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級張英華和老伴費瑞芳在家鄉宿遷還沒有遊玩盡興,女兒從上海打來電話。女兒擔心父親年事已高,怕麻煩宿遷老家的人。幾次打電話到張東奎家:“張伯伯,家父年齡大了,你們幾位老人家也都年齡大了,玩一玩就可以了,可別都累壞了身體。我深怕父母麻煩你們,還是讓他們老兩口回上海吧。”張東奎手持話筒對老上級夫婦說:“這是你們女兒第幾次打電知來催了?”老伴費瑞芳看著張英華。張英華生氣地說:“準備打道回府。”
老上級張英華夫婦回到上海。兩年過後,老上級病危住院,在醫院的病房裏,老上級躺在病床上,鼻孔裏插著氧氣管。彌留之際,嘴裏邊咕噥著,老伴費瑞芳趴在老上級的嘴邊聽見老頭子從嘴裏斷斷續續迸出幾句話:“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聲音越來越小,老上級終於停止了呼吸。
宿遷。張東奎的老伴接到上海老上級張英華的女兒打來電話:“請轉告張伯伯、周伯伯(周桂昆):家父仙逝。”張東奎內髒出血,剛做完手術,正躺在家中床上休養,忽聽老伴說:“你的老上級走了。”張東奎流下眼淚對老伴說:“給周桂昆打個電話。”周桂昆患高血壓,心髒也不好,他接到電話,對自己的老伴說:“老上級走了,享年也該有七十七、八歲了,我有高血壓、心髒病,張東奎這老傢夥又剛動完手術,我們無法去上海參加弔唁。”他對大兒子說:“你給上海老上級家回個電話,表示我們深深地哀悼,務必把你張伯伯(張東奎)和我的身體狀況講清楚。”
張東奎在老伴悉心照料下,動手術的身體慢慢恢復,但從此離不開小藥片。周桂昆也成了藥罐子。兩個老頭互相患門的時間少了,倒是兩家老伴彼此經常走動,互相埋怨自己的老伴身體不好,難伺候,兩個老頭動輒就朝各自的老伴發脾氣。兩個兩頭最後一次見麵是在九四年春天,坐在輪椅上的張東奎非得讓老伴推著到周桂昆家坐一坐。在周桂昆家,兩個老頭互相開玩笑。張東奎說:“你這個老頭蛋子,帶我去釣魚吧。”周桂昆說:“你吹上幾口嗩吶,我就帶你去,咱倆到廢黃河邊垂釣怎麽樣?”兩個老頭相視而笑。
九四年農曆八月十六,中秋節後的第二天,張東奎忽然病情加重,腸胃出血不止,在醫院裏搶救兩天,醫治無效故去。享年七十三歲。周桂昆本想去參加追悼會,但走路實在不方便,於是叫大兒子代表他前入弔唁。
張東奎的兒子專門為故去的父親訂了一個特大號的骨灰盒,把張東奎生前保存的三樣寶貝:銅嗩吶、繳獲的日軍的鋁製水壺、軍功章放入骨灰盒中,埋入墓地。
三個月後,周桂昆突發心髒病,也嗑然長逝。
周桂林依然活著,全身上下無一絲大病小病,每日領著小孫子、趕著幾隻白羊在小河邊、在樹林中追逐著芳草、野花的清香。跟在小白羊屁股後的小孫子,捉蝴蝶、逮螞蚱。爺爺、孫子、小白羊在藍天白雲下、在青綠茂盛的草叢中,悠然自得。
全書完
正文 第一章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1-2-13 1:19:39 本章字數:14224
第一章
話說這千裏赤旱大地上,能吃的都被老百姓吃光了,不能吃的鼠蛇甚至泥土都吃了,餓死的人到處都是,百姓已經無生路可走了。在宿遷城北的井兒頭,一場動亂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大清宣統末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是農曆辛亥年。這一年堪稱是多事之秋。十月份,革命黨人在武漢三鎮爆發起義。史稱辛亥革命。
就在辛亥革命前夜,處在江淮北部的江蘇蘇北廣大地區,滿清政權依然在苟延殘喘之中。閉塞的蘇北小城——宿遷縣城的城門樓上,依然高掛著大清龍旗,像一塊大尿布,耷拉在城門樓上。
這一年,蘇北大旱。從開春到盛夏,太陽總是掛在空中,明晃晃、白楞楞的。久旱無雨,田野裏的莊稼因為幹涸而死,一場天災不可避免地降臨了。
災情如火,各鄉各地紛紛向縣城告急。宿遷城裏的縣太爺坐不住大堂了,一道道布告貼滿城鄉,命令各地各方備下三牲之禮到各地土地廟、河神廟求雨。一時間分布在城鄉的各處大小寺廟熱鬧起來。隻見一隊隊、一團團的求雨的人流,吹拉彈唱奔向土地廟、河神廟等廟宇。善男信女駱驛不絕。
縣太爺求雨之行更是規模空前,三班衙役鳴鑼開道,和尚道士爭相登場,祈盼老天爺普降甘霖,惠我黎民百姓。你別說,有時天空也會飄來幾朵黑雲,颳起一陣涼風,百姓便會歡呼雀躍,呼天人感應,怎奈天上隻會落下幾滴小雨,黑雲便會飄然而去,天空重又陽光燦爛。百姓堅信心誠則靈,重又會演出祭天拜地一幕。老天爺似乎偏要與宿遷黎民過不去,往往是隻起雲、不下雨,或幹脆晴空萬裏。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行又遇頂頭風。恰恰此時,宿遷城裏又發生一樁怪事,迅速傳遍城鄉。事情是這樣的:傳聞一位漁民在流經宿遷城東郊的大運河中打魚,忽打出一隻賴蛤蟆。賴哈蟆天下都有,何足怪哉?但此賴蛤蟆就是怪,此蛤蟆身體大過黃盆(此黃盆為宿遷獨有,乃宿遷城北井頭鄉茶壺窯村燒製,非瓷乃陶也,土紅色,似今天的洋瓷盆大口,但比洋瓷盆厚實且深),更奇的是大賴蛤蟆長有三足。此謠傳一出,宿遷城鄉上至官僚、財主,下至貧農、僱農均議論紛紛,都說大事不好了,老天爺要滅咱老百姓了。
老上級張英華夫婦回到上海。兩年過後,老上級病危住院,在醫院的病房裏,老上級躺在病床上,鼻孔裏插著氧氣管。彌留之際,嘴裏邊咕噥著,老伴費瑞芳趴在老上級的嘴邊聽見老頭子從嘴裏斷斷續續迸出幾句話:“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聲音越來越小,老上級終於停止了呼吸。
宿遷。張東奎的老伴接到上海老上級張英華的女兒打來電話:“請轉告張伯伯、周伯伯(周桂昆):家父仙逝。”張東奎內髒出血,剛做完手術,正躺在家中床上休養,忽聽老伴說:“你的老上級走了。”張東奎流下眼淚對老伴說:“給周桂昆打個電話。”周桂昆患高血壓,心髒也不好,他接到電話,對自己的老伴說:“老上級走了,享年也該有七十七、八歲了,我有高血壓、心髒病,張東奎這老傢夥又剛動完手術,我們無法去上海參加弔唁。”他對大兒子說:“你給上海老上級家回個電話,表示我們深深地哀悼,務必把你張伯伯(張東奎)和我的身體狀況講清楚。”
張東奎在老伴悉心照料下,動手術的身體慢慢恢復,但從此離不開小藥片。周桂昆也成了藥罐子。兩個老頭互相患門的時間少了,倒是兩家老伴彼此經常走動,互相埋怨自己的老伴身體不好,難伺候,兩個老頭動輒就朝各自的老伴發脾氣。兩個兩頭最後一次見麵是在九四年春天,坐在輪椅上的張東奎非得讓老伴推著到周桂昆家坐一坐。在周桂昆家,兩個老頭互相開玩笑。張東奎說:“你這個老頭蛋子,帶我去釣魚吧。”周桂昆說:“你吹上幾口嗩吶,我就帶你去,咱倆到廢黃河邊垂釣怎麽樣?”兩個老頭相視而笑。
九四年農曆八月十六,中秋節後的第二天,張東奎忽然病情加重,腸胃出血不止,在醫院裏搶救兩天,醫治無效故去。享年七十三歲。周桂昆本想去參加追悼會,但走路實在不方便,於是叫大兒子代表他前入弔唁。
張東奎的兒子專門為故去的父親訂了一個特大號的骨灰盒,把張東奎生前保存的三樣寶貝:銅嗩吶、繳獲的日軍的鋁製水壺、軍功章放入骨灰盒中,埋入墓地。
三個月後,周桂昆突發心髒病,也嗑然長逝。
周桂林依然活著,全身上下無一絲大病小病,每日領著小孫子、趕著幾隻白羊在小河邊、在樹林中追逐著芳草、野花的清香。跟在小白羊屁股後的小孫子,捉蝴蝶、逮螞蚱。爺爺、孫子、小白羊在藍天白雲下、在青綠茂盛的草叢中,悠然自得。
全書完
正文 第一章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1-2-13 1:19:39 本章字數:14224
第一章
話說這千裏赤旱大地上,能吃的都被老百姓吃光了,不能吃的鼠蛇甚至泥土都吃了,餓死的人到處都是,百姓已經無生路可走了。在宿遷城北的井兒頭,一場動亂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大清宣統末年,即公元一九一一年,是農曆辛亥年。這一年堪稱是多事之秋。十月份,革命黨人在武漢三鎮爆發起義。史稱辛亥革命。
就在辛亥革命前夜,處在江淮北部的江蘇蘇北廣大地區,滿清政權依然在苟延殘喘之中。閉塞的蘇北小城——宿遷縣城的城門樓上,依然高掛著大清龍旗,像一塊大尿布,耷拉在城門樓上。
這一年,蘇北大旱。從開春到盛夏,太陽總是掛在空中,明晃晃、白楞楞的。久旱無雨,田野裏的莊稼因為幹涸而死,一場天災不可避免地降臨了。
災情如火,各鄉各地紛紛向縣城告急。宿遷城裏的縣太爺坐不住大堂了,一道道布告貼滿城鄉,命令各地各方備下三牲之禮到各地土地廟、河神廟求雨。一時間分布在城鄉的各處大小寺廟熱鬧起來。隻見一隊隊、一團團的求雨的人流,吹拉彈唱奔向土地廟、河神廟等廟宇。善男信女駱驛不絕。
縣太爺求雨之行更是規模空前,三班衙役鳴鑼開道,和尚道士爭相登場,祈盼老天爺普降甘霖,惠我黎民百姓。你別說,有時天空也會飄來幾朵黑雲,颳起一陣涼風,百姓便會歡呼雀躍,呼天人感應,怎奈天上隻會落下幾滴小雨,黑雲便會飄然而去,天空重又陽光燦爛。百姓堅信心誠則靈,重又會演出祭天拜地一幕。老天爺似乎偏要與宿遷黎民過不去,往往是隻起雲、不下雨,或幹脆晴空萬裏。
屋漏偏逢連陰雨,船行又遇頂頭風。恰恰此時,宿遷城裏又發生一樁怪事,迅速傳遍城鄉。事情是這樣的:傳聞一位漁民在流經宿遷城東郊的大運河中打魚,忽打出一隻賴蛤蟆。賴哈蟆天下都有,何足怪哉?但此賴蛤蟆就是怪,此蛤蟆身體大過黃盆(此黃盆為宿遷獨有,乃宿遷城北井頭鄉茶壺窯村燒製,非瓷乃陶也,土紅色,似今天的洋瓷盆大口,但比洋瓷盆厚實且深),更奇的是大賴蛤蟆長有三足。此謠傳一出,宿遷城鄉上至官僚、財主,下至貧農、僱農均議論紛紛,都說大事不好了,老天爺要滅咱老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