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接著還要修墓。


    我真想大喊一聲:閻應元的墓在江陰小石灣,這已經用不著你們論證研討了。


    江風大了,回去吧。


    回來後,寫成了這篇小小的文章。


    但文章寫完後,偶爾翻閱清代大學者俞曲園的《春在堂隨筆》,見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史閣部復攝政睿親王書,乃樂平王綱字幹維者代筆,見南昌彭士望《恥躬堂集》。餘惟忠正此書,海內爭傳,然莫知其為王君筆也,故特表而出之。


    文中的“攝政睿親王”即多爾袞,而這位春在堂主人即一代紅學大師俞平伯的曾祖父。


    作為野史,這中間的真實性是大可懷疑的,但我卻希望它是真的,我寧願史可法不是一個文章高手,而是站在揚州城樓上苦心孤詣的督師輔臣。誠如是,則我在上文中的有些說法就無法立足了。


    我真誠地希望春在堂主人的記載是千秋史筆。


    作品相關介紹 中華海洋史遠在12000年之前


    中華民族的海洋史悠久燦爛,中華民族絕不是一個陸地民族:炎帝族(精衛填海證明)是個海洋民族;炎帝臣子共工“以水乘木與祝融戰”;敗而怒頭觸不周山,天傾西北,地陷東南?(12000年前“第三次災難”也是與事實吻合的。遠在12000年以前,由於原因不明的天氣突變,第三冰河期的冰川突然融化(據考察,第三冰河期融化初期的海水水位要比現在的水位低200米),使得全球的水位驟然上升,淹沒了大西洋、地中海、加勒比海與其他地區的陸地與島嶼,形成了海峽。後來,加上海底火山爆發,使部分陸地下沉,因而形成了世界性的特大洪水。這次洪水導致了各種各樣與之有關的傳說的產生,其中有許多傳奇人物是眾所周知的。例如:《聖經》中乘坐方舟的諾亞:印度史詩《瑪哈帕臘達》中逃脫洪水滅頂之災的佩斯巴斯巴達:哥倫比亞神話中在地球上挖洞才免遭被淹死的波希加:中國傳說中治水的大禹……


    還有,白令陸橋也是在1萬兩千年前沉沒資料:專家證實廣東12000年前已種水稻


    http://.sina1999年12月13日16:35廣州日報


    本報英德訊(記者洪賓通訊員黃振生)"英德牛欄洞出土的水稻矽質體,將廣東乃至全中國的水稻種植推至12000年前!"前日,在英德召開的"中石器及有關問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越南、泰國、斯洛維尼亞等國家和中國北京、上海、廣東及香港等地的名專家學者嘉賓共200多人在探討中石器文化有關問題時,又一次對這一重大發現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爭議。他們認為,這一發現是史前文化研究的一大盛事。


    最近,特別是今年以來,當地考古人員在英德牛欄洞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的矽質體,經測定:早在12000年前英德原始先民已開始種植水稻。這一發現將中國稻作歷史推至12000年前,這一發現近期在全國乃至世界都引起極大轟動。


    據記者實地了解,牛欄洞遺址位於英德市雲嶺鎮東南隅的獅石山南麓。獅石山是一座石灰岩孤峰,相對高度約100米,周圍是石灰岩地區的蝕餘丘陵山地,牛欄洞因當地農民在洞內"圈牛"而得名;洞平麵略呈曲尺形,洞口向東南,總麵積約400平方米。


    1996年,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和英德市文化局、市誌辦、博物館等單位聯合對牛欄洞遺址進行試掘,出土了一批打製石器,少量磨製石器和陶片以及大量的動物骨骼,確認是一處具有重要意義的距今一萬年前的洞穴遺址。1998年7、8月間,牛欄洞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出土文物共計1000多件,其中絕大多數是石製品和少量的骨、牙、角、蚌製品和陶器,真是"滿洞珍品"。


    在牛欄洞遺址第二、第三期文化堆積層中發現的非秈非粳水稻矽質體,可把中國稻作歷史推至12000年以前,有關人員認為,在中國乃至世界農業考古史上,以後將為英德寫下重重一頁了!


    後來的春秋五霸之三的齊,吳,越是海洋民族秦有徐福東渡漢末有衛溫諸葛直遠征隋唐有虯髯客海外稱王宋瓷遍布全球明有鄭和下西洋可我們的海洋史呢,我們的海洋文明呢,海洋英雄呢?


    我們中華文明海洋史光輝燦爛,是最早開發南北美洲的民族,南美最大的湖泊的的喀喀湖,其實就是漢語弟弟哥哥湖,現在湖邊的人民還在流傳弟兄倆的故事,許多歷史遺蹟都證明是中華文明先到的美洲,是美洲人發現了哥倫布,而不是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我們中華遠洋艦隊帶著弓箭馬隊出航遠征的時候,所謂別的海洋文明還在架獨木舟扔標槍呢?哥倫布、麥哲倫等探險家不過是有幸得到我們中華流傳過去的一張或幾張海圖,憑什麽讓我們去膜拜他們?


    我們中國的航海家們長期是日本等國的文化科技傳播使者,現在的泰國、汶萊皇室都確鑿無誤的是中華血統,可是我們輝煌燦爛的海洋史缺失了:虯髯客(風塵三俠的大哥李靖紅拂女的大哥)是哪個?鄭信(泰國的開國國王)是誰?


    ……………………大家一起來尋找我們的海洋文明吧!


    “中國人被稱為不善於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在航海技術上的發明隨處可見。”---李約瑟(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著名專家,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孤臣孽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風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風中並收藏孤臣孽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