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很快收羅、組織起一個得心應手的班底:王舜、王邑為心腹謀士,甄豐、甄邯負責決策,平晏掌管機密,劉歆撰寫文告製造輿論,等等。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政君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隻獎勵他們4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後多次詔令,堅決推辭。於是太後下詔:王莽增加封邑二萬八千戶,封為太傅,稱安漢公,以蕭何的故居作為官邸,並定為法令,永遠遵守。王莽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退回了增封的土地和民戶。
王莽又建議先封諸侯王和開國以來功臣的子孫,然後是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於是朝廷下令:全國成年男子每人增加一級爵位;無子的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可以將孫子作為繼承人;宗室中因有罪而被開除出族的,可以恢復;全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如年老退休,可以終身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上一年多收的賦稅一律退還;天下吏民不必再自行置備服兵役所需物資;等等。全國上下無不為此感謝王莽。為了復興儒家傳統製度,他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台等禮儀建築,並為學者建造1萬套住宅,“天下寒士盡歡顏”。
公元5年,富有四海的漢平帝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年僅14歲。王莽從漢宣帝玄孫一輩中挑選了隻有2歲的劉嬰繼位,史稱“孺子”。緊接著,武功縣令孟通“及時”地從井中挖得一塊白石,上有硃筆撰寫“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當時讖諱之學已經很流行,朝野上下對上天的指示都很尊敬。現在既然天降詔命,太後當然不敢違背,王莽於是當了“攝皇帝”,劉嬰則變成了他的皇太子。
2年後,王莽又故技重演,唆使梓潼人哀章做了個銅櫃,櫃裏放的紙上寫著“王莽為真天子”,還將王莽的8位大臣和3個胡編的名字,每人寫上官職,附於後。黃昏時分,哀章抱著櫃子去高祖廟,將它交給值班的僕射。得到報告後,王莽立即去高祖廟將金櫃迎回,即真天子位,改國號為“新”,演完了攫取帝位的最後一場戲。
王莽是個典型的儒家理想主義者,登皇位後馬上熱情頑固地推行他的復古改革。
公元9年,王莽下詔,歷數土地兼併的危害,下令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實行井田製。天下田地一律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每個不足八口的家庭,占田不得超過一井(900畝),超過部分必須分給九族鄰裏,原來沒有田的人可以按照一夫百畝的製度受田。對膽敢詆毀“井田聖製”的人,一律流放邊疆,以儆效尤。
為了抑製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製止高利貸,控製物價,王莽在公元10年下詔實行五均六筦法。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設“五均司市師”,設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管理市場。每季度中月由司市官評定本地物價,稱為市平。物價高於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聽民買賣;五穀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百姓無錢時,可向錢府借無息或低息貸款。所謂六筦,即由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等五種產業實行國家壟斷經營。
從這些政策的內容看,似乎相當合理,製定的出發點也不能說不對,如果真能實行,政府和百姓雙方都能得益。但是,土地並非一句話就能收歸國有,收回土地肯定要得罪大批既得利益群體,這些人往往又有著巨大的能量,可以輕而易舉地幹擾國家政令的執行。無地農民希望得到土地,一旦拿不到也會對政府不滿,這樣,王莽就把上下兩個階層都得罪了。而五均六筦實施的前提是政府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商品和貨幣,同時擁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桑弘羊式的精通經濟管理的人才。王莽則一個條件也不具備,於是隻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些人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結果隻會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經營,對國家,對百姓沒有一點好處。至於王莽對貨幣的改革,更是胡鬧,除了給古錢幣愛好者增加一點收集的樂趣和麻煩外,沒一點用處。
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能隻依靠某一部分人群,否則會引發激烈的社會動盪。他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社會各階層都有所妥協,實現雙贏或多贏,從而促成社會的平穩向前發展。在妥協中逐漸消滅舊事物,培育新生命。王莽是個改革者,但卻是一個不稱職的改革者,是個誌大才疏的改革幻想家。他的改革方案很快被自我否定,辛辛苦苦搶來的帝業也迅速地瓦解了。
王莽泥古不化,一切都要符合古義,又深受“夷夏之辯”的影響,在對待邊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自然也會犯下很多錯誤。
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50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這個西海郡因此也成為第一個損害王莽形象的禍首。
對於匈奴,早在漢平帝時王莽就開始改變漢朝以往的和平共處國策,謀求一步步削弱匈奴。公元2年,他炮製了一個約定,要求從此以後匈奴不得接受從漢朝、烏孫、西域諸國以及烏桓流入的人口。這等於要把匈奴徹底孤立起來。國力日減的烏珠留單於忍氣吞聲,隻好接受。
王莽又建議先封諸侯王和開國以來功臣的子孫,然後是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於是朝廷下令:全國成年男子每人增加一級爵位;無子的諸侯王、公、列侯、關內侯可以將孫子作為繼承人;宗室中因有罪而被開除出族的,可以恢復;全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如年老退休,可以終身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上一年多收的賦稅一律退還;天下吏民不必再自行置備服兵役所需物資;等等。全國上下無不為此感謝王莽。為了復興儒家傳統製度,他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台等禮儀建築,並為學者建造1萬套住宅,“天下寒士盡歡顏”。
公元5年,富有四海的漢平帝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年僅14歲。王莽從漢宣帝玄孫一輩中挑選了隻有2歲的劉嬰繼位,史稱“孺子”。緊接著,武功縣令孟通“及時”地從井中挖得一塊白石,上有硃筆撰寫“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當時讖諱之學已經很流行,朝野上下對上天的指示都很尊敬。現在既然天降詔命,太後當然不敢違背,王莽於是當了“攝皇帝”,劉嬰則變成了他的皇太子。
2年後,王莽又故技重演,唆使梓潼人哀章做了個銅櫃,櫃裏放的紙上寫著“王莽為真天子”,還將王莽的8位大臣和3個胡編的名字,每人寫上官職,附於後。黃昏時分,哀章抱著櫃子去高祖廟,將它交給值班的僕射。得到報告後,王莽立即去高祖廟將金櫃迎回,即真天子位,改國號為“新”,演完了攫取帝位的最後一場戲。
王莽是個典型的儒家理想主義者,登皇位後馬上熱情頑固地推行他的復古改革。
公元9年,王莽下詔,歷數土地兼併的危害,下令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實行井田製。天下田地一律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每個不足八口的家庭,占田不得超過一井(900畝),超過部分必須分給九族鄰裏,原來沒有田的人可以按照一夫百畝的製度受田。對膽敢詆毀“井田聖製”的人,一律流放邊疆,以儆效尤。
為了抑製商人對農民的過度盤剝,製止高利貸,控製物價,王莽在公元10年下詔實行五均六筦法。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設“五均司市師”,設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管理市場。每季度中月由司市官評定本地物價,稱為市平。物價高於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於市平則聽民買賣;五穀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滯銷時,由司市官按本價收買。百姓無錢時,可向錢府借無息或低息貸款。所謂六筦,即由國家對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等五種產業實行國家壟斷經營。
從這些政策的內容看,似乎相當合理,製定的出發點也不能說不對,如果真能實行,政府和百姓雙方都能得益。但是,土地並非一句話就能收歸國有,收回土地肯定要得罪大批既得利益群體,這些人往往又有著巨大的能量,可以輕而易舉地幹擾國家政令的執行。無地農民希望得到土地,一旦拿不到也會對政府不滿,這樣,王莽就把上下兩個階層都得罪了。而五均六筦實施的前提是政府必須掌握相當數量的商品和貨幣,同時擁有強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桑弘羊式的精通經濟管理的人才。王莽則一個條件也不具備,於是隻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些人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結果隻會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經營,對國家,對百姓沒有一點好處。至於王莽對貨幣的改革,更是胡鬧,除了給古錢幣愛好者增加一點收集的樂趣和麻煩外,沒一點用處。
一個成功的改革者,不能隻依靠某一部分人群,否則會引發激烈的社會動盪。他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社會各階層都有所妥協,實現雙贏或多贏,從而促成社會的平穩向前發展。在妥協中逐漸消滅舊事物,培育新生命。王莽是個改革者,但卻是一個不稱職的改革者,是個誌大才疏的改革幻想家。他的改革方案很快被自我否定,辛辛苦苦搶來的帝業也迅速地瓦解了。
王莽泥古不化,一切都要符合古義,又深受“夷夏之辯”的影響,在對待邊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自然也會犯下很多錯誤。
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已有的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50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這個西海郡因此也成為第一個損害王莽形象的禍首。
對於匈奴,早在漢平帝時王莽就開始改變漢朝以往的和平共處國策,謀求一步步削弱匈奴。公元2年,他炮製了一個約定,要求從此以後匈奴不得接受從漢朝、烏孫、西域諸國以及烏桓流入的人口。這等於要把匈奴徹底孤立起來。國力日減的烏珠留單於忍氣吞聲,隻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