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沙紅海腥:從阿拉曼到羅馬 作者:程廣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國的約翰·斯特勞森將軍對阿拉曼戰役也有一番評論:“它在某些方麵是決定性的。它使隆美爾放棄了占領埃及的努力;消除了對第8 集團軍的懷疑;使蒙哥馬利確信了自己是能打勝仗的將軍——這對同盟國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保證了英國的中東基地的完整;恢復了英國人民對英國軍隊和英國士兵對他們的指揮官們的信任;保住了邱吉爾的政治地位。在這樣一些方麵它是決定性的。但它在一些方麵又不是滑鐵盧或色當那樣的決定性會戰。它不是一個戰役或一場戰爭的勝利。它沒有摧毀或捕捉住隆美爾的裝甲集團軍——那本是邱吉爾給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的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務。它隻是狠狠打擊了隆美爾的部隊並把它逐退了。”
斯特勞森的這番評價是比較公允的。蒙哥馬利沒有殲滅隆美爾的裝甲集團軍,這才是邱吉爾決定暫緩鳴鍾祝捷的主要原因。看來首相本人當時就對這場不圓滿的勝仗保留了看法。
六、“火炬”點燃了鱷魚的軟下腹
1942 年8 月12 日晚,英國首相邱吉爾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史達林正在克裏姆林宮舉行他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會談。
邱吉爾來訪前,曾反覆思量著他這次來蘇聯的使命:當麵向史達林說明1942 年不能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會談最初兩小時的氣氛陰森沉悶。邱吉爾滔滔不絕,論證1942 年進攻法國海岸是不行的。史達林表情嚴肅的問道:“據我理解,你們是不能用大量兵力來開闢第二戰場,甚至也不願意用6 個師登陸了?”
邱吉爾回答:“的確如此。我們能夠用6 個師登陸,但這樣的登陸有害無益。”
史達林反駁說:“我對於戰爭有不同的看法,不準備冒險。就不能獲得勝利。為什麽你們這樣害怕德軍呢?軍隊必須在戰鬥中流血。假使不使軍隊流血,就不了解軍隊的力量。”
兩個人唇槍舌劍,爭論不休,會場出現令人窒息的沉默。這時。邱吉爾打開了一幅南歐、地中海和北非的地圖,企圖證明,“歐洲第二戰場並不是唯一的第二戰場”,並且說,美英兩國已經決定進行計劃中代號為“火炬”的戰役。該戰役的目的就是以7 個美國師和5 個英國師的兵力占領法屬北非沿岸。邱吉爾說,勝利實施“火炬”戰役的優點在於可肅清地中海的敵人,獲得轟炸義大利的基地,從而威脅希特勒歐洲的腹部。
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邱吉爾邊說邊畫了一張鱷魚圖,對史達林說:“我們在打鱷魚的硬鼻子時,也要攻擊它的柔軟的腹部。”邱吉爾意在證明:橫渡英古利海峽進攻法國海岸是打希特勒這條鱷魚的硬鼻子,而進攻北非地中海是打其下腹。
這次訪問結束後,邱吉爾於8 月16 日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電文最後高興地寫道:“總的說來,這次訪問莫斯科的確使我受到鼓舞。我深信,這次我所帶去的使他們失望的消息,隻有由我親自傳達才不致於引起真正嚴重的分裂。到莫斯科去是我的職責。現在他們已了解到最壞的情況,他們十分友好地提出了抗議;盡管此刻是他們最憂慮最困窘的時期,他們的態度還是友好的。此外,史達林完全承認‘火炬’作戰計劃的巨大優越性;我也確實相信,大西洋兩岸的人們正在以超人的力量把這個計劃推向前進。”
邱吉爾有理由感到高興。1942 年夏初,希特勒在蘇德戰場南翼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相繼攻占刻赤半島、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進攻庫班和北高加索,同時對頓河中遊和伏爾加河下遊實施進攻。蘇軍展開了英勇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1942 年德軍共267 個師中,70%的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在蘇德戰場,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僅部署有德軍的15%的師。這些師的補充兵員都是年老的士兵和未打過仗的年輕人,且裝備低劣1。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占據優勢,蘇聯要求英美在西歐迅速開闢第二戰場,從蘇德戰場吸引走40 個以上的德國師。蘇聯統帥部的夏秋戰役計劃正是以指望在1942 年建立歐洲第二戰場為基礎的,現在邱吉爾明白無誤告訴史達林:我們在1942 年不能在法國登陸,用6—8 個師登陸也不可能,而他這樣做並沒有引起蘇聯與英美的同盟關係的破裂。難怪邱吉爾興高采烈了。
“第二戰場”之爭
“第二戰場”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英美爭論最多的問題之一。關於“第二戰場”概念本身,蘇聯認為第二戰場就是歐洲戰場,更準確他說,是法國北部的戰場;這一戰場能對法西斯德國心髒地區構成威脅;使德國處於兩線作戰的困境。而英國人認為,在北非地中海等地開闢的戰場都是第二戰場。
1941 年6 月下旬,法西斯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很快就要求英國立刻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法國,從而開闢第二戰場。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當時美國尚未正式參戰,英國勢單力孤,沒有力量在法國登陸。1941 年12 月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而極大地加強了反希特勒同盟的兵力和物質資源。
美國參戰前就製訂了“先歐後亞”的大戰略,即希特勒德國是頭號敵人,必須先打敗德國,回頭再收拾日本,致於義大利,因其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均小,不是主要作戰對象。美國人認為:如果他們全力以赴地抗擊日本,就會使盟國力量分散,另外兩個盟國即英國和蘇聯就會有戰敗的危險,或者與德意形成長期僵持不下的局麵;這樣即使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取勝後,也勢必要與已筋疲力竭的英國和蘇聯一起去征服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美國的“先歐後亞”戰略是遵循先打主要敵人這樣一條古老的戰略原則而製訂的,是一項明智的富有遠見的戰略抉擇。盡管在美國統治集團內部不少有影響的人對此表示疑議,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等多數人仍堅持“先歐後亞”的戰略,並得到羅斯福總統的堅定支持。
斯特勞森的這番評價是比較公允的。蒙哥馬利沒有殲滅隆美爾的裝甲集團軍,這才是邱吉爾決定暫緩鳴鍾祝捷的主要原因。看來首相本人當時就對這場不圓滿的勝仗保留了看法。
六、“火炬”點燃了鱷魚的軟下腹
1942 年8 月12 日晚,英國首相邱吉爾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史達林正在克裏姆林宮舉行他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會談。
邱吉爾來訪前,曾反覆思量著他這次來蘇聯的使命:當麵向史達林說明1942 年不能在法國開闢第二戰場。會談最初兩小時的氣氛陰森沉悶。邱吉爾滔滔不絕,論證1942 年進攻法國海岸是不行的。史達林表情嚴肅的問道:“據我理解,你們是不能用大量兵力來開闢第二戰場,甚至也不願意用6 個師登陸了?”
邱吉爾回答:“的確如此。我們能夠用6 個師登陸,但這樣的登陸有害無益。”
史達林反駁說:“我對於戰爭有不同的看法,不準備冒險。就不能獲得勝利。為什麽你們這樣害怕德軍呢?軍隊必須在戰鬥中流血。假使不使軍隊流血,就不了解軍隊的力量。”
兩個人唇槍舌劍,爭論不休,會場出現令人窒息的沉默。這時。邱吉爾打開了一幅南歐、地中海和北非的地圖,企圖證明,“歐洲第二戰場並不是唯一的第二戰場”,並且說,美英兩國已經決定進行計劃中代號為“火炬”的戰役。該戰役的目的就是以7 個美國師和5 個英國師的兵力占領法屬北非沿岸。邱吉爾說,勝利實施“火炬”戰役的優點在於可肅清地中海的敵人,獲得轟炸義大利的基地,從而威脅希特勒歐洲的腹部。
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邱吉爾邊說邊畫了一張鱷魚圖,對史達林說:“我們在打鱷魚的硬鼻子時,也要攻擊它的柔軟的腹部。”邱吉爾意在證明:橫渡英古利海峽進攻法國海岸是打希特勒這條鱷魚的硬鼻子,而進攻北非地中海是打其下腹。
這次訪問結束後,邱吉爾於8 月16 日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電文最後高興地寫道:“總的說來,這次訪問莫斯科的確使我受到鼓舞。我深信,這次我所帶去的使他們失望的消息,隻有由我親自傳達才不致於引起真正嚴重的分裂。到莫斯科去是我的職責。現在他們已了解到最壞的情況,他們十分友好地提出了抗議;盡管此刻是他們最憂慮最困窘的時期,他們的態度還是友好的。此外,史達林完全承認‘火炬’作戰計劃的巨大優越性;我也確實相信,大西洋兩岸的人們正在以超人的力量把這個計劃推向前進。”
邱吉爾有理由感到高興。1942 年夏初,希特勒在蘇德戰場南翼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相繼攻占刻赤半島、塞瓦斯托波爾要塞,進攻庫班和北高加索,同時對頓河中遊和伏爾加河下遊實施進攻。蘇軍展開了英勇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1942 年德軍共267 個師中,70%的戰鬥力最強的部隊都在蘇德戰場,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僅部署有德軍的15%的師。這些師的補充兵員都是年老的士兵和未打過仗的年輕人,且裝備低劣1。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占據優勢,蘇聯要求英美在西歐迅速開闢第二戰場,從蘇德戰場吸引走40 個以上的德國師。蘇聯統帥部的夏秋戰役計劃正是以指望在1942 年建立歐洲第二戰場為基礎的,現在邱吉爾明白無誤告訴史達林:我們在1942 年不能在法國登陸,用6—8 個師登陸也不可能,而他這樣做並沒有引起蘇聯與英美的同盟關係的破裂。難怪邱吉爾興高采烈了。
“第二戰場”之爭
“第二戰場”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英美爭論最多的問題之一。關於“第二戰場”概念本身,蘇聯認為第二戰場就是歐洲戰場,更準確他說,是法國北部的戰場;這一戰場能對法西斯德國心髒地區構成威脅;使德國處於兩線作戰的困境。而英國人認為,在北非地中海等地開闢的戰場都是第二戰場。
1941 年6 月下旬,法西斯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很快就要求英國立刻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法國,從而開闢第二戰場。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當時美國尚未正式參戰,英國勢單力孤,沒有力量在法國登陸。1941 年12 月美國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從而極大地加強了反希特勒同盟的兵力和物質資源。
美國參戰前就製訂了“先歐後亞”的大戰略,即希特勒德國是頭號敵人,必須先打敗德國,回頭再收拾日本,致於義大利,因其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均小,不是主要作戰對象。美國人認為:如果他們全力以赴地抗擊日本,就會使盟國力量分散,另外兩個盟國即英國和蘇聯就會有戰敗的危險,或者與德意形成長期僵持不下的局麵;這樣即使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取勝後,也勢必要與已筋疲力竭的英國和蘇聯一起去征服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美國的“先歐後亞”戰略是遵循先打主要敵人這樣一條古老的戰略原則而製訂的,是一項明智的富有遠見的戰略抉擇。盡管在美國統治集團內部不少有影響的人對此表示疑議,但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等多數人仍堅持“先歐後亞”的戰略,並得到羅斯福總統的堅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