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海洋文化有許多要素:造船術、航海、海灘開發、海洋災害的防禦、海洋政策等等。筆者認為:海洋文化的核心是航海能力與船隻的製造。本文試圖圍繞這一核心問題評價世界主要的海洋文化。
一、中國之外的世界海洋文化係統
1、南太平洋海洋文化。
人類最早的航海是以獨木舟為航海工具的。據本世紀初的歷史學家埃利奧特?史密斯《早期文化的移動》的研究:在新石器時代,從地中海到印度、到中國的沿海、到墨西哥、到秘魯,存在著一種環繞地球的"日石文化",它的存在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類便能以獨木舟與木筏為航海工具,進行跨洋的航行。〔1〕這種奇蹟般的航海能力,至今仍然可以在玻裏尼西亞人身上看到。在南太平洋的遼闊海域上,東起復活節島、北至夏威夷島、西至紐西蘭,分布著玻裏尼西亞人,他們是天生的航海家,可以通過對潮汐、海流方向變化的體會,測知數百裏外的島嶼情況。由於對海流與季風極為熟悉,他們能夠乘坐獨木舟與木筏進行跨海航行,所以,在太平洋的多數島嶼上,都有他們的移民。迄今為止,紐西蘭的土著毛利人,可與生活在數千裏外的夏威夷土人進行對話,而無需翻譯,這說明他們有共同的祖先。人們推測:早期的玻裏尼西亞人最早抵達紐西蘭島,然後向太平洋各島嶼傳播。隻要打開地圖看一看玻裏尼西亞人在太平洋上的分布,就可知他們的祖先曾進行了多麽偉大的遠航!人類今天能在太平洋上航行,是因為掌握了高科技,使航海難度大大降低,而玻裏尼西亞人卻是以獨木舟與木筏為航海工具,就所掌握的交通工具而言,玻裏尼西亞人的航海能力是最偉大的,因而,可以說他們代表了人類最典型的海洋文化。
2、古地中海海洋文化。
古地中海的海洋文化最早成為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共同培育出來的一朵燦爛之花,成為聯絡三大文明不可少的中介。從技術上而言,古地中海的航海家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便突破了獨木舟航海時代。最早以航海術聞名天下的腓尼基人,發明了用葦草編製船隻的技術,他們用葦草編製較大型的船隻,航行於地中海各地。而後,在製木技術成熟後,又使用了大型木船。在這一前提下,地中海成為古代三大洲文明的交流渠道,也成為促進歐亞非三洲文明發展的要素。可以說,海洋文化對人類文明體現出較大作用,最早是在地中海區域。但是,地中海狹小的範圍使這一區域的海洋文化更像是一個大的"湖泊文化",比方說,古希臘人的航海不是以風為主要動力,而是以槳為主動力,所以,一艘希臘的戰艦,常要配備上百名劃漿的奴隸。然而,用槳可以征服湖泊與近海,卻很難進入大洋。對古地中海的人來說,大西洋與印度洋都是極為可怕的區域,其原因在於他們使用風帆的技術不成熟(當時的風帆是固定的,不能隨意轉向)。當然,他們中的個別人也進行了偉大的遠航,例如:古代腓尼基人所進行的環繞非洲的航行,希臘人中有去北歐採集金羊毛的傳說。但總的來說,當地人的航海是以地中海為限的。在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古地中海文化在人類海洋文化中居次要地位。
3、古印度海洋文化。
古印度洋北岸是人類海洋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的哈拉帕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與波斯灣一帶已有了可觀的海上聯繫。印度半島像人舌一樣深入太平洋,給印度人提供了航海的便利。5000年以來,印度人利用季風航行於印度洋四周的亞非各國。例如:他們很早就來到東南亞各國,印度尼西亞的佛教文化遺蹟,大多是他們的移民創造的。至今東南亞諸國人口內,占很大比例的是印度人的後裔。一般認為:在中印二國的交往中,是中國人從陸上發現了印度,而由印度人從海上發現了中國。在中國海洋文化發達以前,印度的海洋文化接古地中海海洋文化之後,是人類海洋文化最燦爛的文化成就。
印度航海技術的局限性在於:印度人對木器製造非常陌生。他們雖有偉大的石建築藝術,但是,製木技術相當落後。因此,在古印度,許多航海的船隻都是以葦草編成的,這類船隻經不起大浪,隻能靠近海岸航行。盡管他們後來也以木材造船、盡管他們對季風的掌握得心應手,但他們在海上所取得的自由是有限的。在中國的大型木船問世後,印度在東方航海界的地位便居於次要地位。迄至葡萄牙人東來,印度的船隊被擊潰,印度洋的航海界,便完全成為歐洲人的天下。
4、北大西洋海洋文化。
北大西洋的海洋文化起源於中世紀的地中海,上接古代地中海海洋文明。不過,古地中海海洋文化的航行重點是在地中海,而北大西洋海洋文化的萌芽是在北大西洋的波濤上。這一海域的氣候條件複雜多變,航行極為困難,因而,熟悉了這一海域的船長在世界各大洋都能航行自如。可以說,這一惡劣的自然條件是錘鍊當地水手的最好練兵場。歐洲漫長的海岸線生長著採伐不盡的森林,使木船製造業有取之不盡的原料,也是其1000多年航海業發展的基礎。歐洲海洋文化的特點在於擅長吸取科學技術於航海界,不斷革新航海術與造船術。中國的指南針與煉鋼術傳入歐洲,使得歐洲船舶製造與航海能力得到飛躍性的發展。煉鋼術帶來的工具革命使歐洲人的製木技術進入一個新時代,從此大船的製造不再是神話;而指南針傳入歐洲後,歐洲人以科學技術為指導,逐步將它改革為六分儀等航海儀器,從此,不論他們航行到哪裏,都可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大概位置,加上地理知識的發展,從而使環球航行成為可能。環球航線由歐洲人最早建立,是科學技術與航海術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歐洲人於15世紀末開始探航世界,大約於16世紀末已控製了世界大部分海洋。西方航海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科學技術的應用。因此,她的發展初期雖然落後於中國,甚至在某些項目上一直未能超過中國工匠的技巧,但其長期的發展潛力,則遠不是中國造船工匠所能比擬的。
一、中國之外的世界海洋文化係統
1、南太平洋海洋文化。
人類最早的航海是以獨木舟為航海工具的。據本世紀初的歷史學家埃利奧特?史密斯《早期文化的移動》的研究:在新石器時代,從地中海到印度、到中國的沿海、到墨西哥、到秘魯,存在著一種環繞地球的"日石文化",它的存在表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類便能以獨木舟與木筏為航海工具,進行跨洋的航行。〔1〕這種奇蹟般的航海能力,至今仍然可以在玻裏尼西亞人身上看到。在南太平洋的遼闊海域上,東起復活節島、北至夏威夷島、西至紐西蘭,分布著玻裏尼西亞人,他們是天生的航海家,可以通過對潮汐、海流方向變化的體會,測知數百裏外的島嶼情況。由於對海流與季風極為熟悉,他們能夠乘坐獨木舟與木筏進行跨海航行,所以,在太平洋的多數島嶼上,都有他們的移民。迄今為止,紐西蘭的土著毛利人,可與生活在數千裏外的夏威夷土人進行對話,而無需翻譯,這說明他們有共同的祖先。人們推測:早期的玻裏尼西亞人最早抵達紐西蘭島,然後向太平洋各島嶼傳播。隻要打開地圖看一看玻裏尼西亞人在太平洋上的分布,就可知他們的祖先曾進行了多麽偉大的遠航!人類今天能在太平洋上航行,是因為掌握了高科技,使航海難度大大降低,而玻裏尼西亞人卻是以獨木舟與木筏為航海工具,就所掌握的交通工具而言,玻裏尼西亞人的航海能力是最偉大的,因而,可以說他們代表了人類最典型的海洋文化。
2、古地中海海洋文化。
古地中海的海洋文化最早成為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共同培育出來的一朵燦爛之花,成為聯絡三大文明不可少的中介。從技術上而言,古地中海的航海家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便突破了獨木舟航海時代。最早以航海術聞名天下的腓尼基人,發明了用葦草編製船隻的技術,他們用葦草編製較大型的船隻,航行於地中海各地。而後,在製木技術成熟後,又使用了大型木船。在這一前提下,地中海成為古代三大洲文明的交流渠道,也成為促進歐亞非三洲文明發展的要素。可以說,海洋文化對人類文明體現出較大作用,最早是在地中海區域。但是,地中海狹小的範圍使這一區域的海洋文化更像是一個大的"湖泊文化",比方說,古希臘人的航海不是以風為主要動力,而是以槳為主動力,所以,一艘希臘的戰艦,常要配備上百名劃漿的奴隸。然而,用槳可以征服湖泊與近海,卻很難進入大洋。對古地中海的人來說,大西洋與印度洋都是極為可怕的區域,其原因在於他們使用風帆的技術不成熟(當時的風帆是固定的,不能隨意轉向)。當然,他們中的個別人也進行了偉大的遠航,例如:古代腓尼基人所進行的環繞非洲的航行,希臘人中有去北歐採集金羊毛的傳說。但總的來說,當地人的航海是以地中海為限的。在古羅馬帝國滅亡後,古地中海文化在人類海洋文化中居次要地位。
3、古印度海洋文化。
古印度洋北岸是人類海洋文化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的哈拉帕文化時期,印度河流域與波斯灣一帶已有了可觀的海上聯繫。印度半島像人舌一樣深入太平洋,給印度人提供了航海的便利。5000年以來,印度人利用季風航行於印度洋四周的亞非各國。例如:他們很早就來到東南亞各國,印度尼西亞的佛教文化遺蹟,大多是他們的移民創造的。至今東南亞諸國人口內,占很大比例的是印度人的後裔。一般認為:在中印二國的交往中,是中國人從陸上發現了印度,而由印度人從海上發現了中國。在中國海洋文化發達以前,印度的海洋文化接古地中海海洋文化之後,是人類海洋文化最燦爛的文化成就。
印度航海技術的局限性在於:印度人對木器製造非常陌生。他們雖有偉大的石建築藝術,但是,製木技術相當落後。因此,在古印度,許多航海的船隻都是以葦草編成的,這類船隻經不起大浪,隻能靠近海岸航行。盡管他們後來也以木材造船、盡管他們對季風的掌握得心應手,但他們在海上所取得的自由是有限的。在中國的大型木船問世後,印度在東方航海界的地位便居於次要地位。迄至葡萄牙人東來,印度的船隊被擊潰,印度洋的航海界,便完全成為歐洲人的天下。
4、北大西洋海洋文化。
北大西洋的海洋文化起源於中世紀的地中海,上接古代地中海海洋文明。不過,古地中海海洋文化的航行重點是在地中海,而北大西洋海洋文化的萌芽是在北大西洋的波濤上。這一海域的氣候條件複雜多變,航行極為困難,因而,熟悉了這一海域的船長在世界各大洋都能航行自如。可以說,這一惡劣的自然條件是錘鍊當地水手的最好練兵場。歐洲漫長的海岸線生長著採伐不盡的森林,使木船製造業有取之不盡的原料,也是其1000多年航海業發展的基礎。歐洲海洋文化的特點在於擅長吸取科學技術於航海界,不斷革新航海術與造船術。中國的指南針與煉鋼術傳入歐洲,使得歐洲船舶製造與航海能力得到飛躍性的發展。煉鋼術帶來的工具革命使歐洲人的製木技術進入一個新時代,從此大船的製造不再是神話;而指南針傳入歐洲後,歐洲人以科學技術為指導,逐步將它改革為六分儀等航海儀器,從此,不論他們航行到哪裏,都可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大概位置,加上地理知識的發展,從而使環球航行成為可能。環球航線由歐洲人最早建立,是科學技術與航海術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歐洲人於15世紀末開始探航世界,大約於16世紀末已控製了世界大部分海洋。西方航海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科學技術的應用。因此,她的發展初期雖然落後於中國,甚至在某些項目上一直未能超過中國工匠的技巧,但其長期的發展潛力,則遠不是中國造船工匠所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