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期間,我們遇到的最大事件就是西安事變。消息傳來,軍校學生都紛紛向何應欽請戰,要求參加討伐張學良、楊虎城的"叛亂"。那時何應欽是討逆軍總司令。同學們還討論各種拯救校長的方法,個別同學甚至異想天開地提出讓飛機空投到西安去救校長。當時,我們結識了一名共產黨員。他向我們解釋:張、楊的行為不是造反,而是要逼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聽了他的解釋,我們都讚揚張、楊的革命行動。西安事變終於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同意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我們對抗日的希望大大增強。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後,國民黨對輿論的控製也相對放鬆,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進步刊物。其間,阮慶介紹我讀了許多進步書刊,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美國記者斯諾寫的《西行漫記》,另一本是進步雜誌上介紹陝北紅軍的紀實性文章。讀後使我在思想上對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知道在那遙遠的蘇區已經有一大批堅定的革命者,他們正在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艱苦卓絕地奮鬥著。《西行漫記》還介紹了許多共產黨領袖和紅軍將領,我們非常關注林彪、徐向前、陳賡等黃埔學生的傳奇故事,希望畢業以後能像他們那樣,為國家獨立,民族富強貢獻一生。
本來,靠誰來領導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一直是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認識到中國抗戰的希望就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在阮慶潛移默化的幫助和影響下,我的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到此時,我們更堅定了要投靠共產黨,要到陝北參加"紅軍大學"的強烈願望。阮慶是我參加革命的啟蒙老師,在他的教育和引導下,我終於一步步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軍校畢業後,我之所以能夠很快投奔延安,主要是受他的影響。他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正確決定,在困難時期能夠堅持自己的主張。阮慶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對我更是兄長般的關心。1937年畢業分配時,我積極要求到前線部隊,直接參加對日抗戰,上級滿足了我的要求,分配到正在淞滬前線作戰的第九集團軍第八十七師。阮慶因為軍事訓練成績優秀,最初分配到南京憲兵學校當區隊長。他為了能和我一起奔赴抗日前線,主動和同學換到八十七師。後來我們又一起投奔延安。解放後,他由四十九軍團政委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桂林市委第一書記、桂林地委書記、專員公署專員等職,工作非常出色。"文革"中他身處逆境,被打成"反革命走資派",受盡折磨。但他在困境中始終堅持真理,威武不屈,同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當廣州軍區某些人為了整我,幾次找他外調時,他不為威脅利誘所動,頂住造反派逼供信的壓力,實事求是,不肯為他們寫假材料。為此,造反派對他的迫害不斷升級,使他吃了很多苦頭。阮慶對我的這份真摯感情,令我終身難忘。我為有這樣一位好朋友、好兄長感到驕傲。
1937年8月,為了共同抗日,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在南京傅厚崗66號(今青雲巷41號)設立八路軍駐京辦事處。辦事處有個工作人員,叫溫健公,是共產黨員、青年哲學家,曾在日本留學。溫健公和廖斌是同鄉、同學。他到南京後,得知廖斌在南京中央軍校學習,就到軍校看望廖斌。這以後廖斌便帶我和阮慶找溫健公,請求八路軍辦事處送我們上延安。但溫健公婉言回絕了我們的要求。
一周後,我們又去找溫健公。這次他領我們見了葉劍英。葉劍英熱情接待了我們。當他得知我們是黃埔軍校的學生後,也沒有同意我們去陝北的要求。但葉帥還是親切地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鼓勵我們好好學習。他說目前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在哪裏都是打日本,要我們以大局為重。
軍校畢業前夕,我們還在思考是繼續留在國民黨部隊裏幹,還是直接投奔延安?因為,第一次見葉帥,沒去成延安。回來後,阮慶就和我商量,想直接去,但又怕不收納。此時,"七七事變"已經爆發,我們就決定先上戰場和小日本真槍實彈地幹一仗,也不負軍校三年的培養,等在國民黨軍隊中幹出點成績來,再投奔共產黨。所以去延安的事就暫時擱了下來。
3、參加淞滬抗戰
1937年8月28日,黃埔軍校第十一期正取生700人,經過三年嚴格的正規學習,終於有605人完成了學業。此時,"八·一三"淞滬抗戰已經爆發,為了避免日軍飛機的轟炸,軍校在中山陵旁靈穀寺無梁殿前的密林中舉行了畢業典禮。畢業典禮由已改任京滬警備司令的張治中主持,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等國民黨要員到會並講了話。
畢業前夕,正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記得軍校教育長張治中在十一期第一總隊同學畢業錄序文中曾寫道:
同學在校三年之久,行將畢業離校。此三年間,國內外情勢變動極大……東省事發,淞滬戰興,繼此以還,歲無寧日。舉凡可以侵我土地,損我主權,害我自由之手段,敵人無不使用殆盡。我國家環境一時可謂陷於艱難危險之狀態矣。祖國在危難之中,每一個愛國青年都會熱血沸騰,更何況我們是剛剛走出軍校的革命軍人。畢業分配時,我多次主動向上級要求到抗日前線。最終被分配到正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的第九集團軍第八十七師。八十七師不僅是國民黨的中央軍,更是中央軍中的主力師。 "
本來,靠誰來領導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一直是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共產黨的抗日救國主張,認識到中國抗戰的希望就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在阮慶潛移默化的幫助和影響下,我的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到此時,我們更堅定了要投靠共產黨,要到陝北參加"紅軍大學"的強烈願望。阮慶是我參加革命的啟蒙老師,在他的教育和引導下,我終於一步步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軍校畢業後,我之所以能夠很快投奔延安,主要是受他的影響。他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出正確決定,在困難時期能夠堅持自己的主張。阮慶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對我更是兄長般的關心。1937年畢業分配時,我積極要求到前線部隊,直接參加對日抗戰,上級滿足了我的要求,分配到正在淞滬前線作戰的第九集團軍第八十七師。阮慶因為軍事訓練成績優秀,最初分配到南京憲兵學校當區隊長。他為了能和我一起奔赴抗日前線,主動和同學換到八十七師。後來我們又一起投奔延安。解放後,他由四十九軍團政委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桂林市委第一書記、桂林地委書記、專員公署專員等職,工作非常出色。"文革"中他身處逆境,被打成"反革命走資派",受盡折磨。但他在困境中始終堅持真理,威武不屈,同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當廣州軍區某些人為了整我,幾次找他外調時,他不為威脅利誘所動,頂住造反派逼供信的壓力,實事求是,不肯為他們寫假材料。為此,造反派對他的迫害不斷升級,使他吃了很多苦頭。阮慶對我的這份真摯感情,令我終身難忘。我為有這樣一位好朋友、好兄長感到驕傲。
1937年8月,為了共同抗日,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在南京傅厚崗66號(今青雲巷41號)設立八路軍駐京辦事處。辦事處有個工作人員,叫溫健公,是共產黨員、青年哲學家,曾在日本留學。溫健公和廖斌是同鄉、同學。他到南京後,得知廖斌在南京中央軍校學習,就到軍校看望廖斌。這以後廖斌便帶我和阮慶找溫健公,請求八路軍辦事處送我們上延安。但溫健公婉言回絕了我們的要求。
一周後,我們又去找溫健公。這次他領我們見了葉劍英。葉劍英熱情接待了我們。當他得知我們是黃埔軍校的學生後,也沒有同意我們去陝北的要求。但葉帥還是親切地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鼓勵我們好好學習。他說目前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在哪裏都是打日本,要我們以大局為重。
軍校畢業前夕,我們還在思考是繼續留在國民黨部隊裏幹,還是直接投奔延安?因為,第一次見葉帥,沒去成延安。回來後,阮慶就和我商量,想直接去,但又怕不收納。此時,"七七事變"已經爆發,我們就決定先上戰場和小日本真槍實彈地幹一仗,也不負軍校三年的培養,等在國民黨軍隊中幹出點成績來,再投奔共產黨。所以去延安的事就暫時擱了下來。
3、參加淞滬抗戰
1937年8月28日,黃埔軍校第十一期正取生700人,經過三年嚴格的正規學習,終於有605人完成了學業。此時,"八·一三"淞滬抗戰已經爆發,為了避免日軍飛機的轟炸,軍校在中山陵旁靈穀寺無梁殿前的密林中舉行了畢業典禮。畢業典禮由已改任京滬警備司令的張治中主持,蔣介石、汪精衛、馮玉祥等國民黨要員到會並講了話。
畢業前夕,正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記得軍校教育長張治中在十一期第一總隊同學畢業錄序文中曾寫道:
同學在校三年之久,行將畢業離校。此三年間,國內外情勢變動極大……東省事發,淞滬戰興,繼此以還,歲無寧日。舉凡可以侵我土地,損我主權,害我自由之手段,敵人無不使用殆盡。我國家環境一時可謂陷於艱難危險之狀態矣。祖國在危難之中,每一個愛國青年都會熱血沸騰,更何況我們是剛剛走出軍校的革命軍人。畢業分配時,我多次主動向上級要求到抗日前線。最終被分配到正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的第九集團軍第八十七師。八十七師不僅是國民黨的中央軍,更是中央軍中的主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