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東北地區之所以能夠迅速解放,就是因為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一大批像我們大隊這樣的革命武裝。最先進入東北建立的中共武裝力量,大約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一是冀熱遼軍區李運昌部十六軍分區所屬的兩個團。他們離東北最近,9月4日就開進了瀋陽。我們先遣隊9月中旬在錦州見到李運昌時,該部已擴編成了五個旅。當時,李運昌部的裝備非常令我們羨慕,配備的全是日軍武器,很多士兵還穿上了日軍大皮鞋和呢子大衣,同關內的八路軍相比,看上去要威武、雄壯得多。李運昌部還先後接收了瀋陽、鞍山等地的敵偽裝備。另外一部分,是周保中領導的原抗日聯軍舊部,大約有幾百人。1940年冬,抗聯迫於日益嚴酷的處境,陸續退入蘇聯境內。在蘇聯期間,有很多人受組織派遣進入紅軍各級軍事學校學習,主要是學習炮兵和坦克等軍事技術,有一定的軍事水平。後來蘇軍將他們編成國際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教導旅,即抗聯教導旅,由周保中、李兆麟負責指揮。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後,周保中等人決定必須搶在國民黨之前,控製東北主要城市,迎接中共大部隊出關。經與蘇聯商定,同意抗聯教導旅隨蘇軍一同進入東北。9月上旬,抗聯即進駐長春、哈爾濱等北滿主要城市,並以長春為指揮中心,工作重點就是接收日偽武器裝備和公安、郵電、銀行、鐵路等要害部門。由於他們有蘇聯紅軍的特殊身份,起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時,周保中是蘇軍委任的長春警備副司令,同時又是中共中央同蘇聯紅軍的主要聯絡人,為中共在東北迅速開展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和掩護。周保中過去擔任過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在東北很有威望,這批抗聯老戰士就利用這一特殊條件,在長春附近先後建立了十多個團的武裝,並在北滿幾十個縣成立了保安團。由於教導旅的成員大都接受的是蘇聯紅軍的建軍模式,長期在蘇軍工作、生活,同八路軍的作風有一定的差別。他們還不太善於開展群眾工作,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部隊建設和鞏固根據地方麵來,而是過於看重部隊數量的擴大,相對忽視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對部隊的領導,存在一定的脫離群眾的傾向。因此,盡管部隊數量發展很快,但戰鬥力不夠強。那時長春一帶真可謂司令多如牛毛,一個連長有時就可以對外稱司令。某些新成立的部隊幹部隻知道當官,不重視練兵打仗,同群眾關係不夠好。當環境、形勢一變,麵對國民黨優勢兵力的進攻,這樣的部隊很容易瓦解。以後,組織上分配一些原抗聯的幹部到我們軍工作,他們中有一些幹部在蘇聯參加過紅軍軍校的正規學習,特別是在技術兵種,能夠發揮特長。例如我們軍的通訊處長在蘇聯學習過通訊技術,後來在軍部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和特點。他們對我們軍的正規化建設有一定的貢獻。再有一部分,就是地下黨組織的新部隊。他們中的很多人是被日本強擄到東北的勞工,包括一些八路軍被俘的連、排長,還有一些國民黨軍隊的基層軍官。這一部分軍隊有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他們懂得如何建黨、建軍、建政,也知道繼承和發揚八路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優良傳統。在以後的殘酷戰爭中雖然有一些被打散,但剩下的人重新找到組織,補充進主力部隊。


    最早進入東北的我軍力量,主要就是以上三部分。真正的主力部隊大致是在10月底進入東北的。雖然早期進入東北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他們是最早打出共產黨旗幟的人民武裝,為我黨進占和經營東北,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為東北,乃至全國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因為我們能首先進入東北,就有機會建立政權,擴大和發展武裝。盡管一些新成立的部隊,戰鬥力不如主力部隊,但這些地方部隊也有地方部隊的作用和特點,有了這些武裝,我們就可以控製一個縣、一個地區,可以減少野戰部隊分防駐守的壓力,還可以接受從關內來的幹部。有了落腳點,就有了開展工作的空間。


    以我所在的公安警察大隊為例,原三五九旅先遣隊的幹部最初出關時隻有幾十人,如果沒有張慶和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的工作難度將更大。以後,麵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雖然有一些基層政權瓦解了,新成立的部隊被打散了,甚至有個別部隊反水投敵,但畢竟我們有了基礎,隨著形勢的發展,恢復起來容易。同時,一些被敵人打散的部隊,很多人又陸續回到解放區,經過整頓,補充進新部隊或主力部隊。還是以我所在的公安警察大隊為例:最初成立時共4個大隊,除三大隊長叛變投敵被處死後將該隊編入我們一大隊外,其餘兩個大隊都陸續補充進一縱和六縱。以後,我們大隊逐步發展成十縱二十九師八十五團;八十六、八十七團也基本上是由縣保安團改編而成。這些部隊都是當時新成立的,有了這個基礎,後來曹裏懷帶著我們團到舒蘭,再同這兩個團一起組成獨立第三師,經過一年多的戰鬥考驗,獨立第三師發展成主力部隊十縱二十九師。在十縱最初成立的三個師中,除二十八師是由三五九旅兩個團三千多人成建製地由關內挺進東北外,其餘部隊都是在東北發展起來的。


    回想挺進東北的最初經歷,我真是發自肺腑地感到黨中央在東北戰略決策上的英明偉大。抗戰時期,八路軍主要是在華北抵抗日本侵略者。雖然華北緊鄰東北,八路軍有這個有利條件,但這個條件也是在日本投降之時才顯現出來。最初黨中央的方針還是南下擴大抗日根據地。1944年11月,三五九旅南下一支隊就是受命到湖南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直到歐洲戰場勝利後的1945年6月,我軍的戰略部署還是向南發展,並派出我們二支隊南下。等到8月蘇聯出兵東北後,黨中央及時抓住這一有利的形勢變化,迅速改變戰略部署,及時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緊急抽調十萬部隊、兩萬幹部趕在國民黨軍隊之前進入東北。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蘇聯對日宣戰後,蘇軍控製占領了整個東北。這為我軍趕在國民黨軍隊之前進入東北,建立政權,發展武裝,改善裝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黎原回憶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黎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黎原並收藏黎原回憶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