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漢書。高五王傳》:“高後笑曰:‘顧乃父知田耳。’”指的是劉肥會種地。
至於劉邦有“二奶”,也不能就說明他是地主,當時有二奶也許不是很難,一個自耕農而且長得比較帥,就有可能afford一個。
其實,學者一般都把劉邦的家境定為自耕農,這在史學界已經沒多少爭議了。所以,劉邦連陳勝、項羽都不如。陳勝、項羽都是城市平民,前者可能有爵,後者是貴族之後。但劉邦則是個自耕農。陳勝、項羽都有字,而劉邦連個字都沒有,他就叫劉季——意思是劉老四或者劉老三。
不過,自耕農劉邦不喜歡“生產作業”,而是喜歡與人交遊,隨後為吏。此後我們更傾向於視劉邦為城鎮平民,和陳勝、項羽一樣,都是城裏人。總之,都不是純農民。
中國古代真正的起義軍領袖為農民者,恐怕隻有朱元璋一人勉強算是。
那麽,假如這位起義軍領袖陳勝先生不是農民,那麽這場大起義還算不算是農民大起義呢?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從起義的領導核心來看,除了陳勝,還有其他如吳廣、葛嬰、周文、武臣、周市、韓廣、張耳、陳餘、秦嘉,其中純捏鋤頭把為生的沒幾個。其中周文、韓廣是舊的低級軍官,張耳、陳餘是魏無忌的門客,葛嬰是東陽城裏的知名人士,其他人史料不詳,隻說是“陳縣人、陽城人、陵人、符離人、汝陰人”,不知是城裏還是城外,但我看都不像農民,即便是城外人,也是地方豪傑。譬如說:“陳勝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就說明這些“左右”不是兩耳聾塞的鄉下人,他們對張耳、陳餘這兩個江湖名流早有耳聞,崇拜有加,仿佛水泊梁山好漢那樣,可見他們更像是屬於地方豪強或城市浪人。這些人多迅速在半年內稱王稱孤,遣將調兵,製作禮儀,能量都很大,都不像是簡單的“鋤頭把族”。
那麽,看完起義軍的領袖核心,起義軍的主要成份——戰士們,到底是不是農民呢?
起義隊伍的核心人員——閭左九百人,我們已經說了,“閭”帶有很強的城邑特徵,不好簡單視為城外農民。但是,不可否認,即便這九百人都是城裏的貧民,但隨後迅速湧入起義隊伍的數萬人、數十萬人,少不了是大量的流民,是農民出身的。
這樣,我們就形成了陳勝等非農民者,領導廣大農民發動起義的結論。
不過,隨著起義的蔓延,城市平民迅速地湧入進來。《史記》上說,“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勝。”“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也就是說,城裏的人們都殺掉他們的官長,以應陳勝。事實可見,更多數的城不是被農民起義軍攻陷,而是城裏人自行起義以應之,使得函穀關以外的六國之地,迅速淪陷。城裏人對此次起義的推動力巨大,功績至少可與農民隊伍們分庭抗禮。這些情況我們後麵再講。
總之,如火如荼的秦末大起義,是一幫以陳勝為首的城裏人領導的(當然領導集團中也不乏城外人,但即便是城外人,似乎也應是地方豪強),以農民和城裏人並肩同為義軍主力的一場大運動。現代書本上管它叫“秦末農民起義”,也許不如叫“秦末人民大起義”更恰當。
青銅時代的蝸角戰爭 戍卒叫、函穀舉
3
--------------------------------------------------------------------------------
漢朝人晁錯,自從演了《漢武大帝》以後,似乎越來越有人脈了。晁錯曾經論述過秦王朝的兩大軍事項目:北攻匈奴,南掃閩粵。晁錯說,匈奴躍馬的北方,天冷得簡直滅絕人性:樹皮厚的達到三寸,冰雪積累深可六尺,胡人也皮膚厚,鳥獸也穿著厚厚的毛皮大衣,非常耐寒。而閩粵一帶呢,又熱得賊死:鳥獸沒有什麽毛,人也薄薄的皮兒,所以耐熱。可是,秦王朝的戍卒不服水土,不是打仗時被人擒殺,就是戍守時病死邊境。往前線運送給養的民眾,更是倒撲於道路。所以,當時的人民,聽說要叫去北上南下服兵役或者勞役,就如同送到農貿市場殺頭。禍害如此嚴烈,隨時波及群民。於是陳勝等人剛剛走到大澤鄉,就幹脆造反算了。天下之人,從之如流水。
公元前209年的夏蟬高唱的時節,陳勝穿著自己的露股裝(事實上我們已經推翻這個想像,作為一個比較有頭臉的城裏人,陳勝應該戴著冠——唉,歷史啊,就是這麽被我們打扮來打扮去,連帽子和下裳都隨時在變。)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陳勝戴著冠,領著去戍邊就等於去農貿市場“棄市”的九百閭左貧民,往北方去領死。
這幫人首先在安徽北部的今宿州地區蘄縣大澤鄉(這個地方現在叫劉村,我去過)集結,屯駐在大澤鄉,預備開赴北方的漁陽郡守邊。
漁陽這個地方北京人最熟悉,每當周末到來,京昌高速公路上的桑塔納和捷達載著外出度假的工薪族老小,就要去漁陽(也就是密雲、懷柔這些郊縣)去“行散”。這些地方都是燕昭王的大將秦開,從東胡手裏搶過來的。在當時人眼中荒遠幽暗,gdp不高,屬於邊境了。至今這裏還長城綿延,標明它並不是當時帝國的腹心。
陳勝吳廣他們,是非常不願意去北方旅遊的,何況那不是旅遊,是守邊。他們也有他們的老小,生活在溫柔平坦的淮北盛夏土地上,誰願意拋家離子別妻地出遠門呢?
至於劉邦有“二奶”,也不能就說明他是地主,當時有二奶也許不是很難,一個自耕農而且長得比較帥,就有可能afford一個。
其實,學者一般都把劉邦的家境定為自耕農,這在史學界已經沒多少爭議了。所以,劉邦連陳勝、項羽都不如。陳勝、項羽都是城市平民,前者可能有爵,後者是貴族之後。但劉邦則是個自耕農。陳勝、項羽都有字,而劉邦連個字都沒有,他就叫劉季——意思是劉老四或者劉老三。
不過,自耕農劉邦不喜歡“生產作業”,而是喜歡與人交遊,隨後為吏。此後我們更傾向於視劉邦為城鎮平民,和陳勝、項羽一樣,都是城裏人。總之,都不是純農民。
中國古代真正的起義軍領袖為農民者,恐怕隻有朱元璋一人勉強算是。
那麽,假如這位起義軍領袖陳勝先生不是農民,那麽這場大起義還算不算是農民大起義呢?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
從起義的領導核心來看,除了陳勝,還有其他如吳廣、葛嬰、周文、武臣、周市、韓廣、張耳、陳餘、秦嘉,其中純捏鋤頭把為生的沒幾個。其中周文、韓廣是舊的低級軍官,張耳、陳餘是魏無忌的門客,葛嬰是東陽城裏的知名人士,其他人史料不詳,隻說是“陳縣人、陽城人、陵人、符離人、汝陰人”,不知是城裏還是城外,但我看都不像農民,即便是城外人,也是地方豪傑。譬如說:“陳勝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就說明這些“左右”不是兩耳聾塞的鄉下人,他們對張耳、陳餘這兩個江湖名流早有耳聞,崇拜有加,仿佛水泊梁山好漢那樣,可見他們更像是屬於地方豪強或城市浪人。這些人多迅速在半年內稱王稱孤,遣將調兵,製作禮儀,能量都很大,都不像是簡單的“鋤頭把族”。
那麽,看完起義軍的領袖核心,起義軍的主要成份——戰士們,到底是不是農民呢?
起義隊伍的核心人員——閭左九百人,我們已經說了,“閭”帶有很強的城邑特徵,不好簡單視為城外農民。但是,不可否認,即便這九百人都是城裏的貧民,但隨後迅速湧入起義隊伍的數萬人、數十萬人,少不了是大量的流民,是農民出身的。
這樣,我們就形成了陳勝等非農民者,領導廣大農民發動起義的結論。
不過,隨著起義的蔓延,城市平民迅速地湧入進來。《史記》上說,“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勝。”“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也就是說,城裏的人們都殺掉他們的官長,以應陳勝。事實可見,更多數的城不是被農民起義軍攻陷,而是城裏人自行起義以應之,使得函穀關以外的六國之地,迅速淪陷。城裏人對此次起義的推動力巨大,功績至少可與農民隊伍們分庭抗禮。這些情況我們後麵再講。
總之,如火如荼的秦末大起義,是一幫以陳勝為首的城裏人領導的(當然領導集團中也不乏城外人,但即便是城外人,似乎也應是地方豪強),以農民和城裏人並肩同為義軍主力的一場大運動。現代書本上管它叫“秦末農民起義”,也許不如叫“秦末人民大起義”更恰當。
青銅時代的蝸角戰爭 戍卒叫、函穀舉
3
--------------------------------------------------------------------------------
漢朝人晁錯,自從演了《漢武大帝》以後,似乎越來越有人脈了。晁錯曾經論述過秦王朝的兩大軍事項目:北攻匈奴,南掃閩粵。晁錯說,匈奴躍馬的北方,天冷得簡直滅絕人性:樹皮厚的達到三寸,冰雪積累深可六尺,胡人也皮膚厚,鳥獸也穿著厚厚的毛皮大衣,非常耐寒。而閩粵一帶呢,又熱得賊死:鳥獸沒有什麽毛,人也薄薄的皮兒,所以耐熱。可是,秦王朝的戍卒不服水土,不是打仗時被人擒殺,就是戍守時病死邊境。往前線運送給養的民眾,更是倒撲於道路。所以,當時的人民,聽說要叫去北上南下服兵役或者勞役,就如同送到農貿市場殺頭。禍害如此嚴烈,隨時波及群民。於是陳勝等人剛剛走到大澤鄉,就幹脆造反算了。天下之人,從之如流水。
公元前209年的夏蟬高唱的時節,陳勝穿著自己的露股裝(事實上我們已經推翻這個想像,作為一個比較有頭臉的城裏人,陳勝應該戴著冠——唉,歷史啊,就是這麽被我們打扮來打扮去,連帽子和下裳都隨時在變。)不管你接受不接受,陳勝戴著冠,領著去戍邊就等於去農貿市場“棄市”的九百閭左貧民,往北方去領死。
這幫人首先在安徽北部的今宿州地區蘄縣大澤鄉(這個地方現在叫劉村,我去過)集結,屯駐在大澤鄉,預備開赴北方的漁陽郡守邊。
漁陽這個地方北京人最熟悉,每當周末到來,京昌高速公路上的桑塔納和捷達載著外出度假的工薪族老小,就要去漁陽(也就是密雲、懷柔這些郊縣)去“行散”。這些地方都是燕昭王的大將秦開,從東胡手裏搶過來的。在當時人眼中荒遠幽暗,gdp不高,屬於邊境了。至今這裏還長城綿延,標明它並不是當時帝國的腹心。
陳勝吳廣他們,是非常不願意去北方旅遊的,何況那不是旅遊,是守邊。他們也有他們的老小,生活在溫柔平坦的淮北盛夏土地上,誰願意拋家離子別妻地出遠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