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直接向民眾說話(2)
這次參戰,是美國登上全球舞台的第一次。威爾遜決心不浪費時機,既要決定戰爭的勝負,又要設計戰後的世界。三百萬美國人應徵入伍,而威爾遜幾乎是立即著手考慮戰後的和平。他請美國一些著名的政治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組成一個委員會,指示他們研究歐洲的情況,起草和平建議。到1918年新年來臨之際,他利用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項“十四點和平計劃”。這計劃涉及公海自由,取消貿易壁壘,裁軍,以及成立國際聯盟以保證“大小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幾天之內,威爾遜就自豪地向全國和全世界宣布了他的“十四點計劃”。《紐約論壇報》寫道:“威爾遜先生現在意味深長地保證美國要為比利時人和波蘭人以及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的解放而戰。對許多人而言,美國總統的許諾是要在他們經受比黑奴的遭遇更惡劣千倍的奴役之後,獲取自由。”
國內反響熱烈,國外的反應卻是好壞兼有。歐洲人認為威爾遜的計劃天真而不現實。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幾乎是戰亂一直不停。美國自己的內戰也才過去50年,美國憑什麽來給歐洲指引和平之路呢?倫敦的《泰晤士報》寫道:“我們對總統講話的主要批評意見就是,它理想崇高,卻似乎未顧及某些嚴峻現實。”
威爾遜未理會批評,而直接向民眾說話。他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宣傳運動,希望把“十四點計劃”送到德國及其盟國的民眾手中,從而扭轉潮流。飛機到德國上空撒傳單;炮兵把炮彈彈頭裏的炸藥掏空,裝上傳單射向敵方。“十四點計劃”譯成十多種文字,散發到世界各地。
這一宣傳運動收到了效果。美國的國旗頭一次成為希望與復興的象徵,展現在歐洲各地的窗台。世界人民要和平,要按照威爾遜計劃實現的和平。他們也贊成設立國際聯盟。
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使戰爭結束,這樣說並不算過分。1918年5月28日,當美軍還在繼續與德軍作戰時,德國新首相致信威爾遜,說隻要在“十四點”基礎上訂立和平協議,他願意停戰。
但是英法兩國這時看到勝利在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們要收穫敵人無條件投降的勝利果實,而且要完全摧毀德國。威爾遜則堅持自己的立場,他知道一個嚴重不公正的和平計劃隻會在德國引起憤恨,在將來引起更多的問題。“十四點計劃”所立足的原則是均勢與平衡。英法兩國不肯讓步,但威爾遜手裏有王牌。正是美國的參戰給德國敲響了喪鍾。若是沒有美國支援,英國和法國並沒有自己贏取戰爭勝利的把握。美國的優勢實力是不可小看的。威爾遜威脅說他將會與德國人媾和,讓英國人和法國人自己繼續打下去。
正當著手談判時,美國要舉行國會中期選舉。威爾遜希望美國人民給世界發出明確的信號,他在全國報紙上發表了致選民公開信,信中說:“如果你們贊成我的領導……我懇求你們明白無誤地表態,讓民主黨在參眾兩院成為多數。”可是這種黨派性質的呼籲起了反效果。美國人團結一致在威爾遜帶領下參戰,如今看到他在兜售和平時試圖按政黨之分讓選民分裂,感到憤怒。選舉結果是共和黨在國會兩院占據了多數。和約需經參議院批準,因此新的參議院將有權挫敗任何一個和平計劃。
然而,不管選舉結果如何,英法兩國不敢冒美國撤軍的重大危險,經過與美國數月談判之後,終於退讓。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紐約時報》寫道:“如同暴風雨即將停止時的最後一陣電閃雷鳴一樣,雙方炮火響過一陣,恰好在11時零1分,突然寂靜了……連綿起伏的丘陵地上充滿了歡呼和叫喊聲,敵我雙方都是如此……德國人和美國人走到他們曾拚死廝鬥過的狹長地段上相會,有些人還有些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像小學生似的。”
美國獲悉戰爭結束,國會山上爆發了慶祝之聲,燃起了48處篝火,人群高唱愛國歌曲,吹響號角,敲響大鍾。威爾遜參加了慶祝活動,他的秘書後來回憶說:“他興高采烈……閃現出滿意的光輝,意識到他為之奮鬥的原則勝利了。”威爾遜感受到這是他自從童年以來所一直追求的命運。
伍德羅·威爾遜回憶說,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生活在夢想之中……全世界在我看來是一個英雄冒險之地。”他的父親是一位長老會牧師,給幼小的伍德羅·威爾遜灌輸了一個信念,即他一生肩負有一項使命,要讓世界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威爾遜預感到有朝一日他會當政。
可是,他成了一名大學教師。三十幾歲時,他被任命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與政治學教授。(至今他仍是惟一的得到過博士學位的美國總統。)他在重要刊物上發表文章,接受邀請到各處演講,很快成為普林斯頓最出名的教授。
第九章 直接向民眾說話(3)
可是在39歲時,威爾遜患了一次中風,造成右臂無力,無法寫字。幸好這是一次輕微發作,一年內得到了康復。這問題9年後又出現過一次,但又過去了。1906年,他50歲的時候,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左眼失明了。醫生告訴他,這是因為高血壓嚴重而引起眼底血管出血。惟一治療辦法是休息。威爾遜到英國一處農村休息養病。他獨自一人在荒野之中恢復了視力,得到一次頓悟。他相信是上帝賦予了他一項使命。
這次參戰,是美國登上全球舞台的第一次。威爾遜決心不浪費時機,既要決定戰爭的勝負,又要設計戰後的世界。三百萬美國人應徵入伍,而威爾遜幾乎是立即著手考慮戰後的和平。他請美國一些著名的政治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組成一個委員會,指示他們研究歐洲的情況,起草和平建議。到1918年新年來臨之際,他利用該委員會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項“十四點和平計劃”。這計劃涉及公海自由,取消貿易壁壘,裁軍,以及成立國際聯盟以保證“大小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幾天之內,威爾遜就自豪地向全國和全世界宣布了他的“十四點計劃”。《紐約論壇報》寫道:“威爾遜先生現在意味深長地保證美國要為比利時人和波蘭人以及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的解放而戰。對許多人而言,美國總統的許諾是要在他們經受比黑奴的遭遇更惡劣千倍的奴役之後,獲取自由。”
國內反響熱烈,國外的反應卻是好壞兼有。歐洲人認為威爾遜的計劃天真而不現實。自中世紀以來,歐洲幾乎是戰亂一直不停。美國自己的內戰也才過去50年,美國憑什麽來給歐洲指引和平之路呢?倫敦的《泰晤士報》寫道:“我們對總統講話的主要批評意見就是,它理想崇高,卻似乎未顧及某些嚴峻現實。”
威爾遜未理會批評,而直接向民眾說話。他發動了規模空前的宣傳運動,希望把“十四點計劃”送到德國及其盟國的民眾手中,從而扭轉潮流。飛機到德國上空撒傳單;炮兵把炮彈彈頭裏的炸藥掏空,裝上傳單射向敵方。“十四點計劃”譯成十多種文字,散發到世界各地。
這一宣傳運動收到了效果。美國的國旗頭一次成為希望與復興的象徵,展現在歐洲各地的窗台。世界人民要和平,要按照威爾遜計劃實現的和平。他們也贊成設立國際聯盟。
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使戰爭結束,這樣說並不算過分。1918年5月28日,當美軍還在繼續與德軍作戰時,德國新首相致信威爾遜,說隻要在“十四點”基礎上訂立和平協議,他願意停戰。
但是英法兩國這時看到勝利在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們要收穫敵人無條件投降的勝利果實,而且要完全摧毀德國。威爾遜則堅持自己的立場,他知道一個嚴重不公正的和平計劃隻會在德國引起憤恨,在將來引起更多的問題。“十四點計劃”所立足的原則是均勢與平衡。英法兩國不肯讓步,但威爾遜手裏有王牌。正是美國的參戰給德國敲響了喪鍾。若是沒有美國支援,英國和法國並沒有自己贏取戰爭勝利的把握。美國的優勢實力是不可小看的。威爾遜威脅說他將會與德國人媾和,讓英國人和法國人自己繼續打下去。
正當著手談判時,美國要舉行國會中期選舉。威爾遜希望美國人民給世界發出明確的信號,他在全國報紙上發表了致選民公開信,信中說:“如果你們贊成我的領導……我懇求你們明白無誤地表態,讓民主黨在參眾兩院成為多數。”可是這種黨派性質的呼籲起了反效果。美國人團結一致在威爾遜帶領下參戰,如今看到他在兜售和平時試圖按政黨之分讓選民分裂,感到憤怒。選舉結果是共和黨在國會兩院占據了多數。和約需經參議院批準,因此新的參議院將有權挫敗任何一個和平計劃。
然而,不管選舉結果如何,英法兩國不敢冒美國撤軍的重大危險,經過與美國數月談判之後,終於退讓。1918年11月11日,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紐約時報》寫道:“如同暴風雨即將停止時的最後一陣電閃雷鳴一樣,雙方炮火響過一陣,恰好在11時零1分,突然寂靜了……連綿起伏的丘陵地上充滿了歡呼和叫喊聲,敵我雙方都是如此……德國人和美國人走到他們曾拚死廝鬥過的狹長地段上相會,有些人還有些羞羞答答,不好意思,像小學生似的。”
美國獲悉戰爭結束,國會山上爆發了慶祝之聲,燃起了48處篝火,人群高唱愛國歌曲,吹響號角,敲響大鍾。威爾遜參加了慶祝活動,他的秘書後來回憶說:“他興高采烈……閃現出滿意的光輝,意識到他為之奮鬥的原則勝利了。”威爾遜感受到這是他自從童年以來所一直追求的命運。
伍德羅·威爾遜回憶說,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生活在夢想之中……全世界在我看來是一個英雄冒險之地。”他的父親是一位長老會牧師,給幼小的伍德羅·威爾遜灌輸了一個信念,即他一生肩負有一項使命,要讓世界成為一個更美好的地方。威爾遜預感到有朝一日他會當政。
可是,他成了一名大學教師。三十幾歲時,他被任命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歷史與政治學教授。(至今他仍是惟一的得到過博士學位的美國總統。)他在重要刊物上發表文章,接受邀請到各處演講,很快成為普林斯頓最出名的教授。
第九章 直接向民眾說話(3)
可是在39歲時,威爾遜患了一次中風,造成右臂無力,無法寫字。幸好這是一次輕微發作,一年內得到了康復。這問題9年後又出現過一次,但又過去了。1906年,他50歲的時候,有一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左眼失明了。醫生告訴他,這是因為高血壓嚴重而引起眼底血管出血。惟一治療辦法是休息。威爾遜到英國一處農村休息養病。他獨自一人在荒野之中恢復了視力,得到一次頓悟。他相信是上帝賦予了他一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