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何時上天平的問題。關鍵少數的分量在天平兩端接近平衡或者開始不平衡的時候才能夠發揮最佳作用。隻有在角力正酣的時候,兩大角色才需要關鍵少數的幫助,當天平完全失衡,處於劣勢的那一方可能需要第三者的幫助,但是第三者的插足已經改變不了局勢了。這時候第三者必須選擇靠攏哪一方了,關鍵少數的角色至此終結。這裏就涉及上天平的哪一方的問題。如果不是與劣勢方有著特殊的感情或者利益關係,第三者一般是選擇向優勢方靠攏。尤其是當優勢方處於完全優勢的時候,弱小的第三方就應該毫不猶豫地站在優勢方一邊。從本質上說,關鍵少數的作用是暫時的。它不能作為一個長期戰略。
正文 第42節:七、首鼠兩端的遼東(4)
公孫淵的失敗,就在於他將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視做根本外交戰略,玩火自焚。
公孫淵在曹魏和東吳之間漁利,形成了一個微妙脆弱的外交三角。恰好東吳孫權一直也有聯絡曹魏敵人、對北方形成戰略威脅的意圖,很早就與遼東政權展開了秘密外交。公孫淵日後給曹魏的上疏中提到:臣父康,昔殺權使,結為讎隙。可見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對遼東進行了外交試探。公孫康出於種種考慮,沒有接受孫權的好意,相反是殺了東吳的來使向曹魏表達忠心。
在東吳外交一章中,我們提到公孫淵奪取叔父公孫恭的王位可能有東吳在幕後的操作。公孫淵在即位之前就與東吳有來往。公孫淵即位第二年,就接見孫吳使臣張剛、管篤。《孫權傳》載五月,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公孫淵傳》載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也就是說在公孫淵即位之初,遼東和東吳之間就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接觸。公孫淵的目的是在兩大勢力的縫隙間縱橫捭闔,謀取經濟和政治利益。
曹魏方麵一開始就知道東吳和遼東的秘密往來。雙方外交接觸之頻繁,東吳船隊在魏國沿海的長途航行,這些都逃不開魏國的眼睛。曹魏自然不願意遼東脫離自己,更不願意看到遼東反叛,響應南方夾擊自己。魏、吳雙方都展開了爭取公孫淵的工作。魏國當時的主要精力在南方前線,集中在祁山和淮南戰場,同時國家戰略是一心恢復國內建設,所以沒有太多的精力和國力去處理遼東事務(這和東吳恰恰相反)。魏國所做的主要是對遼東公孫家族加官晉爵。可是對於一心要稱王稱霸的公孫淵來說,魏國的官爵早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野心了。然而遼東也一直沒有展開對魏國北方邊界的騷擾行動,更沒有公開對魏國北方州縣官員說不。這可能是因為曹魏在北部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依然超過遼東,公孫淵在實力對比麵前不敢輕舉妄動。
公孫淵的策略是遊離於曹、孫之間。策略開始執行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表麵上看起來遼東的外交局麵大開,南北往來不斷,不僅曹魏的官爵和賞賜不斷,而且東吳也不斷送來承諾和物資。公孫淵似乎覺得這樣的外交策略可以上升為國家戰略了,因此玩得越來越大。在和東吳的親密接觸中,公孫淵滿口答應東吳的外交要求,互通來使。他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遠,直到最後接受孫權封賞,向東吳稱臣。
吳嘉禾元年(232年),公孫淵向孫權上表稱臣,而且派了代表舒綻來到孫權的都城建業;又派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藩孫權,並獻貂皮、馬匹等貢品。嘉禾二年三月,喜出望外的孫權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虞谘、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等人率領大軍萬人護送宿舒、孫綜回遼東,同時攜帶金寶珍貨,九錫齊備賞賜公孫淵,且封公孫淵為燕王,封地為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縣。
六月,東吳艦隊順利抵達遼東遝津(今旅順口),張彌、許晏與萬泰、裴潛率吏兵四百餘人,齎文書命服什物,來到襄平。賀達、虞谘率領餘眾駐在船所。誌大才疏的公孫淵這時又認為吳國相距遙遠難以依靠,覺得不能公開投靠東吳。而東吳艦隊攜帶的大批錢財貨物又使公孫淵貪心頓起。
張彌等見公孫淵遲遲不接受孫權的封號,這才起了疑心,可是一切都已經晚了,遼東進兵圍取,斬彌、晏、泰、潛等首級。剩下的吏從兵眾,隻有束手就降,都被徙充邊城。隨後公孫淵派遣部將韓起等人率領三軍,急行軍趕至遝津。遼東長史柳遠設賓主禮誘請賀達、虞谘,又驅群馬貨物,裝出一副和東吳交市的樣子,而遼東軍潛伏在一旁等著東吳人下船送死。賀達、虞谘不知從何處看出形勢不對,於是本人並不下船,隻命令五六百人下船,去進行貿易。東吳軍一到岸上,韓起等人就金鼓大震,鋒矢亂發,毫無防備的東吳軍全軍覆滅,被斬首三百餘人,受傷落水的達到二百餘人,其餘隻得歸降,剩下少數或散走山穀,或藏竄飢餓而死。經此一戰,東吳到達遼東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寶被公孫淵全部吞併。
正文 第43節:七、首鼠兩端的遼東(5)
公孫淵事後將張彌、許晏等首級,傳送洛陽,悉沒東吳兵資珍寶。在上疏中,公孫淵將整件事情描述成: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甘言厚禮,以誘吳賊。也就是說遼東對東吳展開了外交誘惑,將孫權引入圈套。公孫淵自稱給曹魏立了一大功。當年冬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曹魏原本肯定是對遼東和東吳的這一次大規模接觸極為緊張的,公孫淵這樣表現倒是曹魏方麵期待出現的最好結果。
正文 第42節:七、首鼠兩端的遼東(4)
公孫淵的失敗,就在於他將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視做根本外交戰略,玩火自焚。
公孫淵在曹魏和東吳之間漁利,形成了一個微妙脆弱的外交三角。恰好東吳孫權一直也有聯絡曹魏敵人、對北方形成戰略威脅的意圖,很早就與遼東政權展開了秘密外交。公孫淵日後給曹魏的上疏中提到:臣父康,昔殺權使,結為讎隙。可見早在公孫康時期,孫權就對遼東進行了外交試探。公孫康出於種種考慮,沒有接受孫權的好意,相反是殺了東吳的來使向曹魏表達忠心。
在東吳外交一章中,我們提到公孫淵奪取叔父公孫恭的王位可能有東吳在幕後的操作。公孫淵在即位之前就與東吳有來往。公孫淵即位第二年,就接見孫吳使臣張剛、管篤。《孫權傳》載五月,使校尉張剛、管篤之遼東。《公孫淵傳》載淵遣使南通孫權,往來賂遺。也就是說在公孫淵即位之初,遼東和東吳之間就展開了頻繁的外交接觸。公孫淵的目的是在兩大勢力的縫隙間縱橫捭闔,謀取經濟和政治利益。
曹魏方麵一開始就知道東吳和遼東的秘密往來。雙方外交接觸之頻繁,東吳船隊在魏國沿海的長途航行,這些都逃不開魏國的眼睛。曹魏自然不願意遼東脫離自己,更不願意看到遼東反叛,響應南方夾擊自己。魏、吳雙方都展開了爭取公孫淵的工作。魏國當時的主要精力在南方前線,集中在祁山和淮南戰場,同時國家戰略是一心恢復國內建設,所以沒有太多的精力和國力去處理遼東事務(這和東吳恰恰相反)。魏國所做的主要是對遼東公孫家族加官晉爵。可是對於一心要稱王稱霸的公孫淵來說,魏國的官爵早已經滿足不了自己的野心了。然而遼東也一直沒有展開對魏國北方邊界的騷擾行動,更沒有公開對魏國北方州縣官員說不。這可能是因為曹魏在北部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依然超過遼東,公孫淵在實力對比麵前不敢輕舉妄動。
公孫淵的策略是遊離於曹、孫之間。策略開始執行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表麵上看起來遼東的外交局麵大開,南北往來不斷,不僅曹魏的官爵和賞賜不斷,而且東吳也不斷送來承諾和物資。公孫淵似乎覺得這樣的外交策略可以上升為國家戰略了,因此玩得越來越大。在和東吳的親密接觸中,公孫淵滿口答應東吳的外交要求,互通來使。他在這條路上走得很遠,直到最後接受孫權封賞,向東吳稱臣。
吳嘉禾元年(232年),公孫淵向孫權上表稱臣,而且派了代表舒綻來到孫權的都城建業;又派遣校尉宿舒、閬中令孫綜稱藩孫權,並獻貂皮、馬匹等貢品。嘉禾二年三月,喜出望外的孫權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虞谘、中郎將萬泰、校尉裴潛等人率領大軍萬人護送宿舒、孫綜回遼東,同時攜帶金寶珍貨,九錫齊備賞賜公孫淵,且封公孫淵為燕王,封地為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縣。
六月,東吳艦隊順利抵達遼東遝津(今旅順口),張彌、許晏與萬泰、裴潛率吏兵四百餘人,齎文書命服什物,來到襄平。賀達、虞谘率領餘眾駐在船所。誌大才疏的公孫淵這時又認為吳國相距遙遠難以依靠,覺得不能公開投靠東吳。而東吳艦隊攜帶的大批錢財貨物又使公孫淵貪心頓起。
張彌等見公孫淵遲遲不接受孫權的封號,這才起了疑心,可是一切都已經晚了,遼東進兵圍取,斬彌、晏、泰、潛等首級。剩下的吏從兵眾,隻有束手就降,都被徙充邊城。隨後公孫淵派遣部將韓起等人率領三軍,急行軍趕至遝津。遼東長史柳遠設賓主禮誘請賀達、虞谘,又驅群馬貨物,裝出一副和東吳交市的樣子,而遼東軍潛伏在一旁等著東吳人下船送死。賀達、虞谘不知從何處看出形勢不對,於是本人並不下船,隻命令五六百人下船,去進行貿易。東吳軍一到岸上,韓起等人就金鼓大震,鋒矢亂發,毫無防備的東吳軍全軍覆滅,被斬首三百餘人,受傷落水的達到二百餘人,其餘隻得歸降,剩下少數或散走山穀,或藏竄飢餓而死。經此一戰,東吳到達遼東的士兵及帶來的金銀財寶被公孫淵全部吞併。
正文 第43節:七、首鼠兩端的遼東(5)
公孫淵事後將張彌、許晏等首級,傳送洛陽,悉沒東吳兵資珍寶。在上疏中,公孫淵將整件事情描述成: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甘言厚禮,以誘吳賊。也就是說遼東對東吳展開了外交誘惑,將孫權引入圈套。公孫淵自稱給曹魏立了一大功。當年冬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大司馬,封樂浪公。曹魏原本肯定是對遼東和東吳的這一次大規模接觸極為緊張的,公孫淵這樣表現倒是曹魏方麵期待出現的最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