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寶便和堂弟王緒帶禁軍去追殺王恭。王恭正往回走呢,忽聽得後麵人喊馬嘶,塵煙四起的,知道這是有人要殺自己,急忙從小路逃走。他一回到京口,便整頓兵馬,並派人去江陵邀殷仲堪一起起兵征討王國寶。
殷仲堪對這件事很猶豫。桓溫的小兒子桓玄來訪殷仲堪,他極力鼓動殷仲堪起兵。桓玄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他原本想在朝中混個出身,但一方麵他父親的聲名不好,影響他的仕途,另一方麵司馬道子很看不起他,處處壓製他。雖然官場上有很多人幫桓玄的忙,但桓玄最終鬱鬱不得誌,隻做一些中下級官職。後來他幹脆辭去官職,回到江陵。桓家在江陵的根基還是很深的,頗得人望,因此桓玄在這個地方做地頭蛇還是很吃得開。就是殷仲堪也得讓他五六分。桓玄聽說要反司馬道子,當然很高興,極力慫恿道:“王國寶等人和你是死對頭,早就想除去你。現在你不反他,將來他把你調回朝中,你不是束手就擒,白白讓人家除去你麽?如果你同意和王恭東西兩路齊攻京城,我願率我的手下為你做先鋒!”殷仲堪遂下決心起兵。
王恭和殷仲堪以討伐王國寶的名義進軍京城。王國寶派王緒去竹裏拒敵,但很快被王恭的前鋒軍劉牢之的部隊打敗,王緒逃回京城。王恭進逼京城,司馬道子非常害怕,於是把自己的兩個賣命心腹王國寶和王緒都殺了,然後寫了一份極為深刻的檢查,派人送給王恭,請他退兵。
王恭一看這兩個仇人都死掉了,司馬道子也服軟了,於是收兵回到京口。殷仲堪這時帶兵剛剛到了巴陵,得知王恭已經把事情搞定了,也帶兵回江陵。
經歷過這件事以後,司馬道子深深地感覺到手中掌握幾千名禁軍是幹不成什麽事的。要想大權在握,必須手握重兵。於是他聽從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的建議,又任命王國寶的異母兄王愉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等四郡軍事。司馬道子此舉讓豫州刺史庾楷很不高興,他見司馬道子要奪自己兵權,便派人向王恭訴苦說:“司馬道子這是要削弱藩鎮的權力,現在當趁著還沒有對你下手,趕緊想辦法對付他。”
王恭於是又約殷仲堪、桓玄出兵。劉牢之則勸王恭道:“司馬道子的這個任命,雖說是有失公允,也不算大過錯。而且削的是庾楷的兵權,與你並沒有損害,你何必再次起兵。”
王恭沒聽劉牢之的,再次起兵。這次聲討對象是王愉、司馬尚之、司馬休之。
司馬道子聽說王恭和殷仲堪又帶兵來了,又急又怕,嘴裏不住說:“看來這回隻有等死啦。”
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表示願意出戰。司馬元顯當時隻有十七歲。司馬道子問他道:“北府兵天下聞名,劉牢之又是名將,你一個小孩子家家的,也敢說大話?”
司馬元顯道:“王恭這個人恃才傲物,而且並不重用劉牢之。以劉牢之之才,怎甘屈居其下?兩人必有矛盾。父親隻要給劉牢之寫一封親筆信,向他許諾:如果陣前反戈,除去王恭,便把王恭的官職爵號全給他。我再派一個能言會道的人送這封信,不信劉牢之不反。隻要劉牢之反了,王恭必敗。”
司馬道子覺得這個計策相當不錯,於是派司馬元顯為征討大都督,率軍去竹裏拒敵;任命司馬尚之為豫州刺史,去守石頭城,對付庾楷。
司馬元顯到竹裏後,立刻派廬江太守高素拿著司馬道子的親筆信去勸降劉牢之。高素原來也是北府軍舊將,和劉牢之是戰友,他來到營中先不說勸降的事,卻對劉牢之說:“現在朝廷雖然算不上好朝廷,但也沒到周幽王、周厲王的地步吧。王恭是受過先帝大恩的,又是當今皇帝的舅舅。他兩次帶兵來京,這是對皇室的侮辱和輕慢。我看此人將來必有稱帝之心,你要是繼續跟著他混,那你將來就是附逆之臣。想將軍當年赫赫有名,為天下名將。連史冊都把你記在功臣傳中,而今卻要毀於一旦,真讓我痛心啊。”
這些話正說中劉牢之的心事,他也嘆氣道:“我哪裏是心甘情願啊,隻是我屢次勸諫王恭,他不聽我的,你說怎麽辦?”
高素道:“你勸他,他不聽,你就當討伐他。你這叫做討逆,是不世之功啊!”
劉牢之想了想道:“我不忍心去討伐我的老上級,這麽辦吧,我離開他總行吧。”
高素聽劉牢之說到這個地步,知道時機到了,把司馬道子的信拿出來給他看。
劉牢之一看有點兒動心了,又說:“恐天下人說我無情無義。”
高素知道劉牢之已經同意反攻王恭,隻是怕人說閑話,又道:“你和他是親生骨肉麽?你和他是君臣麽?不過一起共過事罷了。既然人各有誌,今天討伐他又有何不可?”
劉牢之聽罷,奮然而起道:“好!我今天就去討逆!”
劉牢之當即率部眾投降司馬元顯,然後以他的兒子劉敬宣為前鋒,率眾殺回京口。
王恭這時剛從京口城內出發,迎麵劉敬宣殺來,不及防備,被劉敬宣殺得大敗。王恭想回城固守,守城的卻是劉牢之的女婿,東莞太守高雅之,高雅之早把城門關閉,不讓王恭進城。王恭於是繞城而逃,手下部隊全都叫劉敬宣殺散,最後王恭一個人逃到曲阿。在老部下殷確的幫助下乘船逃奔桓玄。但行至長塘湖的時候,被巡邏兵所擒獲,押送到京師被斬,王恭的所有家族及黨羽全部被處死。司馬道子把王恭的所有職位和封號全封給了劉牢之,又命劉牢之進攻殷仲堪的部隊。
殷仲堪對這件事很猶豫。桓溫的小兒子桓玄來訪殷仲堪,他極力鼓動殷仲堪起兵。桓玄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他原本想在朝中混個出身,但一方麵他父親的聲名不好,影響他的仕途,另一方麵司馬道子很看不起他,處處壓製他。雖然官場上有很多人幫桓玄的忙,但桓玄最終鬱鬱不得誌,隻做一些中下級官職。後來他幹脆辭去官職,回到江陵。桓家在江陵的根基還是很深的,頗得人望,因此桓玄在這個地方做地頭蛇還是很吃得開。就是殷仲堪也得讓他五六分。桓玄聽說要反司馬道子,當然很高興,極力慫恿道:“王國寶等人和你是死對頭,早就想除去你。現在你不反他,將來他把你調回朝中,你不是束手就擒,白白讓人家除去你麽?如果你同意和王恭東西兩路齊攻京城,我願率我的手下為你做先鋒!”殷仲堪遂下決心起兵。
王恭和殷仲堪以討伐王國寶的名義進軍京城。王國寶派王緒去竹裏拒敵,但很快被王恭的前鋒軍劉牢之的部隊打敗,王緒逃回京城。王恭進逼京城,司馬道子非常害怕,於是把自己的兩個賣命心腹王國寶和王緒都殺了,然後寫了一份極為深刻的檢查,派人送給王恭,請他退兵。
王恭一看這兩個仇人都死掉了,司馬道子也服軟了,於是收兵回到京口。殷仲堪這時帶兵剛剛到了巴陵,得知王恭已經把事情搞定了,也帶兵回江陵。
經歷過這件事以後,司馬道子深深地感覺到手中掌握幾千名禁軍是幹不成什麽事的。要想大權在握,必須手握重兵。於是他聽從司馬尚之、司馬休之兄弟的建議,又任命王國寶的異母兄王愉為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及豫州等四郡軍事。司馬道子此舉讓豫州刺史庾楷很不高興,他見司馬道子要奪自己兵權,便派人向王恭訴苦說:“司馬道子這是要削弱藩鎮的權力,現在當趁著還沒有對你下手,趕緊想辦法對付他。”
王恭於是又約殷仲堪、桓玄出兵。劉牢之則勸王恭道:“司馬道子的這個任命,雖說是有失公允,也不算大過錯。而且削的是庾楷的兵權,與你並沒有損害,你何必再次起兵。”
王恭沒聽劉牢之的,再次起兵。這次聲討對象是王愉、司馬尚之、司馬休之。
司馬道子聽說王恭和殷仲堪又帶兵來了,又急又怕,嘴裏不住說:“看來這回隻有等死啦。”
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表示願意出戰。司馬元顯當時隻有十七歲。司馬道子問他道:“北府兵天下聞名,劉牢之又是名將,你一個小孩子家家的,也敢說大話?”
司馬元顯道:“王恭這個人恃才傲物,而且並不重用劉牢之。以劉牢之之才,怎甘屈居其下?兩人必有矛盾。父親隻要給劉牢之寫一封親筆信,向他許諾:如果陣前反戈,除去王恭,便把王恭的官職爵號全給他。我再派一個能言會道的人送這封信,不信劉牢之不反。隻要劉牢之反了,王恭必敗。”
司馬道子覺得這個計策相當不錯,於是派司馬元顯為征討大都督,率軍去竹裏拒敵;任命司馬尚之為豫州刺史,去守石頭城,對付庾楷。
司馬元顯到竹裏後,立刻派廬江太守高素拿著司馬道子的親筆信去勸降劉牢之。高素原來也是北府軍舊將,和劉牢之是戰友,他來到營中先不說勸降的事,卻對劉牢之說:“現在朝廷雖然算不上好朝廷,但也沒到周幽王、周厲王的地步吧。王恭是受過先帝大恩的,又是當今皇帝的舅舅。他兩次帶兵來京,這是對皇室的侮辱和輕慢。我看此人將來必有稱帝之心,你要是繼續跟著他混,那你將來就是附逆之臣。想將軍當年赫赫有名,為天下名將。連史冊都把你記在功臣傳中,而今卻要毀於一旦,真讓我痛心啊。”
這些話正說中劉牢之的心事,他也嘆氣道:“我哪裏是心甘情願啊,隻是我屢次勸諫王恭,他不聽我的,你說怎麽辦?”
高素道:“你勸他,他不聽,你就當討伐他。你這叫做討逆,是不世之功啊!”
劉牢之想了想道:“我不忍心去討伐我的老上級,這麽辦吧,我離開他總行吧。”
高素聽劉牢之說到這個地步,知道時機到了,把司馬道子的信拿出來給他看。
劉牢之一看有點兒動心了,又說:“恐天下人說我無情無義。”
高素知道劉牢之已經同意反攻王恭,隻是怕人說閑話,又道:“你和他是親生骨肉麽?你和他是君臣麽?不過一起共過事罷了。既然人各有誌,今天討伐他又有何不可?”
劉牢之聽罷,奮然而起道:“好!我今天就去討逆!”
劉牢之當即率部眾投降司馬元顯,然後以他的兒子劉敬宣為前鋒,率眾殺回京口。
王恭這時剛從京口城內出發,迎麵劉敬宣殺來,不及防備,被劉敬宣殺得大敗。王恭想回城固守,守城的卻是劉牢之的女婿,東莞太守高雅之,高雅之早把城門關閉,不讓王恭進城。王恭於是繞城而逃,手下部隊全都叫劉敬宣殺散,最後王恭一個人逃到曲阿。在老部下殷確的幫助下乘船逃奔桓玄。但行至長塘湖的時候,被巡邏兵所擒獲,押送到京師被斬,王恭的所有家族及黨羽全部被處死。司馬道子把王恭的所有職位和封號全封給了劉牢之,又命劉牢之進攻殷仲堪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