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頁
崔可夫元帥戰爭回憶錄 作者:[蘇]B·N·崔可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的談話到午夜才結束。史達林送我到門口,我們互相告別……
現在,我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往事,不能不指出,現在西德的歷史學家以及諸如曼施泰因那樣的一些為失敗而悲嘆的回憶錄的作者們,總是不考慮某些無可爭議的因素,隨意歪曲事實。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的一些部隊被合圍。他們被全部、徹底地殲滅了。而紅軍從合圍第6集團軍開始,在它所實施歷次進攻戰役中,全部地殲滅了敵人的5個集團軍,盡管他們沒有被合圍。這5個集團軍是在野外條件下,在他們有一切可能實施廣泛的機動、並有足夠的彈藥和技術裝備作保障的各個戰役地區被擊潰和殲滅的。
因此,問題不僅僅在於合圍。
即使曼施泰因最終突破了史達林格勒大包圍圈,保盧斯的集團軍也在我們的合圍圈中打開了一個缺口,難道就能改變南麵的局勢、改變第6集團軍的命運嗎?不能。西德的一些軍事學術理論家也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請看e·梅倫廷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第6集團軍的覆滅已成定局,現在什麽東西也挽救不了保盧斯。即使出現某種奇蹟使希特勒同意保盧斯突出合圍的嚐試,即使備受折磨、半飢半飽的部隊能夠衝出了俄國人的合圍圈,他們也沒有運輸工具,能夠經由被冰層覆蓋的大草原,撤退到羅斯托夫。集團軍將象拿破崙的士兵從莫斯科向別列津納河撤退時那樣,會在行軍中覆滅。”1
1e·梅倫廷:《1939—1945年的坦克戰》,節譯自英文·莫斯科,1957,第173頁。
是的,希特勒是有意地、純粹從戰役和戰術的目的出發,把保盧斯集團留在合圍圈中。他認為,被圍的第6集團軍可以牽製我數個集團軍。確實,他贏得了時間,他從高加索的包圍中爬了出來,他把我大量兵力牽製在伏爾加河,推遲他慘敗的時間,以便用全部力量作垂死掙紮。他的將軍們幫了他的忙,但結局如何,這是眾所周知的。
那時我曾考慮過心理方麵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必須有下列條件來保證:使集團軍的全體成員從精神上來個轉變:即明智的決心;各級指揮員和司令部(包括集團軍司令部)進行野外進攻戰的素養;善於在比防禦性的巷戰更大的範圍內指揮部隊實施機動的素養。
事實上,集團軍是在非常狹窄的地帶上進行了150多天的防禦戰。當時,部隊指揮員和司令部參謀們製定了一整套非常明智的戰術決心,他們已習慣於在狹小的地方行動,並為達到了目的而自豪。而現在,當麵臨要進入野戰陣地;要通過不是幾百米、而是幾十公裏的區域;還可強渡江河障礙;要指揮營和團穿過田野、高山峽穀;不言而喻,他們已考慮過這些。而習慣是第二天性,要擺脫它卻不是那麽容易的。
一想到這些,每次我都把自己當作一個團長,來檢查自己適應這種變化的能力。
在那時,也象以往一樣,我在國內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的親身經驗,幫了我的忙。
那是1919年,在車裏雅賓斯克交戰之後,被擊潰的高爾察克部隊不戰而退,渡過托博爾河,其速度之快,簡直無法追趕。
我指揮的步兵第43團,因為在歷次戰鬥中屢立戰功,被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授予榮譽革命紅旗。
很快,團裏來了一位新政委f·c·尤蘇波夫,他原是那久日工廠的工人,他比我大15歲左右,有很好的組織才能,但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很快就宣布:
“團長,你來指揮,我將保證做好政治路線方麵的事。”
他的直率很合我的心意。
……越過烏拉爾之後,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望無際的西伯利亞大平原。
高爾察克退過托博爾河以後,依靠各城市的富家子弟和哥薩克,補充了自己的部隊,他認為這些人將會同紅軍作堅決的鬥爭。
在高爾察克的命令中規定,農村居民中擁有私人土地50俄畝以上者為徵召對象。
西伯利亞的牧師們全力支持高爾察克政權。鄂木斯克的大主教謝裏維爾斯特特別賣力。在他的策劃下,組織了配十字架的教徒遊行,搞了什麽“祈禱和懺悔日”、什麽“賜勝”祈禱、什麽宗教呼籲書、報紙文章和宣傳小冊子等等。這一切都被動員起來反對紅軍的進攻。高爾察克順利地在哥薩克人中間進行了招募,組建成一個軍,轄15個團。他們依靠美、英、法、日的支持,簡直武裝到了牙齒。
紅軍的幾個團征戰近1000公裏,人困馬乏,衣衫襤褸。彈藥、特別是炮彈嚴重不足。下麵的這個事實或許能有力地說明當時的困難;方麵軍從中央要了4萬雙樹皮鞋和包腳布。
糧食供應全靠當地居民,他們完全站在紅軍一邊。
奪取了葉卡捷琳堡和車裏雅賓斯克之後,東方麵軍改組成兩個方麵軍:土耳其斯坦方麵軍,由m·b·伏龍芝指揮,下轄第1和第4集團軍;東方麵軍,由b·a·奧爾德羅格指揮,下轄第5和第3集團軍。第2集團軍轉隸南方麵軍。阿津的步兵第28師、第7師和第21師的一部,隨集團軍調走。我同我的團留在東方麵軍。這些師調往南方麵軍是因為鄧尼金的集團軍已對莫斯科構成威脅。
東方麵軍得到的裝備和彈藥越來越少,糧食供應更無著落。盡管這樣,紅軍戰士的土氣仍很高昂,我們繼續向東發展進攻。
現在,我一次又一次地回顧往事,不能不指出,現在西德的歷史學家以及諸如曼施泰因那樣的一些為失敗而悲嘆的回憶錄的作者們,總是不考慮某些無可爭議的因素,隨意歪曲事實。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的一些部隊被合圍。他們被全部、徹底地殲滅了。而紅軍從合圍第6集團軍開始,在它所實施歷次進攻戰役中,全部地殲滅了敵人的5個集團軍,盡管他們沒有被合圍。這5個集團軍是在野外條件下,在他們有一切可能實施廣泛的機動、並有足夠的彈藥和技術裝備作保障的各個戰役地區被擊潰和殲滅的。
因此,問題不僅僅在於合圍。
即使曼施泰因最終突破了史達林格勒大包圍圈,保盧斯的集團軍也在我們的合圍圈中打開了一個缺口,難道就能改變南麵的局勢、改變第6集團軍的命運嗎?不能。西德的一些軍事學術理論家也不得不承認這一事實。請看e·梅倫廷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第6集團軍的覆滅已成定局,現在什麽東西也挽救不了保盧斯。即使出現某種奇蹟使希特勒同意保盧斯突出合圍的嚐試,即使備受折磨、半飢半飽的部隊能夠衝出了俄國人的合圍圈,他們也沒有運輸工具,能夠經由被冰層覆蓋的大草原,撤退到羅斯托夫。集團軍將象拿破崙的士兵從莫斯科向別列津納河撤退時那樣,會在行軍中覆滅。”1
1e·梅倫廷:《1939—1945年的坦克戰》,節譯自英文·莫斯科,1957,第173頁。
是的,希特勒是有意地、純粹從戰役和戰術的目的出發,把保盧斯集團留在合圍圈中。他認為,被圍的第6集團軍可以牽製我數個集團軍。確實,他贏得了時間,他從高加索的包圍中爬了出來,他把我大量兵力牽製在伏爾加河,推遲他慘敗的時間,以便用全部力量作垂死掙紮。他的將軍們幫了他的忙,但結局如何,這是眾所周知的。
那時我曾考慮過心理方麵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必須有下列條件來保證:使集團軍的全體成員從精神上來個轉變:即明智的決心;各級指揮員和司令部(包括集團軍司令部)進行野外進攻戰的素養;善於在比防禦性的巷戰更大的範圍內指揮部隊實施機動的素養。
事實上,集團軍是在非常狹窄的地帶上進行了150多天的防禦戰。當時,部隊指揮員和司令部參謀們製定了一整套非常明智的戰術決心,他們已習慣於在狹小的地方行動,並為達到了目的而自豪。而現在,當麵臨要進入野戰陣地;要通過不是幾百米、而是幾十公裏的區域;還可強渡江河障礙;要指揮營和團穿過田野、高山峽穀;不言而喻,他們已考慮過這些。而習慣是第二天性,要擺脫它卻不是那麽容易的。
一想到這些,每次我都把自己當作一個團長,來檢查自己適應這種變化的能力。
在那時,也象以往一樣,我在國內戰爭時期的戰鬥生活的親身經驗,幫了我的忙。
那是1919年,在車裏雅賓斯克交戰之後,被擊潰的高爾察克部隊不戰而退,渡過托博爾河,其速度之快,簡直無法追趕。
我指揮的步兵第43團,因為在歷次戰鬥中屢立戰功,被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授予榮譽革命紅旗。
很快,團裏來了一位新政委f·c·尤蘇波夫,他原是那久日工廠的工人,他比我大15歲左右,有很好的組織才能,但對軍事一竅不通。他很快就宣布:
“團長,你來指揮,我將保證做好政治路線方麵的事。”
他的直率很合我的心意。
……越過烏拉爾之後,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望無際的西伯利亞大平原。
高爾察克退過托博爾河以後,依靠各城市的富家子弟和哥薩克,補充了自己的部隊,他認為這些人將會同紅軍作堅決的鬥爭。
在高爾察克的命令中規定,農村居民中擁有私人土地50俄畝以上者為徵召對象。
西伯利亞的牧師們全力支持高爾察克政權。鄂木斯克的大主教謝裏維爾斯特特別賣力。在他的策劃下,組織了配十字架的教徒遊行,搞了什麽“祈禱和懺悔日”、什麽“賜勝”祈禱、什麽宗教呼籲書、報紙文章和宣傳小冊子等等。這一切都被動員起來反對紅軍的進攻。高爾察克順利地在哥薩克人中間進行了招募,組建成一個軍,轄15個團。他們依靠美、英、法、日的支持,簡直武裝到了牙齒。
紅軍的幾個團征戰近1000公裏,人困馬乏,衣衫襤褸。彈藥、特別是炮彈嚴重不足。下麵的這個事實或許能有力地說明當時的困難;方麵軍從中央要了4萬雙樹皮鞋和包腳布。
糧食供應全靠當地居民,他們完全站在紅軍一邊。
奪取了葉卡捷琳堡和車裏雅賓斯克之後,東方麵軍改組成兩個方麵軍:土耳其斯坦方麵軍,由m·b·伏龍芝指揮,下轄第1和第4集團軍;東方麵軍,由b·a·奧爾德羅格指揮,下轄第5和第3集團軍。第2集團軍轉隸南方麵軍。阿津的步兵第28師、第7師和第21師的一部,隨集團軍調走。我同我的團留在東方麵軍。這些師調往南方麵軍是因為鄧尼金的集團軍已對莫斯科構成威脅。
東方麵軍得到的裝備和彈藥越來越少,糧食供應更無著落。盡管這樣,紅軍戰士的土氣仍很高昂,我們繼續向東發展進攻。