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他為他父親的成功競選出了大力,這一出色表現使人們對他刮目相看,他對自己的看法也不一樣了。4年後,他父親競選連任失敗,他曾十分憤怒。但這也從另一個方麵促使他自己加倍努力。他首先通過成功的競選擔任了德克薩斯州長,又以壓倒多數票贏得了連任,然後直奔白宮。(在這期間,他出售他在德克薩斯“巡警隊員”棒球隊的股份,賺了一筆錢。)看來,好像是他父親的第一次真正的失敗促使他走上了驚人的成功之路。
老布希確實也為他兒子的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小布希的總統競選活動中,大選後的計票爭議中,以及就職後的行政班子中,老布希當年的一些同事和顧問都為小布希出了大力,並擔任了要職。盡管如此,小布希的為人處事和總統工作作風卻表現出他的德克薩斯特點,更近似於羅納德·裏根,而不同於他的父親。他搬進白宮後,沒有因為工作的重擔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規律,仍充分利用時間鍛鍊身體和睡眠。給他當過撰稿人的戴維·弗魯姆描寫說:“布希不是一個輕量級的人。相反,他是一種很特殊的重量級典型。他常常說話走嘴,有時也忘事,可是他的視野寬闊,目光銳利。隻要他看到了新的機會,他就有勇氣對之採取行動。”
當我在一次人數不多的記者午餐會上頭一次見到喬治·沃克·布希時,我看到他的實際表現與一般人對他的看法大不相同。在討論政策問題時,他遊刃有餘,既掌握了事實和政策的微妙之處,也掌握了會場的氣氛。副總統迪克·切尼就坐在他的對麵,他卻不向切尼請教,切尼也沒有說什麽話。布希有一次對他的競選顧問們說,“政治就是感知”,看來他決心不再重犯他父親犯過的錯誤。
至於布希的為人,曾長時間與他相處的弗魯姆對他做了一番也許是恰到好處的描述:“布希是一個很不一般的人。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軟弱的人。他有許多缺點:缺乏耐心,容易發怒,有時說話隨便,甚至較真;往往沒有足夠的好奇心,因而對一些事了解不多;思考比較接近於常人,也許不大像是一個領袖。然而比這些缺點重要得多的是他的優點:正派、誠實、端莊、勇敢和頑強。”
要下定在阿富汗開戰的決心,這對於布希總統來說並不難。在“9·11”事件以後,美國人民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白宮下決心剷除恐怖主義。布希無愧於他的牛仔形象,發誓要捉拿奧斯馬·本·拉丹,“死的活的都要”,要把本·拉丹的恐怖組織“用煙燻出山洞”。一些評論家批評布希總統在動武一事上粗魯,其實他在開戰之前是相當克製的。當時許多美國人要求立即動手,可是布希等了差不多一個月才下令向阿富汗投下第一批炸彈。他向世界宣布,“對於那些幹下這些壞事的恐怖分子,以及那些窩藏恐怖分子的人,我們將同樣處置”,這就是改寫了國際關係的規則。
“9·11”事件使布希贏得人心和聲望,更重要的,是使他對於自己作為總統有了明確的使命感。“我的任務就是保護美國,”他說,“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這位再生的基督教徒在每次內閣開會時都首先做禱告,他說反恐怖戰爭是“善與惡的一場重大鬥爭”。紐約參議員查爾斯·舒默說:“他好幾次對我講,他這總統當得怎樣就全看這件事,成功不成功就看能不能實現掃除恐怖主義的目的。”
但是布希總統的“大發現”是美國軍人從阿富汗傳來了驚人的消息:本·拉丹的“基地”組織一直在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副總統切尼已長期關注這一問題,認為美國麵臨的最嚴重威脅就是恐怖分子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或核武器襲擊美國的城市。從這方麵來看,“9·11”事件隻是令人驚醒的一個信號。
有鑑於此,布希和他的戰時內閣製定了一項新的政策:美國要在遭受襲擊之前就消除國家安全所受到的威脅。布希在西點軍校一次畢業典禮上說過,“我不會在危險日增時坐待事件發生。我不會在危險越來越近時袖手旁觀。”美國要對敵人先發製人——不再白白挨敵人第一槍。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紮·賴斯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了這一新思想:“我們不要讓冒煙的槍變成蘑菇雲。”
既然“基地”組織想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人們自然會想什麽人會給他們提供這類武器。如果說“父親的孽債要子女來還”,那麽老布希一項未完成的事業現在該由小布希來承續了。
第十六章 蘑菇雲(3)
那是在1991年2月末,經過6個星期的轟炸和僅僅兩天的地麵作戰以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部隊已潰不成軍,狼狽逃竄。但他們在逃出科威特市之前首先將該市洗劫一空——小汽車、成箱的衣服、成袋的麵粉、兒童圖書以至婚紗等等,能搶到什麽就搶什麽。他們的軍車加上掠奪來的小汽車和塞得滿滿的貨車,沿著6號公路北行的四條車道,在夜間混亂不堪地移動。
當這些車隊駛近科威特邊界時,美國空軍的12架f-15飛機飛到了這目標密集地區的上空,將車隊一頭一尾炸癱以後,中間成千輛的汽車在沙漠的夜色中亂作一團,任由美軍飛機轟炸掃射。驚恐的伊拉克士兵紛紛逃命。
老布希確實也為他兒子的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小布希的總統競選活動中,大選後的計票爭議中,以及就職後的行政班子中,老布希當年的一些同事和顧問都為小布希出了大力,並擔任了要職。盡管如此,小布希的為人處事和總統工作作風卻表現出他的德克薩斯特點,更近似於羅納德·裏根,而不同於他的父親。他搬進白宮後,沒有因為工作的重擔而改變自己的生活規律,仍充分利用時間鍛鍊身體和睡眠。給他當過撰稿人的戴維·弗魯姆描寫說:“布希不是一個輕量級的人。相反,他是一種很特殊的重量級典型。他常常說話走嘴,有時也忘事,可是他的視野寬闊,目光銳利。隻要他看到了新的機會,他就有勇氣對之採取行動。”
當我在一次人數不多的記者午餐會上頭一次見到喬治·沃克·布希時,我看到他的實際表現與一般人對他的看法大不相同。在討論政策問題時,他遊刃有餘,既掌握了事實和政策的微妙之處,也掌握了會場的氣氛。副總統迪克·切尼就坐在他的對麵,他卻不向切尼請教,切尼也沒有說什麽話。布希有一次對他的競選顧問們說,“政治就是感知”,看來他決心不再重犯他父親犯過的錯誤。
至於布希的為人,曾長時間與他相處的弗魯姆對他做了一番也許是恰到好處的描述:“布希是一個很不一般的人。他是一個好人,卻不是軟弱的人。他有許多缺點:缺乏耐心,容易發怒,有時說話隨便,甚至較真;往往沒有足夠的好奇心,因而對一些事了解不多;思考比較接近於常人,也許不大像是一個領袖。然而比這些缺點重要得多的是他的優點:正派、誠實、端莊、勇敢和頑強。”
要下定在阿富汗開戰的決心,這對於布希總統來說並不難。在“9·11”事件以後,美國人民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支持白宮下決心剷除恐怖主義。布希無愧於他的牛仔形象,發誓要捉拿奧斯馬·本·拉丹,“死的活的都要”,要把本·拉丹的恐怖組織“用煙燻出山洞”。一些評論家批評布希總統在動武一事上粗魯,其實他在開戰之前是相當克製的。當時許多美國人要求立即動手,可是布希等了差不多一個月才下令向阿富汗投下第一批炸彈。他向世界宣布,“對於那些幹下這些壞事的恐怖分子,以及那些窩藏恐怖分子的人,我們將同樣處置”,這就是改寫了國際關係的規則。
“9·11”事件使布希贏得人心和聲望,更重要的,是使他對於自己作為總統有了明確的使命感。“我的任務就是保護美國,”他說,“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這位再生的基督教徒在每次內閣開會時都首先做禱告,他說反恐怖戰爭是“善與惡的一場重大鬥爭”。紐約參議員查爾斯·舒默說:“他好幾次對我講,他這總統當得怎樣就全看這件事,成功不成功就看能不能實現掃除恐怖主義的目的。”
但是布希總統的“大發現”是美國軍人從阿富汗傳來了驚人的消息:本·拉丹的“基地”組織一直在尋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副總統切尼已長期關注這一問題,認為美國麵臨的最嚴重威脅就是恐怖分子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或核武器襲擊美國的城市。從這方麵來看,“9·11”事件隻是令人驚醒的一個信號。
有鑑於此,布希和他的戰時內閣製定了一項新的政策:美國要在遭受襲擊之前就消除國家安全所受到的威脅。布希在西點軍校一次畢業典禮上說過,“我不會在危險日增時坐待事件發生。我不會在危險越來越近時袖手旁觀。”美國要對敵人先發製人——不再白白挨敵人第一槍。國家安全顧問康多莉紮·賴斯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了這一新思想:“我們不要讓冒煙的槍變成蘑菇雲。”
既然“基地”組織想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人們自然會想什麽人會給他們提供這類武器。如果說“父親的孽債要子女來還”,那麽老布希一項未完成的事業現在該由小布希來承續了。
第十六章 蘑菇雲(3)
那是在1991年2月末,經過6個星期的轟炸和僅僅兩天的地麵作戰以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部隊已潰不成軍,狼狽逃竄。但他們在逃出科威特市之前首先將該市洗劫一空——小汽車、成箱的衣服、成袋的麵粉、兒童圖書以至婚紗等等,能搶到什麽就搶什麽。他們的軍車加上掠奪來的小汽車和塞得滿滿的貨車,沿著6號公路北行的四條車道,在夜間混亂不堪地移動。
當這些車隊駛近科威特邊界時,美國空軍的12架f-15飛機飛到了這目標密集地區的上空,將車隊一頭一尾炸癱以後,中間成千輛的汽車在沙漠的夜色中亂作一團,任由美軍飛機轟炸掃射。驚恐的伊拉克士兵紛紛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