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呂克爾離開了會議室。其他人在那裏討論應給這起綁架事件騰出多少版麵。此外,“一些已經排好版的文章不得不抽出來推遲到明天發表。編輯們決定,將一個部長辭職的消息和對此的評論、一些汽車價格上漲的消息以及一個自殺者住宅裏煤氣爆炸一事推遲發表。這就給綁架者的來信和對綁架事件前景的估計留出了足夠的篇幅。
布呂克爾在打電話。通往尼禮的線路暢通,可是弗雷斯卡家的電話始終撥不進去。足足等了25分鍾,布呂克爾才在兩個通話之間鑽了個空子,接通弗雷斯卡的私人辦公室,與那邊的秘書說上了話。
“這裏是《商報》編輯部。通訊社發的消息屬實嗎?弗雷斯卡先生是否會照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辦?”布呂克爾問。
“先生,您占了線,我們正在等部裏的一個電話。”
“您隻用說是或不是,完了我就掛上。”
“您到底想知道什麽?”
“羅蓮小姐在尼劄嗎?”
“不在。”
“你們知道她在哪裏嗎?”
“不知道。她當時是準備飛往愛丁堡的。”
“會屈從於綁架者提出的條件嗎?”
“這我不知道。”
“您認為有沒有以其他方式解救羅蓮小姐的可能?”
“即使知道我也不會說,因為這會使談判難以進行。現在該結束了。再見!”
秘書掛斷了電話。布呂克爾很滿意,這次通話澄清了一些事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證實了通訊社消息的真實性。他的記者職責應該算盡到了,一旦有差錯,可以在事後向讀者道歉。誰對報上的消息又會琢磨得那麽仔細呢?
他跑回會議室,打斷了那裏的討論,他帶來的消息是轟動性的,足以使他的身價有所提高。
“博士先生,通訊社的報導是正確的。”他越過同事們的頭頂喊,“我們可以刊登這則消息。”
他描繪了電話內容,把自己的估計也編織進去,從而使他的敘述顯得更有份量。他從主編遞過來的煙盒裏抽出一支香菸。
“或許您得坐飛機去尼劄一次。”主編施普朗格博士說,“不過讓我們再等一天吧。”
施普朗格博士抓起電話筒,撥了印刷廠的號碼。
“開機吧。開足馬力。質量可以忽視,但無論如何要在一個小時內送出去。”
印刷機開始轉動,整座房子裏都能聽見那沉悶的機器聲。施普朗格博士走回自己的辦公室。他微笑著傾聽了一會兒機器旋轉的噪聲。發送部的大門打開了,送報車一輛接一輛倒到木裝卸台前。
不到一個小時,第一批油墨未幹的報紙送了出去。在第一版通欄標題下還劃了紅槓:
《政治暴徒綁架大工業家的女兒》
“尼劄(本報第一手消息與評論)。如報導,尼劄的羅蓮·德·弗雷斯卡,法國大企業法蘭費羅公司總經理的女兒,於8月17日被綁架。暴徒們要求1000萬法郎贖金,自稱用來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這些話出自今天早晨本編輯部收到的一封由愛丁堡發出的信。我們摘錄如下:
“我們綁架了羅蓮·德·弗雷斯卡。我們意在以此引起世界公眾的震動和注意,從而對千百萬人在資本主義的剝削下忍飢挨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情景寄予關心,慈善組織搞的募捐活動雖然是好事,但到頭來,送到一個村落裏的隻剩一捧米。在許多人的眼裏,我們的行為是犯罪。我們不怕被曲解。世界各地兒童死於飢餓,生活水平低下的部落、民族受盡獨裁者的搜刮,受到鄰族的襲擊,與此同時,一些人,卻過著奢侈無度、花天酒地的生活,這才是最大的犯罪。這就是富人們的罪行:罪不在占有,而在子有了卻不給予!我們向世界公眾宣布,這是我們一係列行動的開端,我們將在所有國度繼續採取行動,直至那些富得不可思議的人,那些國家真正的統治者自願地交出他們剩餘的財富。信封上愛丁堡的郵戳隻是一個幌子。我們將提出贖回羅蓮·德·弗雷斯卡的具體條件。一旦遭警察襲擊。我們將自衛,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這樣羅蓮·德·弗雷斯卡也將同歸於盡。’
《商報》工作人員在與德·弗雷斯卡的秘書通話中得知,羅蓮·德·弗雷斯卡訂了前往愛丁堡的機票。但似乎沒有到達那裏。可能那是一夥特別狡猾的罪犯,他們欲將警察吸引到愛丁堡,落入他們布下的迷魂陣中。
我們將密切注視這起極左分子綁架事件的發展,向讀者提供進一步的消息。”
布呂克爾從發送處取來一份報紙,仔細地讀了一遍這篇文章。然後他瀏覽了一下其他新聞,地方消息、體育、經濟版,完了又回到第一頁,逐宇逐句地研究起信的內容。
他設想如果自己是個百萬富翁會怎麽樣,想到這裏,他不禁苦笑起來。他知道自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錢花完的——弄一輛快速高級轎車、搞一個漂亮的女友,給她掛滿珠寶項鍊,打扮得像棵聖誕樅樹,再加上週遊世界一、兩次——然後便開始走下坡路。
信裏還有一種東西比當百萬富翁的設想更吸引他。他覺得暴徒們的宣言中有某種東西並不壞……盡管如此,這麽幹是不對的。哪能用目的來為手段辯護呢!
布呂克爾在打電話。通往尼禮的線路暢通,可是弗雷斯卡家的電話始終撥不進去。足足等了25分鍾,布呂克爾才在兩個通話之間鑽了個空子,接通弗雷斯卡的私人辦公室,與那邊的秘書說上了話。
“這裏是《商報》編輯部。通訊社發的消息屬實嗎?弗雷斯卡先生是否會照綁架者提出的條件辦?”布呂克爾問。
“先生,您占了線,我們正在等部裏的一個電話。”
“您隻用說是或不是,完了我就掛上。”
“您到底想知道什麽?”
“羅蓮小姐在尼劄嗎?”
“不在。”
“你們知道她在哪裏嗎?”
“不知道。她當時是準備飛往愛丁堡的。”
“會屈從於綁架者提出的條件嗎?”
“這我不知道。”
“您認為有沒有以其他方式解救羅蓮小姐的可能?”
“即使知道我也不會說,因為這會使談判難以進行。現在該結束了。再見!”
秘書掛斷了電話。布呂克爾很滿意,這次通話澄清了一些事實,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證實了通訊社消息的真實性。他的記者職責應該算盡到了,一旦有差錯,可以在事後向讀者道歉。誰對報上的消息又會琢磨得那麽仔細呢?
他跑回會議室,打斷了那裏的討論,他帶來的消息是轟動性的,足以使他的身價有所提高。
“博士先生,通訊社的報導是正確的。”他越過同事們的頭頂喊,“我們可以刊登這則消息。”
他描繪了電話內容,把自己的估計也編織進去,從而使他的敘述顯得更有份量。他從主編遞過來的煙盒裏抽出一支香菸。
“或許您得坐飛機去尼劄一次。”主編施普朗格博士說,“不過讓我們再等一天吧。”
施普朗格博士抓起電話筒,撥了印刷廠的號碼。
“開機吧。開足馬力。質量可以忽視,但無論如何要在一個小時內送出去。”
印刷機開始轉動,整座房子裏都能聽見那沉悶的機器聲。施普朗格博士走回自己的辦公室。他微笑著傾聽了一會兒機器旋轉的噪聲。發送部的大門打開了,送報車一輛接一輛倒到木裝卸台前。
不到一個小時,第一批油墨未幹的報紙送了出去。在第一版通欄標題下還劃了紅槓:
《政治暴徒綁架大工業家的女兒》
“尼劄(本報第一手消息與評論)。如報導,尼劄的羅蓮·德·弗雷斯卡,法國大企業法蘭費羅公司總經理的女兒,於8月17日被綁架。暴徒們要求1000萬法郎贖金,自稱用來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壓迫和剝削’。這些話出自今天早晨本編輯部收到的一封由愛丁堡發出的信。我們摘錄如下:
“我們綁架了羅蓮·德·弗雷斯卡。我們意在以此引起世界公眾的震動和注意,從而對千百萬人在資本主義的剝削下忍飢挨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情景寄予關心,慈善組織搞的募捐活動雖然是好事,但到頭來,送到一個村落裏的隻剩一捧米。在許多人的眼裏,我們的行為是犯罪。我們不怕被曲解。世界各地兒童死於飢餓,生活水平低下的部落、民族受盡獨裁者的搜刮,受到鄰族的襲擊,與此同時,一些人,卻過著奢侈無度、花天酒地的生活,這才是最大的犯罪。這就是富人們的罪行:罪不在占有,而在子有了卻不給予!我們向世界公眾宣布,這是我們一係列行動的開端,我們將在所有國度繼續採取行動,直至那些富得不可思議的人,那些國家真正的統治者自願地交出他們剩餘的財富。信封上愛丁堡的郵戳隻是一個幌子。我們將提出贖回羅蓮·德·弗雷斯卡的具體條件。一旦遭警察襲擊。我們將自衛,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是這樣羅蓮·德·弗雷斯卡也將同歸於盡。’
《商報》工作人員在與德·弗雷斯卡的秘書通話中得知,羅蓮·德·弗雷斯卡訂了前往愛丁堡的機票。但似乎沒有到達那裏。可能那是一夥特別狡猾的罪犯,他們欲將警察吸引到愛丁堡,落入他們布下的迷魂陣中。
我們將密切注視這起極左分子綁架事件的發展,向讀者提供進一步的消息。”
布呂克爾從發送處取來一份報紙,仔細地讀了一遍這篇文章。然後他瀏覽了一下其他新聞,地方消息、體育、經濟版,完了又回到第一頁,逐宇逐句地研究起信的內容。
他設想如果自己是個百萬富翁會怎麽樣,想到這裏,他不禁苦笑起來。他知道自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錢花完的——弄一輛快速高級轎車、搞一個漂亮的女友,給她掛滿珠寶項鍊,打扮得像棵聖誕樅樹,再加上週遊世界一、兩次——然後便開始走下坡路。
信裏還有一種東西比當百萬富翁的設想更吸引他。他覺得暴徒們的宣言中有某種東西並不壞……盡管如此,這麽幹是不對的。哪能用目的來為手段辯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