑戰。黃埔女生們考入軍校時,正是風華正茂、年輕有為之時,她們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由衷的報國之心,毅然投筆從戎。其情其行,令人可敬可佩。
黃埔軍校從1924年成立至1949年遷往台灣,軍校在大陸招收的23期學生中包括4屆女生,畢業的女學生總數約為800人。她們分別是1926年北伐戰爭時期的黃埔武漢分校(第6期),1938年抗戰時期的黃埔第7分校(第15期),1939年黃埔第3分校(第16期),1940年黃埔成都本校第18期第2總隊(駐蘇幹部培訓班)。第15期的女生,於1938年2月、3月間分兩批考入,共200多人,編入黃埔軍校(時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7分校第2總隊特科大隊女生隊,在陝西鳳翔縣受訓,1939年4月全隊奉命轉入西安戰時工作幹訓團第4團,同年5月畢業後分配到各部隊工作。第16期的女生,於1939年初在江西吉安入伍,隨第3分校輾轉遷移到後方正式開學,男女合校共3000人,其中女生300多人,經過短期培訓後於1939年冬畢業。第18期的女生,於1940年初招收,共60餘人,編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8期第2總隊,1940年2月在江蘇東台縣入學,由第3分校第16期畢業的張祖年擔任女生隊長,1940年畢業時還剩有24人。抗戰時期入校的這3期女學生,宣布畢業後即馬上開赴前線與日軍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